APP下载

林霞:不走寻常路的台绣品牌创始人

2014-08-01侯耀晨

中国商人 2014年7期
关键词:台州刺绣设计

侯耀晨

数年前,当慕名而来的外商要求贴牌出口时,“金台绣”创始人林霞断然回绝,因此失去不少上门生意。

“为什么有钱赚的事却不愿意做?”员工们曾为此深感困惑,但是作为台绣的第三代传人、荣誉等身的林霞之所以如此坚守品牌底线,源自一段沉痛的往事:

台绣起源于台州沿海一带,与我国的其他绣种同源而异流,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清未时期,台州刺绣结合了西方的抽纱技艺,渐渐形成了新的绣种——台绣,其经典产品是丝绸绣衣。上世纪九十年代,台州绣衣出口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上千万的厂家有23个,从业女工有几十万人之多。但是,由于随后的外贸萎缩等因素,多数曾以代工为生的绣厂最终归于沉寂,林霞成为在“台州绣衣厂”尚处于鼎盛时期辞职创业的员工。

“如果我接受了贴牌出口,就是重走回头路,台绣的传承就可能在我手里断掉了!”林霞对《中国商人》表示: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台绣只有将独立的品牌意识、专注的设计研发精神和强大的产能相结合,其当代传承才会有更加辉煌的前景。

我手绣我心

林霞是台州市椒江人,在她出生的上世纪60年代,中国经济正处于最困难时期,像很多地区一样,台州也在闹饥荒。

“男人烧饭带小孩,女人绣花挣现钱。”

这个段子曾经在台州一带广为流行,因为在困难年代男人靠种地无法养活家人,但是台绣给人们带来改变命运的机会。

“当年,绣娘们就靠丝绸衬衣、贴珠罗长裙、手帕这些手工产品来挣钱养家。台绣采用雕镂和刺绣相结合的手法,绣一件精美的连衣裙、衬衫、旗袍等,需要花费数月甚至一年时间。”

林霞介绍说,台绣的工艺原本就很复杂,后来经过不断创新之后尤为精益求精,仅工针而言已发展出包括成雕、包、绕、抽、拉、镶、拼等两百多种针法。这其中,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绣娘们的智慧、心血和代代相传的美学素养:

比如,“抽经纬”特指绣娘对面料的一种独特处理工艺,她们要根据设计好的图案与花色,把相应局部面料中的经纬抽出,然后飞针走钱编织成蕾丝状的花纹;

“剪布底”则属于一种“后期处理”,亦为台绣有别于苏绣、湘绣、粤绣、蜀绣等国内四大名绣的又一项工艺创新。其操作过程是绣娘们在绣好的扣边和图案内,将布底剪掉,从而营造出成品花色更加引人注目的美感,这种雕镂手法在国际市场倍受时尚消费者的迷恋。

生活在台绣的主产区,从小耳濡目染一件件美仑美奂的绣品在外婆、奶奶和妈妈的手里大功告成,林霞深深痴迷于这种时间与智慧凝聚而成的手工艺术。

1979年,16岁的林霞惜别上海的水彩画老师,应聘到台州绣衣厂设计科工作,从此与台绣产业的发展结下了不解之缘。

林霞进入台州绣衣厂时,适逢该厂快速发展时期,每年依靠规模化的出口为国家换回大量的外汇。这种以出口为导向、以量取胜的经营模式,决定了职工的分配体系:一线的绣娘拿计件工资,绣得越多,工资越高;而设计师们则要靠设计数量拿超产奖励——谁设计的产品生产数量多,拿到的提成就越高。

但是,林霞不愿靠拼命设计更多产品来拿提成,对于儿时就陶醉于台绣神奇美学世界的她来说——更多的工资是回报,而一种工艺的突破,一种花色的创新则是更大的回报。

台州绣衣厂的设计科,起初专为即将出口的成衣设计各种绣花图案,林霞并不满足于在原有图案基础上的简单组合与变化,而是发挥自己水彩画的专业功底,潜心琢磨各种新鲜花样,以及为了实现新花色而要进行的工艺和技术创新。

数年钻研之后,林霞意识到“围绕台绣本身进行的设计”将会遇到一个巨大的局限:

首先是台绣起源于日常生活中的服饰穿戴,其日常衣着的实用性决定了台绣难以像四大名绣那样走观赏精品的路线;

其次,当时台绣设计师的创意范围,是为已经设计好的成衣“锦上添花”,而时尚服饰的创意是一个整体的艺术——如果台绣的设计不能介入上游服饰设计创意环节,不仅设计师发挥的空间有限,而且设计师的劳动就如同在给成衣厂家打工!

这个发现使林霞的内心无法安宁,她决心补上自己职业生涯中的短板。

1983年,林霞开始自学服装设计和裁缝的工艺。她将台绣的美学理念融入服饰设计,在服装设计的整体布局中,突出台绣的表现空间,这看上去小小的一步尝试,却为林霞带来空前的创意优势。

1986年,由林霞创意设计、融入了各种创新绣法制作完成的“抽珠绣绣衣”荣获浙江省工艺美术创新一等奖和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一时轰动了行业内外。

随后,林霞设计的《美人鱼全雕绣衣》、《盘丝带绣衣》、《抽珠绣连衣裙》、《镶乔其全雕绣时装绣衣》、《绣花披巾》、《凤来仪·幻彩披巾系列》等服装服饰作品连年频繁获得国内外的各种大奖。

林霞由此成为一个因独特的创意和灵感引领行业时尚的新锐设计师。此时,诸如“十大杰出青年”、“新长征突击手”等各种社会荣誉也纷至沓来,林霞甚至成为团市委重点培养的对象,被通知到党校学习。

但是,在空前的成就和荣誉面前,林霞也在面临着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抉择和内心的纠结:

彼时如日中天的台州绣衣厂的主营业务,主要是靠外贸推动的。一度时期,厂里的工作重心都集中在外贸出口上,而出口服装的款式、花色都由外商提供设计稿,绣衣厂基本沦为外贸公司的代工厂。此时已成为设计组组长的林霞,在这种巨大的落差中倍感焦虑——因为她设计的作品尽管屡获大奖,但在这种出口导向的机制中无法转化为规模化的产品。

“只有马上离开,才可以把自己想要的事业进行下去!”经过几个月煎熬之后,林霞在日记中如此写道。林霞的梦想是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设计师,真正推出以“台绣”为核心的服装服饰品牌,而这个梦想的实现,需要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地盘。

终于有一天,林霞流着泪写完了给厂领导的一封长信,决意辞职创业。endprint

“台州绣衣厂可谓我成长的摇篮,写完那封信的时候,才发现我的泪几乎把信纸都浸湿了……”回忆当初异常笃定又百感交集的辞职过程,林霞认为,台绣的传承和人生的重大选择,亦是有几份禅机在其中:虽然过程很痛苦,但也有几份空前的释然和义无反顾。因为来自内心的选择,给了她坚定前行的方向和力量。

林霞至今感恩台州绣衣厂三位师傅当年的言传身教:资深员工陶招娣、时任设计科科长的林蕉莲,以及“台绣第二代传承人”陈克——正是他的悉心传授,使她成为“第三代台绣传承人”。

品牌的力量

当林霞,以及她在一家玻璃厂担任副厂长的丈夫王为民先后辞职联手创业时,他们没有资金、没有稳定的客户,完全是靠两台缝纫机开始辛苦打拼。

起初,林霞只能自己做一些时尚的绣衣请宾馆代销,另外就靠千方百计接一些订单,一点一点开拓业务。

林霞回忆说,他们的小工厂接的第一笔大单是王为民的同学介绍的外贸订单:1500件衬衫!等他们带着临时招来的工人加班加点加工完这批货,然后颠簸一天一夜送到上海时,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由于几天几夜没怎么睡,点货时数着、数着就迷糊了,五六个人点出来的数字都不一样!”

正由于这批订单,工厂的外贸业务陆续开展起来。

1993年,林霞的制衣公司正式成立,公司购置了10台缝纫机,新租了厂房,准备大干一翻。谁知好景不长,几年后外贸服装出口连年萎缩,许多工厂倒闭,林霞的厂子也难以幸免。

是继续加工外贸服装订单,还是做更有竞争力的产品?

王为民对全国各地的市场进行深入调查后发现:照单赶工的方式只能挣几个辛苦钱,根本没有抗风险能力,终将会被市场淘汰。

夫妻俩痛定思痛,决定创立自己的品牌。

1998年,林霞正式注册“台绣”商标,拉开了将台绣产品进行产业化、品牌化发展的序幕。

由于资本有限,没有自己的销售渠道,林霞最初设计的“台绣”品牌每个款式只生产5-10件,然后拿到当地一些品牌店里寄卖。

尽管这种谨慎的尝试难以形成规模,但终端市场的反馈坚定了他们继续探索的信心:林霞设计的台绣服饰在时尚款式中融入了台州刺绣的传统图案和风格,颇受顾客喜爱;同时由于每种款式的量小不容易买到,居然形成一些“饥饿营销”的效果。台绣的口碑就这样慢慢积累起来了。

2000年元旦那一天,林霞在台州商业街开设了“台绣”的第一家专卖店,“台绣”品牌终于迎来了标志性的一个里程碑。

一年后,林霞的“台绣”品牌在2001年北京服装博览会上开始了面向全国市场的破冰之旅。当时,林霞在展会上的展示厅只有18平米,但是款式新颖的“台绣”服饰吸引了众多经销商敏锐的目光,纷纷前来洽谈加盟和代理销售事宜。

随后,“台绣”服饰在全国各地的加盟专卖店迅速扩张至数百家,“台绣”的营业额直线上升,品牌影响力亦日益响亮。

是快速扩大规模,还是继续营造“台绣”精品服饰?

企业发展顺风顺水之时,人生中的第二次抉择在考验着林霞的智慧。她坚定地选择了后者:我出来创业不只为了赚钱,还有一份对“台绣”的传承沉重责任和个人的情结在其中。

2006年,随着“金台绣”商标的成功注册,林霞全力打造的产品体系中多了一个专注于高端台州绣衣的台绣精品系列。

林霞介绍说,“台绣”和“金台绣”这两个品牌的市场使命是互相策应的:“台绣”品牌是通过在全国各地快速发展专卖店,占领中档群体时尚消费市场,其品牌属性强调时尚元素同时,适当加入了台绣的元素;而“金台绣”则完全走高端路线,只做纯手工的高端台绣成衣定制,旨在发展成为以纯粹中国元素引领高端消费时尚的国际奢侈品品牌。

在构建“高端品牌引领市场、中档品牌占领市场”的品牌和营销组合时,林霞也注意到“台绣”品牌众多专卖店对顾客的汇聚效应中所潜在的商机,她随后又创立了一个新的品牌:“T—YSKJ台绣艺术空间”。

据林霞介绍,“T—YSKJ台绣艺术空间”不仅有经典的“台绣“品牌服饰,还有融入传统台绣设计元素的手包、鞋子等系列产品,其品牌定位是高端经典生活品牌。

如今,林霞创立的“台绣”、“金台绣”、“T—YSKJ台绣艺术空间”均在不同层面聚集了自己的客户群体,形成了良好的口碑效应。而林霞对于“金台绣”寄于更高的期望。

“金台绣是台绣的根,是台绣的出路。”林霞说,“金台绣”融入了她数十年来对台绣传统工艺和创新理念的深厚积淀,只有把“金台绣”做成引领国际时尚潮流的高端定制奢侈品牌,才能让有着千年历史的台绣技艺走上世界舞台。

为了让金台绣的创新能力与国际时尚同步,兼任台绣服饰设计总监的林霞每年都会飞往世界各地去考察,一方面了解最新服饰时尚潮流和市场动态,一方面为“金台绣”的国际化之路拓展机遇。

“起源于台州沿海一带的‘台绣生来就有着千年历史的丰富内涵。”林霞对《中国商人》说,当她看到Prada、LV这样的国际大牌都是历经百余年历史才抵达今天的辉煌时,她对“金台绣”的国际化信心更加坚定:我们需要的只是耐心和时间。

为了台绣的明天

在艰辛开启台绣的品牌化之旅,并最终成就自己的一方天地之时,为台绣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竭尽全力,是林霞始终念兹在兹的“使命和担当”。

与林霞有着多年师徒情谊的陈克回忆了一段往事:

1997年,曾经辉煌数十年的台州绣衣厂最终宣告破产,为此林霞曾伤心了很长时间。为了保护台州绣衣厂多年积累的创意资产,她从银行贷款买下了各种珍贵的原创作品及相关资料。

2006年8月,林霞又出资上千万元兴建台绣艺术馆。陈克回忆说,为了筹建这个艺术馆,林霞把厂房和仓库全部迁走,宁愿到外面租房子另建新厂。为了真实还原台绣的历史脉络,林霞还花大价钱多方收购相关的历史资料,请熟悉台绣的老艺人花了数年时间编写历史资料,同时专门请来中国美术学院的专家和学者,按照博物馆的风格来规划和设计。endprint

林霞为台绣当代传承而做的第三件大事,是创建“台绣研究所”,为传统台绣技艺的当代传承与创新,提供了专业的研发平台。这个研究所的创立源自于林霞和自己的恩师陈克两代人共同的梦想:

林霞认为台绣文化有很好的民间基础,台绣技艺也有很高的行业地位和市场认可度,而就台州刺绣艺术的两百多种针法而言,很多都是独创性的,有必要通过专业的研究机构传承下去,推广开来;

作为台州刺绣第二代传承人,陈克多年来也有同样的愿望。长期以来他苦于缺少时尚服装作为载体,无法把他在台州刺绣技艺上的各种创新工艺和成果完美地展示出来……

为此,林霞专门把自己恩师请回来担纲台绣研究所的研发与创新工作。在台绣研究所,陈克老师有专门的助手,有专业的设备,可以潜心于各种台绣针法、工艺创新的研究与实现。

台绣艺术馆花三年时间建成,一直免费供各界人士参观考察,每年还要投入大量的维护与管理费用,台绣研究所也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的技术研究平台,亦很难与短期的经济效益联系起来。

但是林霞认为,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台绣不能只是放在艺术馆里,而是应该活跃在通过不断创新,从而持续引领当下生活的进程中:只有每天产生新鲜的东西,台绣才能与时俱进……

为了让台绣的设计、研发和生产工艺与国际接轨,林霞每年拿出数百万元请来意大利、香港等地的设计师为台绣设计新的产品,为“台绣”品牌产品注入国际化的元素。

目前,她还在致力于以台绣为核心的品牌产业链建设。在新落成的厂房里,林霞专门辟出一个空间,扩招台州当地的年轻人学习刺绣技艺,并通过富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等配套机制,为员工提供个人事业发展和职业规划的平台支持。

“台绣伴随我走过了大半辈子,我把它看得比我生命都重要。”林霞认为,只有从世界的范围内审视具有千年历史的台州刺绣,将台绣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当代时尚潮流完美融合,才能使台绣品牌挺进国际大品牌的行列。

人物简介:

林霞:1963年3月8日出生,台州市椒江人,浙江省高级工艺美术师,首届中国刺绣艺术大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浙江抽纱刺绣艺术中青年十大名师,全国工艺美术行业理事会副理事长,浙江省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浙商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台州市工艺美术家协会秘书长、常务副会长,浙江台绣艺术馆馆长,台州市台绣刺绣研究所副所长,台绣第三代传承人,浙江台绣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兼设计总监。

林霞1998年创立“台绣”品牌,身为台绣第三代传承人,亦以艺术家的身份登上当代艺术的舞台,是当代台绣的先驱者。林霞以台绣作为创作载体,将生物、艺术、刺绣概念一体化,进行一系列纯艺术化的创作实践。

林霞1993年自办绣衣厂(台州市银河制衣有限公司),并先后创立浙江台绣服饰有限公司、上海榭曼服饰有限公司、台州市银河制衣有限公司、江苏大丰润丰时装有限公司、(合资)台州榭曼女装有限公司、台州刺绣研究所、台绣艺术馆及“金台绣”、“台绣”、“艺术空间”三个品牌。

林霞从艺35年,作品屡获国内外大奖,并著有多篇论文在专业刊物上发表。

《原·衍生NO.1—6》

『原』即原本初始状态,现今原初记忆像还潜伏在人类的下意识里。而作品冠以『原(初)·衍生(物)』的概念,是试图将生物、艺术、刺绣、慨念一体化,从而寻找原生物的记忆和物质的起源以及世界初始的思维图像。

『原·衍生』作品既以刺绣作为艺术的原初形态的载体,在本质上对于传统刺绣工艺的回归后演变而产生。原初能量是由地球中吸收而来并从原初的细胞到蚕、茧、丝、绣、物,一个由母体物质衍变得到的新物质。而其原型是一种原初的类型、形式或例证,是作为其后期创作阶段的基础的模型样本。

2012年获第八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冬季工艺美术精品展『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

2012年获第七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工艺美术金奖』

2013年获第十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国信·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

2013年获第十一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endprint

猜你喜欢

台州刺绣设计
BUBA台灯设计
刺绣织成的日本传统美食
刺绣风尚
【花样盛年·欲望清单】华美刺绣
有种设计叫而专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
刺绣新生
台州:云水长和岛屿青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