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家性格左右企业发展与规模

2014-08-01张小平

中国商人 2014年7期
关键词:巨头性格企业家

张小平

6月初,360公司对外确认了原国家质检总局新闻发言人陈熙同加盟该公司并出任高级副总裁一职的消息。坊间认为,此举无非有双重意义:一为修复品牌形象;二为做政府生意。

360能有今日,多依赖周鸿祎之功;360仅有今日,多归咎周鸿祎之过。

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曾撰文评价BAT三位当家人的巨大性格差异:马云先说后做,马化腾做了就说,李彦宏做得多说得少。那么周鸿祎呢?相信很多业内人士对他有类似这样的观感:做事即打仗,说话即骂仗。

千万别小看企业家的性格特质,它一定在有意无意中左右了其企业的发展方向与规模大小。企业家的性格,应该成为企业的战略资产进行重视、设计与管控。周鸿祎即是典型。

周鸿祎的创业史与心路历程,大略可分三段来看:

第一阶段,“叛逆小子”周鸿祎。周早年从业及创业经历一直不太顺利,可谓一波三折。在雅虎任总经理期间,还曾被马云讥为“只懂战术,不懂战略”。虽屡遭挫折,但这位小个子男子汉却天生有着湖北人不服输的个性,每次跌倒,他都当成一次重新积蓄能量的过程。从失意者到叛逆小子,此时的周鸿祎是能量积蓄者。最终,他凭借免费杀毒软件崛起,并迅速在中国互联网界占有重要一席。

这种个性加上这种经历,适如其分地将周鸿祎塑造成向强者挑战、永不言败的角色。金山、小米、腾讯、百度、阿里巴巴……只见惊鸿掠过,风声鹤唳,片草不安,你几乎找不出和周鸿祎没有结过梁子的互联网公司。360的发展轨迹,就是一部追咬列强的伤痕文学史。

因为每次都能将自己的悲惨遭遇解释成是在为用户挨打抗争,网民自然要同情并声援他。这种“打不死的小强”的CEO品牌定位,很精准地配合着当时360从中国末流互联网公司向中国一流互联网公司的跨越式奔。

第二阶段,“准IT巨头”周鸿祎。从2011年360上市,到后来的“3Q大战”、“3B大战”,再到2013年数次中国互联网收购大赛的狙击手,周鸿祎在中国互联网界的地位一度无限逼近并威胁到“BAT三巨头”。

但要命的问题出在了这个阶段。此时的360已经俨然成为中国互联网公司几大巨头之一,却还在沿袭着原有的品牌形象与老套、老化的公关打法。在一次和另外一家互联网公司巨头的大战中,周鸿祎一如继往地用他喜欢的公开信形式和悲剧式口吻,倾诉自己的不满和昂扬的斗志:“即使被巨头按在地上狂揍,360也能再站起来对他们吐口唾沫说不!”网民第一次看到这样感性的言辞,自然会引起强烈的感同身受。但第二次、第三次、第N次看到这样的言辞,你不会觉得烦吗?

周鸿祎太依恋叛逆者、挑战者的角色,这让他无法自拔。他脑海中没有“互联网巨头”的身份意识,他的360自然也难以最终成为互联网巨头公司。此时,很难说清,是360一系列的战略失误,耽误了周鸿祎的性格转型与成熟;抑或是周鸿祎难以扭转的性格缺陷,最终导致了360的系列战略失误。

第三阶段,“焦虑者”周鸿祎。势如转石,瞬间变换。纵观BAT的发展,都是先凭一技之长(阿里巴巴的电子商务、腾讯的社交、百度的搜索)取得坚如磐石的地位,然后合纵连横,利用资本的力量和流量的优势进行产业整合,并最终染指诸多行业,形成盘根错节、独霸一方天地的格局。而360却如一挺机关枪一样,哒哒哒哒响过之后,擦伤了众人,自己却几无所获,只留下一地散乱焦热的弹壳,一如周鸿祎零乱焦虑的心绪。最典型的例子,是当年与昔日好友雷军之间的口仗。而今,小米手机已成粉丝经济的代表之作,而360手机又在哪?

今日的中国互联网界,只有一流公司,其余都是等待被收购者或被摧毁者。360夹在其中,成为一张翻来覆去被煎熬的烙饼——A面,还在思虑该不该收购别人;马上转到B面,却要开始焦虑是否会被别人收购。

战略性资产,是指能够为企业带来长期竞争优势的资产,它是一种难以被模仿或难以被替代的、非交易性的、积累过程缓慢且符合市场需求的资产。做企业就是做人,企业家的格局、眼光、品性、喜好等无一不深刻投射于企业的发展中。因而,企业家的性格需上升到企业“战略资产”的高度来进行塑造、管控。

周鸿祎只有战胜自己,才能容纳别人,因而成就其大。在人才同质化的公司中引进异质化的高管人才,也算是他迈出的第一步。而对于前政府高官陈熙同而言,最大的挑战是如何管理周鸿祎。

伟大的企业或企业家,都敢于调转枪口,对准自己的脑袋,但很少有人会最终扳动扣机。周鸿祎会吗?endprint

猜你喜欢

巨头性格企业家
药业巨头毁于谎言
对话“疫线”企业家
对话“疫线”企业家
机会绝不仅仅属于巨头
小黄人“三巨头”档案 Adela
性格描绘词
30年,光阴的故事——企业家篇
12星座“吃”出性格
30年,光阴的故事——企业家篇
喜欢独处与性格孤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