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插上互联网翅膀的演出老克勒

2014-08-01李金哲

小资CHIC!ELEGANCE 2014年11期
关键词:格瓦拉票务购票

李金哲

人物介绍:

李非凤,上海人,生于1956年。格瓦拉生活网副总裁,分管演出事业部。从业40年,票务工作15年。入职格瓦拉一年时间,为“瓦友”们呈现各种演出展览,比如乐高积木展、汇丰冠军赛、热波音乐节、草间弥生展、莫奈展等,引发社会强烈反响。

导言:

最近,“莫奈”风席卷上海,媒体争相报道。有网友说,好像又经历了一次世博会。听到这番议论,格瓦拉生活网副总李非凤或许最高兴。“起初,我觉得能卖出5000张票就不错了,如今仅网上预售就已达到12.5万张。真是出乎意料。”李非凤嘴角微微上扬说,“这才是互联网营销的力量”。

当然,这样的兴奋和领悟往往只属于业内人。外行则会觉得,票务能有什么花样,不就是卖票吗?那是有多枯燥!李非凤可不这样认为。他有15年票务经验,从人工售票到互联网售票,透过一张张票根,他既窥见了商业模式的发展,亦见证了时代变迁。

玩转互联网购票

李非凤抬起双手,把编辑递过来的名片当作屏幕,放在眼前,演示格瓦拉新型取票机。“刷一下二维码,进行脸部识别,就会出票。”对这种“二次元”式的玩法,他有些得意。他的得意还不止一种。莫奈展售票时他们推出“排队叫号”功能——扫描票面上的排位二维码,就能显示排队人数。做到心中有数的你,就可利用这段时间去逛街。

“怎么样,不错吧?”李非凤笑了,深凹的皱纹也更加明显了。尽管凭儒雅气质和时髦着装,被公司女同事冠以男神称号。可毕竟,他已年届六十。

时光倒流三十年,则是另一番景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演出市场还不成熟,“流行音乐刚进来,没有正儿八经的演出,只有电影可看。”随着娱乐业迅猛发展,演出市场慢慢起来了。不过相比便宜的电影票,演出票是“真心贵”。李非凤记得,那时每月工资才五六十块,而演出票一张就卖十几块钱。普通人想看一场演唱会,是要下决心的。

票价高,出票方自然高兴的。但压力也不小。直至21世纪初,中国的票务模式仍以现场售票、人工售票为主。李非凤亲自操盘过的,有2000年迪斯尼冰上芭蕾连演23场,门票收入近2000万;2003年,东方明珠第一二届国际动漫展,现场日售票3万张……观众排长队,售票员忙得腰酸背疼。不难想象,其业绩背后的辛劳。

其实从观众角度来讲,传统购票也有诸多不便。首先,用户无法随时随地购买门票;其次,当看见演出信息想购买时无法快捷支付。

随着互联网发展,网络购物萌生。七八年后,格瓦拉让网络购票成为可能。“观众不仅能随意挑选喜爱的演出,还能足不出户购票。”李非凤说。之后微博、微信、APP兴起,人们把自己的生活在朋友圈分享,各种展览信息也于此汇聚。“有想看的展览,点开格瓦拉演出APP链接就可以买票。”李非凤把这种方式称为“即见即得”。

超三十万客流的莫奈展,现场排队人数虽堪比世博会,但取票进场同排队买票有本质区别。当艺术展遇到互联网,李非凤评价道:“这是殿堂级的艺术展览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从业四十载,他亲历了传统购票到互联网购票的嬗变。作为见证者,他深感荣幸。

否定经验接受挑战

相较于年轻人,李非凤是经历过艰苦岁月的。上山下乡时,他被到分到崇明农场,在政工处搞宣传工作。几个月的插队落户生活后,他从农场转到工厂,并认识了如今的太太。彼时的上海没那么文艺,他记忆中,文化广场还是“大会场”。

1980年代文艺初兴,李非凤带着太太,“几乎把市面上所有的电影都看完了”。

李非凤最初的工作与票务无关,是酒店管理。期间,单位送他上大学。“混文凭,”他大笑,“那时候的大学同现在不一样,没有任何娱乐活动,上课时间比较零散,就睡在招待所。”两年后他回到单位,接触到了一些艺人和票务公司,结合自身经历,对票务开始了解。

在酒店任职期间满后,李非凤正式从事票务工作。他的考虑是,演出市场正日趋成熟,除了港台文化,生活水平日渐提高的人们,对高雅艺术和民族艺术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同时大量国外艺术被引进。“机会来了。”他告诉自己。

担任东方票务副总时,他先后参与了四届网球大师赛、七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等大型活动的票务工作,还被聘为2010上海世博会的票务顾问。因有政府扶持,票务可谓旱涝保收,但李非凤觉察到,一旦更加市场化,自身的优势会迅速流失。于是,他不再满足如此“轻松”的工作,转而注意到了“市场氛围更好”的新兴网络售票平台——格瓦拉。

市场带来了更开放的心态,也意味着更强大的挑战。来到格瓦拉,李非凤明显感到一种年轻人的朝气,他调侃说:“我来格瓦拉最大的贡献,就是把领导班子的平均年龄提高了5岁。”他坦言,年轻人更易于接受新事物,而他一开始着手也会感到吃力。例如,他习惯于拿经验说事,对年轻人提出的新想法总觉得是“瞎弄”。

不过市场很快教会他,“瞎弄”其实是有道理的。他学得也很快。虽然过程不乏痛苦。他迟疑了一下告诉编辑:“否定自己是一件痛苦的事,又是一件必须做的事。我必须知道年轻人想什么,才能投其所好。”在不断与年轻人接触、交流后,李非凤碰撞出了很多新点子,比如利用大数据把网络上火爆的小说,按章节排成各类剧种,等等。

拿这次莫奈展来说,其票房能屡创新高,与成功运用移动互联网营销方法密切相关,它改变了过去人们看画展到现场购票习惯。“微博、微信、朋友圈,新媒体、自媒体的传播速度太快、内容层出不穷,传播就如同‘滚雪球一般”,百万计转发量大大激发了人们的观展欲望,同时也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高端艺术品赏析的普及教育。

没有繁重的现场售票压力,无现金支付的风险,多的是推陈出新的玩法和时髦的营销手段,李非凤对现在这份工作十分满意。

苦中有乐紧跟时代

百尺竿头,不进则退。如今,格瓦拉的电影市场已相对成熟,演出业务则相对处于萌芽的状态。李非凤还不能退休,他还要挑战未知的市场。也有人劝他回家享受天伦之乐,他却不肯,“没事做是非常难过的,至少我这个工作还紧跟时代步伐吧。”即便以后真的退了,他也会重拾摄影、旅游、打球的爱好。endprint

市场的优胜劣汰、网络售票平台的激烈竞争,也让他停不下来。但态度是乐观的,“格瓦拉,包括中演票务通、大麦网一样,互联网有很多新的领域需要尝试。格瓦拉在各个方面都在不断尝试新的玩法,俨然已经从注重用户服务的票务销售到整个借助互联网平台的营销推广,也有越来越多的投资商看重格瓦拉售票平台。我还是很有信心的。”

唯一的遗憾是,他的个人时间几乎被挤干了。他每天10点上班,基本工作11个小时以上。节假日基本无休。虽然从事票务工作,看场演出本该是轻而易举的事,可他忙于现场统筹,几乎没时间看。近些年,他唯一看完整的是纪念张国荣演唱会,“5排中间最好的位置,实在舍不得,就从头看到底了。”

即便如此繁忙,他还是给家人留出了一点时间。他每天早上6点起床,先洗个澡,随后陪孙女玩一会儿。“每晚回来孙女都睡着了。”

采访临近结束,李非凤摁掉了第三通来电,随后略带歉意地对编辑说:“马上要去开会,关于上海国际电影节的。”

对话李非凤:创新让生活更高大上(字号小一些)

Q=小资CHIC! A=李非凤

Q:现在逛格瓦拉的人都带着哪些标签?

A:时尚、小资,还有比较“装”的。时尚和小资的对生活质量有较高要求,本来就很喜欢看演出。比较“装”的,就是他也不懂,但是别人都看,自己就也很想看。看完发微博、微信,证明看过了,受过艺术熏陶了,自己也显得文艺了、高大上了。

Q:格瓦拉演出方面相对于电影和运动,可以说是比较新的一块,你们是如何定位,有哪些优势呢?

A:演出这块比运动还要晚,至今运营刚满1年。格瓦拉目前拥有1500万注册用户,这些用户就可以引入演出这一块。定位就是随着市场的需求去选择符合观众口味的演出项目。优势就是项目主办方的专业角度和用户视角之间的碰撞,以用户可以接受的角度将优秀的演出项目推给最合适的目标用户。这个新的想法会有很多的发展空间,会有很多好玩的东西。我们也在不断地去尝试,去创造。

Q:莫奈展的成功是不是一定程度上也是依托内容呢?

A:内容是关键,好的展览肯定会吸引人,草间弥生展,现在我们做的Hello Kitty展在正大广场的展出,效果都很好。但目前信息爆炸的时代,好的内容也需要有巧妙的方式展示给观众,话说“酒香也怕巷子深”啊。现在在微信、微博上的网络营销以及那些我看了都觉得有趣的包装形式为莫奈展的成功提供了助力,现在互联网日新月异,运用好互联网很关键。

Q:Hello Kitty展的卖点是什么?

A:今年的Hello Kitty展是她40岁周年纪念,Hello Kitty的全部家族都会展出,一共展出45天。还有一个就是周大福5公斤黄金打造的Kitty,他们本身就有黄金版的Kitty的,现在打造这个可以吸引很多人。票价基本上68块钱一张,很亲民,而且你买一张票送一个正版授权公仔。这个公仔就相当于票价了。

Q:在演出这一块您有哪些比较创新的想法?

A:像我们现在正在投入一种高大上的机器,整体形象上更像个巨型的玩偶,屏幕超大,界面也是更加友好的互动式的,而且取票的流程更方便。以前需要输入手机的后四位数字,还有票的代码。现在不用了,只需刷一下二维码,扫描人的脸部识别,就会出票。另外,我们也想开辟一个每周或每月演出指南的版块,针对不同的群体推荐不同的演出内容,相比较而言,演出信息的传递渠道有限,并且品种很多,有归纳整理的推荐对观众和演出主办方来说都是件有意义的事儿。

Q:能具体介绍一下脸部识别吗?

A:比如你买票的时候,就会上传你的照片,等到取票的时候刷一下你的面部,就行了。这算是一种比较创新的玩法吧。年轻人比较喜欢。endprint

猜你喜欢

格瓦拉票务购票
不同的购票方法
文旅部出台国内首个演出票务领域行业标准
直击痛点的“候补购票”可多来一些
铁路候补购票服务扩大到全部列车
“把他放心里”:古巴人的切·格瓦拉
重走“格瓦拉之路”
从案目制到票务制:近代剧场经营范式的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