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之华本义考释
2014-08-01
中華民族有着几千年文明史,说“中華”或者“華”都知道用来指中国。然而中華的“華”到底是什么意思?或者说这个汉字的来源和最初的本义是什么?笔者在此抛引玉之砖,求教于大家。
一个古汉字的本义通常会表现出以下两方面的特征.一是带有历史的痕迹、换句话说就是蕴含着产生它的历史背景------对于民族的称号来说,其产生的背景就是这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 由于古汉字是通过笔画的象形来表意的,因此它的本义会在它的字形以及笔画当中表现出来.
举例来说,史前中華大地上的民族大体上分为三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即畜牧、狩猎与农耕,具有前两种生活方式的民族分别被称作做“蛮”族与“夷”族, “蛮”,也称“蛮貊”,这两个字分别从“虫”从“豸” ,而“虫”“豸”代表着不同种类的禽、畜,就是以养殖畜牧为主要生活方式的民族;而“夷”从“人”从“弓”,示意人身上背着弓箭,这一象形字本身就已经生动表明了“夷”族独特的生活方式,那就是以用弓箭狩猎为生。
而”華”字的字形里面同样也有一个符号代表着華族的生活方式,这个符号就是”艸”字头,“艸”代表草本植物、代表着农耕.華族先民耕种的草本作物叫做瓠,華族先民最早是以种植瓠------今天统称葫芦为生、并以其果实——瓠瓜为主要食物,瓠瓜是他们生活的依赖。《诗·大雅·绵》“绵绵瓜瓞,民之初生”深刻地揭示了“瓜瓞”对于華族先民生存的重要性;《诗经》“七月食瓜,八月断壶”,“幡幡瓠叶,采之亨之”具体记录了古人以瓠瓜以及瓠叶为食的历史画面;尤其《管子》:“六畜育于家,瓜瓠荤菜百果备具,国家之富也。”说明古人曾将充足的瓠瓜看成是国家富强的标志。
在《新华字典》关于“華”字诸多解释中有一种解释是,“瓜类植物的果实”,这个解释触及到了“華”的本义。《新华字典》对此给出的例句是“天子树瓜华,不敛藏之种也。”——《礼记》,笔者进而找到了其他与此相同的解释:《文選。潘岳》“靈圃耀華果” 華果,诸果实业,吕延濟注。以及《文選。班固西都赋》“華實之毛” 華實,果木之實,张铣注。等——以上引自《故训汇篆》。
而下面的解释则更为直接:
《尔雅。释草》“瓠棲,瓣”。郝懿行義疏:瓠,又通作華。《说文。艸部》朱骏声通训定声:“華,假借又为瓠”。《礼记郊特牲》“天子树瓜華”郑玄注:“華,果蓏也”(“蓏”,蔓生之子,瓜瓠之属也。《慧琳音译》卷三十三“果蓏”注引《考声》曰。)。
“華”的本义包含着瓠瓜,但是瓠瓜却并非“華”本义的全部,“華”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本义,那就是葫芦盛器,这一本义体现在“華”字形当中的另一个元素符号——“勹”当中。
“華”字的另一种写法是“荂”,也就是说“荂”是“華”的或体——《王力古汉语字典》。同样的说明有:《爾雅·釋草》華,荂也;《韻會》荂,榮也、華也。而“荂”的字形——从艸从大从勹,其中除了“艸”代表草本,示意瓠瓜的属性之外,“勹”则是一种盛器的象形。
关于“勹”象形盛器的解释见于《说文解字》:“勺,挹取也。象形,中有实,与包同意”。段玉裁注:外形像哆口,有柄之形,中一像有所盛也。” 这段解释清楚地说明了“勺”边框的笔画“勹”其实代表一种有柄的盛器,而远古时期这种样式的盛器无疑就是葫芦瓢。
除了从“艸”从“勹”之外,“荂”还从“大”,“大”意味着成熟,于是从草从大从勹的華自然就具有了下面的本义:瓠瓜老熟之后所做成的盛器。
笔者有幸查找到了关于“華”代表盛器的直接证据:《方言》華荂晠也。齐楚之闲或谓之華,或谓之荂。何谓晠?《箋疏》晠即盛之异文。盛,器名,杯杅也。【註】(華)謂黍稷稻粱之屬,可盛簠簋者。又器名。一器也。謂今時杯杅也。
事实上“勹”不仅决定了“華”盛器的本义,也定义了“華”的形态,表现为“華”可以充当形容词、用以形容某些事物具有葫芦瓢样的形态,如華盖——瓢型(又称伞型)棚盖;華毂——瓢型轮毂;華冠——瓢型帽子,華蓋还是星座的名称,古人所命名的这个星座,它的九颗星所连成的图形就像一个半圆的葫芦瓢。不仅如此,即便由“華”组成的新字,其意也隐含着“勹”的形态,如“嘩”字,在表达喧哗含义的同时也夸张地形容了口型——就像瓢,再如“撶”字,在表达搂水动作的同时也传递出手掌的形状——就像一片葫芦壳;再如翻地的机具“鏵”,《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二十一》:“鏵阔而薄,翻覆可使。”老农云:开垦生地宜用鑱,翻转熟地宜用“鏵”。而“鏵”那种圆弧片的形状与葫芦壳又是何其的相似!
由于“華(荂)”是盛器,便具有了“空”、“浮”的象征以及比喻的作用。像《道德经》中“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華。”, “華”在其中正是用来对应“实”,正所谓“华而不实”;又如“華辞”、“華誉”、“華风”等词汇,“華”在其中均代表空泛不实的意思——见《新华字典》。再如《文选·曹植<七启>》:“正流俗之华説,综 孔氏 之旧章。” 李周翰 注:“华説谓不实者也。”
“華”能够代表盛器,源于其词性的多样化,即“華”还可作为动词,意“當中剖开”,《新华字典》为之列举的例句是《尔雅》“瓜曰華之”以及《禮·曲禮》“为国君者華之”。 “華”的这一词性至今仍在民间口语中被沿用,正如《新方言释言》:“今谓之以刀分物为華开”。
既是名词同时又是动词,这种现象在汉字中有许多,例如《孟子·梁惠王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前一个“老、幼”皆为动词,后面的“老、幼”则是名词;又如“画”,既是动词,也代表动作的结果。而“華”其实还不止于此,古人甚至将老干葫芦“華”开之时破裂的态势也一并称为“華”,并将其运用于中医号脉,记载于《素问》“脉至如華者,令人善恐”。
以上种种,引发了笔者的设想,“華”的发音之所以为“hua”,很可能一是取自“瓠”“瓜”切,二是源于模拟老干葫芦被“華”开时所发出的破裂声。 与之相关的还有下面的事实,鉴于刚刚长出来的嫩瓠瓜表皮密生白色的短绒毛、十分好看,古人遂将其用来借喻满头白发的老者,于是便有了“华发”“華首”之说,《新华字典》:华发,白首也,指老年。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華”的本义可以归结为葫芦及其盛器,换句话说”華”就是葫芦及其盛器的代名词。
纵观以“華”为民族称号的華族先民,他们种植的作物是“華”、吃的作物果实是“華”、用着器皿还是“華”,他们的生活离不开“華”,或者说“華”集中了这个民族的生活特征。不仅以“華”为食,还用“華”做成各种各样的器皿以为生活、生产所用,进而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他们希望“華”——葫芦更加繁荣,以带给他们富足与尊贵,这便有了成语“荣华富贵”;他们赞美“華”、才有了今天“華美”、“精華”等经典的词汇;他们信仰“華”、崇拜“華”,并创造出许许多多以“華”为题材的美好故事与传说,所有这一切,最终构成了華族独特的古老文化——追根朔源即是人们所俗称的葫芦文化。
“華”的本义对于中华文明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有研究认为人类能够利用工具制作生活用品标志着文明的开始,并将中国古人的这一标志点指向了制做陶器。然而考古事实表明,陶器是利用葫芦器皿“范制”而成,换句话说古人首先掌握了制作器皿“華”,然后才有利用“華”为“模”烧制出陶器。这意味着“華”对于華族来说不仅仅只是食物与生活器皿,还代表着手工制作业的开始,因此“華”也可谓是中華原始文明开始的象征,而促成这一重大变革的“媒介”仍然是“華”,这时的“華”又从单纯的“食”、“用”之物升华为一直流传至今的民族的信仰之物——司南。受篇幅所限本文不再针对司南展开论述,留待后文再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