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联合用药治疗小儿心肌炎的临床效果

2014-08-01王国胜

当代医学 2014年31期
关键词:果糖心肌炎病毒性

王国胜 陈 燕

浅析联合用药治疗小儿心肌炎的临床效果

王国胜 陈 燕

目的 探讨联合用药治疗小儿心肌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24例小儿心肌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n=62),对照组给予大剂量的V-C、抗感染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黄芪和果糖二磷酸钠治疗。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为95.1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5.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脏指数(CI)、左室射血分数(LVEF)、短轴缩短率(FS)、CD3、CD4、CD8、CD4/CD8、IgG、IgA、IgM各指标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结论 在常规方法上使用果糖二磷酸钠、黄芪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疗效显著。

联合用药;心肌炎;小儿;果糖二磷酸钠;黄芪;V-C

心肌炎是儿童常见的一种心脏疾病,发病率较高,发病前1~2周常会有呼吸道或者肠道感染史,如感冒、腹泻等,也有部分患儿常常没有任何先兆症状和体征,突然抽风,甚至还有突然心力衰竭、血压突然降低而出现心源性休克等,威胁患儿健康和生命安全[1]。故临床上探索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案非常重要。本研究对124例小儿心肌炎患者给予果糖二磷酸钠、黄芪等联合治疗,效果较满意,现将报道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株洲县第一人民医院从2010年2月~2012年2月期间收治的124例小儿心肌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对照组62例中,男41例,女21例,年龄3个月~14岁,平均年龄(5.24±2.14)岁;观察组62例中,男39例, 女23例,年龄3个月~13岁,平均年龄(5.84±2.32)岁,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儿均给予营养支持、卧床休息等基础治疗,对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患者给予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患儿大剂量的V-C、抗感染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静脉滴注20~40mL的黄芪和果糖二磷酸钠70~160mg/(kg·d)进行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和疗效评价标准 采血检测2组患儿入院当日、治疗后1个月的心脏指数(CI)、左室射血分数(LVEF)、短轴缩短率(FS),并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血清免疫球蛋白。患儿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心电图和心肌酶谱等相关指标恢复正常位痊愈;用药1个月之后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心电图和心肌酶谱等相关的指标均恢复正常为显效;患儿的心电图、心肌酶谱、临床症状、体征均得到一定改善为有效;以上临床指标均没有显著的改善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输入SPSS17.0软件包,正态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为95.16%,对照组为75.81%,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3.36,P<0.01,见表1)。

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n(%)]

2.2 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脏彩超、心肌酶谱变化 治疗后,临床症状、心脏彩超、心电图、肌酸激酶同工酶明显改善的,观察组分别为51、50、52、48例,对照组分别为40、44、44、39例,观察组以上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3 2组患儿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心脏功能的变化 观察组治疗前后,CI、LVEF/%、FS/%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以上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心脏功能的变化

2.4 治疗前后2组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血清免疫球蛋白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58、18.45、2.93、17.61、6.26、6.38、5.87,P<0.01)。观察组治疗前后以上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33、13.45、4.37、15.41、5.48、4.69、6.12,P<0.01,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血清免疫球蛋白比较

2.5 不良反应 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者。

3 讨论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是由多种病毒侵犯心脏,引起局灶性或弥漫性心肌间质炎性渗出和心肌纤维变性、坏死或溶解的疾病,有的可伴有心包或心内膜炎症改变。可导致心肌损伤、心功能障碍、心律失常和周身症状。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近年来发生率有增多的趋势。临床上病情轻重悬殊,病程长短不等,预后大多良好。但少数可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也可病程迁延不愈,心脏肥大,遗有心肌永久性损害,并由于免疫反应逐渐发展为心肌病。其发病机制及原因尚不明确。资料显示,损害心脏的主要机制包括病毒及毒素的直接作用,对其免疫反应损伤心肌、自由基氧化损伤作用等[1]。黄芪注射液已经成为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特效药物[2]。有资料表明[3],黄芪的生物碱、黄芪多糖等成分,可诱导病毒产生干扰素抑制病毒在心肌细胞内的增殖活动,增强细胞免疫力从而抑制病毒繁殖;黄芪能增强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红细胞免疫功能,保护红细胞变形能力、减轻其损伤程度,从而减少心肌损伤,对心肌细胞有明显保护作用;黄芪可通过Na+、K+、ATP酶实现强心作用,加强心脏收缩加强心脏收缩的作用。黄芪还可减少或清除体内氧自由基、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微循环、改善心肌能量代谢、减少心肌损伤,并有提高窦房结的自律性、防止异位心律、使心律恢复正常的作用。动物实验证明,黄芪对大鼠心肌细胞感染Cox B3后,具有明显抗病毒、降低心肌细胞内病毒滴度及保护心肌等作用,显著抑制病毒感染心肌细胞的Ca2+内流,减轻病毒感染细胞的继发性Ca2+损伤[4],改善VMC小鼠心肌细胞的异常电活动。黄芪还具有调节T细胞亚群的分布,增强细胞免疫,减少心肌酶的释放,降低心肌病理变化。本组资料中,观察组加用黄芪治疗后,T淋巴细胞亚群、血清免疫球蛋白比较,治疗后观察组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各指标优于治疗前,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黄芪可改善心肌细胞静息电位、动作电位振幅等异常电活动;黄芪皂苷能使培养乳鼠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发放频率增高,使波幅、波宽、阈电位、最大舒张电位及最大除极速度等参数减少。因而观察组较对照组患者心电图恢复正常更快。

V-C可以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稳定细胞膜,改善微循环,能促进胆固醇生成胆酸,降低三酰甘油和血液中胆固醇浓度,减轻胆固醇在动脉壁上的沉着。促进动脉内膜细胞和组织间质清除积存的脂肪,避免形成斑块,从而能改善冠状循环,保护血管壁。能扩张末梢血管,防止血栓形成;还能降低血中三酰甘油的水平。V-C的抗氧化作用能阻止不饱和脂肪酸过氧化,保护心肌并改善心肌缺氧。果糖二磷酸钠是葡萄糖代谢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外源性的二磷酸果糖可作用于细胞膜,通过激活细胞膜上的磷酸果糖激酶,增加细胞内高能磷酸键和三磷酸腺苷的浓度,从而促进钾离子内流,恢复细胞静息状态,增加红细胞内二磷酸甘油酸的含量,抑制氧自由基和组织胺释放,有益于休克、缺血、缺氧、组织损伤、体外循环、输血等状态下的细胞能量代谢和对葡萄糖的利用,起到促进修复、改善细胞功能的作用细胞代谢的重要产物,可调节糖代谢中酶活性。作用于细胞膜、促进细胞的能量代谢和葡萄糖的利用,从而使缺血心肌减轻损伤[5];降低红细胞脆性、抑制红细胞聚集,提高心肌收缩力。还可可诱导活化胞膜上的果酸果糖激酶、丙酮酸激酶,促进细胞内高能磷酸键浓度升高,加快细胞镜子状态恢复[6-7]。三者联合应用,可以有效改善心肌功能,改善微循环,对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有较好的疗效。

本组资料中,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为95.16%,对照组为75.81%,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说明观察组患儿的心电图、心肌酶谱、临床症状、体征较对照组均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心脏彩超、心电图等亦明显改善。观察组治疗前后,CI、LVEF/%、FS/%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以上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也说明观察组有更好的疗效。且黄芪为中药制剂,副反应少,本组资料中,2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提示小儿心肌炎患者在常规治疗、V-C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黄芪和果糖二磷酸钠,能更好地改善心脏功能。

总之,小儿心肌炎患者在常规治疗、V-C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黄芪和果糖二磷酸钠,治理效果好,不良反应少,方法安全、有效、使用方便,值得推广。

[1] 吴建文,陶宁,蒋仁发.中药黄芪辅治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临床研究[J].儿科药学杂志,2009,15(1):23-25.

[2] 李志红,李铁玉,王颖丽,等.中西药联合应用治疗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疗效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7):887.

[3] 孙秀华,张贞玲.大剂量V-C与黄芪、参麦联用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54例[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1,24(1):51-55.

[4] 马沛然.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的评价与建议[J].医学临床研究,2004,4(21):4.

[5] 覃远汉,刘唐威,陈蒙华.动态心电图监测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3,20(6):907-908.

[6] 田杰,朱静,张渝美,等.血清心脏肌钙蛋白Ⅰ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和转归监测价值[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1,3(5):507-509.

[7] 牛萍,范国珍.黄芪治疗心肌病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6):365.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treating myocarditis with combination therapy in children.Methods Selected 124 myocarditis patients,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each group was 62 cases,the control group patients treated with V-C, anti-infective treatment,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patients given astragalus and FDP treatment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effective rate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95.16%,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75.81% of control group(P<0.01). The CI,LVEF,FS,CD3,CD4,CD8,CD4/CD8,IgG,IgA,IgM were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P<0.01).Conclusion It was signif cant effective used FDP、Astragalus on conventional methods in treating viral myocarditis with children .

Combining drug treatment; Myocarditis; Children; Fructose sodium diphosphate; Astragalus; V-C

10.3969/j.issn.1009-4393.2014.31.043

湖南 412000 株洲县第一人民医院(王国胜 陈燕)

猜你喜欢

果糖心肌炎病毒性
牛病毒性腹泻病特征、诊断与防治研究
果糖基转移酶及低聚果糖生产研究进展
清热利湿法联合中医辨证施护治疗病毒性心肌炎
如何防治子猪病毒性腹泻
HPLC-ELSD法测定不同产地麦冬及山麦冬中的果糖
左卡尼汀治疗心肌炎的临床价值及不良反应观察
1-O-[3-(2-呋喃基)丙烯酰基]-β-D-吡喃果糖的合成及应用
体外膜肺氧合治疗急性爆发性心肌炎的临床观察
microRNA-155在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烟草潜香类物质果糖嗪的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