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量肝素联合凝血因子治疗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研究

2014-08-01施武媚

当代医学 2014年31期
关键词:凝血因子弥漫性微量

施武媚

微量肝素联合凝血因子治疗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研究

施武媚

目的 探讨微量肝素联合凝血因子治疗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30例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n=15),观察组给予微量肝素联合凝血因子治疗,对照组给予普通肝素治疗。观察2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23/25,92.0%)明显高于对照组(18/25,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0259,P<0.05)。治疗前2组PT、APTT、FIB、PLT及DD等凝血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PT、APTT、FIB、PLT及DD等凝血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量肝素联合凝血因子治疗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肝素;凝血因子;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由部分致病因子引发,前期为血小板、凝血因子损耗,随病情进展可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休克、致死率极高[1]。DIC的早期诊断和处理,尤其是肝素和凝血因子的合理应用,对治疗效果有重要影响。因此,本研究采用微量肝素联合凝血因子治疗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临床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月~2013年3月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产科50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8例经产妇,22例初产妇;年龄22~31岁,平均年龄(25.3±0.3)岁;孕周33~40周;22例妊娠期高血压,6例重度胎盘早剥,6例足月顺产羊水栓塞,5例前置胎盘,5例产后出血,6例死胎及过期流产。按照住院日期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15例,2组在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脏器的功能状况全面检测,同时记录出血情况,并对患者体内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血小板等指标的变化进行检测。对照组患者给予肝素钠针25mg加生理盐水至50mL,2mL/h静脉泵入。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凝血酶复合物1600IU,纤维蛋白原2g交替使用,对患者进行DIC确诊,一旦确诊,则立即进行分娩及治疗方案的制定。对于双胎重度子痫前期及中央性前置胎盘植入患者,进行剖宫产术后接受次全子宫切除术抢救治疗;足月顺产患者,由于其羊水栓塞,因此给予患者次全子宫切除术进行抢救治疗;重度胎盘早剥患者,给予剖宫产进行分娩。

1.3 疗效判定标准[2]痊愈:临床休克症状及体征消失,各项生化、凝血指标正常;有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好转,各项生化、凝血指标改善;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无好变化甚至加重,各项实验室指标无好转。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监测指标 监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PT、APTT、FIB、PLT及DD等凝血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对本组研究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正态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临床疗效(23/25,92.0%)高于对照组(18/25,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0259,P<0.05,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2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2组PT、APTT、FIB、PLT及DD等凝血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PT、APTT、FIB、PLT及D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PT、APTT、FIB、PLT及DD比较

3 讨论

产科DIC具有死亡率高、进展快、发病急、高凝期发现困难等特点,属于产科中的一种急症。本组研究中,所有患者均有3000mL以上的引导出血现象,更有个别患者肉眼血尿。如果给予高凝阶段规范、及时的治疗,则患者就会进入阴道出血阶段,这个时候难以实现血液的凝固,即进入纤溶亢进、低凝阶段,而后出现多脏器受损、功能衰竭的现象。及时诊断DIC在诊治中是关键,应对DIC的临床表现进行准确、及时的识别,注意相关诱发因子的观察,并给予患者及时有效的治疗[3]。

在DIC抢救治疗的时候,肝素的使用一定要谨慎,发现患者有出血倾向的时候,应立即给予肝素进行抗凝处理,同时为了对体内凝血因子的含量及血管功能进行调节和调整,可给予瑞支亭进行治疗。如果患者进行子宫次全切术或剖宫产,则术后3h不能给予肝素应用,如果使用肝素的时机不正确,则很容易造成创面出血及腹腔出血的状况[4-5]。因此,本研究采取早期、微量使用肝素,并与凝血因子共同使用,这样不但为去除病因治疗创造条件,使DIC内环境得以改善,又可以提高抢救的成功率,本组患者联合治疗组的有效率高于单独使用肝素组,治疗后观察组PT、APTT、FIB、PLT及D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产科DIC诱因中以重度子痫前期、胎盘早剥、羊水栓塞、死胎、产后大出血等最为多见,DIC的诱发因素应尽快确定,患者的妊娠应通过剖宫产及时终止。胎盘早剥患者确诊DIC后应立即进行人工破膜术,对宫腔内压力进行调整,防止血液中进入更多的促凝物[6-7]。本组研究中,所有的胎盘早剥患者均给予剖宫产术进行抢救治疗。此外,在给予患者剖宫产术的同时,还应大量输血,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羊水栓塞患者应给予规范护理和保守治疗,如果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则应及时进行全子宫切除。

总之,微量肝素联合凝血因子治疗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1] 罗志丽.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治疗体会[J].维吾尔医药(上半月),2013,6(1):522-523.

[2] 詹平,刘玲,伍宗惠,等.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57例临床治疗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2,7(1):103-104.

[3] 梁心玲,朱坤仪.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6例临床处理结果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0,13(3):265-266.

[4] 蔡珠华,曹华妹,郑戈.抑肽酶治疗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模型兔的实验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0,24(2):284-285.

[5] 周荣国.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31例临床分析[J].山东医药,2011,7(4):12-13.

[6] 刘楚芹,李奇艳.肝素防治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杂志,2004,11(6):677-678.

[7] 刘青云,吴紫玉,徐成康.低分子肝素治疗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11,13(11):1222-1223.

10.3969/j.issn.1009-4393.2014.31.035

江西 332000 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施武媚)

猜你喜欢

凝血因子弥漫性微量
控制冷沉淀凝血因子在室温下制备时长的临床意义
微量Fe元素对氧化钨粉还原过程的影响
少见凝血因子缺乏症3例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因素研究进展
冷沉淀凝血因子临床应用调查分析
微量行程变大行程的模具调整结构
支气管镜技术在弥漫性肺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微量注射泵应用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CT与MRI技术用于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价值对比评价
Bc1-2与Bcl-6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