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 漏
2014-08-01董大勇
◎ 董大勇
捡 漏
◎ 董大勇
虽然我出身于收藏世家,但是前半生因文革受牵连、遭厄运,先辈遗藏荡然无存,真个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后来星移斗转,“抄家办”发还的仅存破铜烂铁中,尚有星点余烬可供消遣,再加上自己无意之中卷入险恶仕途,遇到了小小纷争,风平浪静后,欲借此平复心境,才逐渐步入此道。
了解情况者皆知,我对钱币主要以鉴赏为主,并不刻意去收藏,只是常去坊间看看行情。由于没有发财愿望,又限于工薪收入,我只是偶尔选几枚把玩,这叫“捡漏”。
“捡漏”顾名思义,捡别人手中漏掉的有一定价值之物,但实际上对自己而言也是有“捡”有“漏”、边“捡”边“漏”,有失有得。便宜不能占尽,有庆幸、有懊悔,方符合规律。
我曾捡过四枚“开元通宝”——一为银质宽边;一为特宽边小字;一为大型闽开元背巨星;一为背洪会昌开元。我也收到过宋代厚重弓钱雕母,白铜超大型康熙背“台”,背东周小型空首布。还有一品“大布黄千”异版,造型修长秀丽,悬真篆书法流畅洒脱、笔笔舒展,与常见大布迥然不同,此生从未见第二枚。后来还有汉四灵八字大花钱等罕物,但从手边漏掉的也不少。
上世纪80年代初,文物市场迁至省体育馆。一天清晨,我信步至此,见一农村青年在塑料布上铺放了八九枚大“半两”,直径均在五十毫米上下,红斑绿锈晕染得十分自然,不像是赝品,令人眼前一亮。然而,摊主每枚仅索价10元,很使人生疑。我犹豫了一下,想出来时再细看,但转了一圈再到原地时,已人去摊空。过了不久,陕西省出土两枚西汉“半两”权钱的报道传来,经我观测,实物与坊间所见的“半两”文字、锈色、铜质一模一样,可能为同时出土流失之物,也或许是摊主从他处得来的,然而已与我无缘了。
其后不久,我又在坊间遇见一农民手持一枚篆书“中统元宝”,书法精湛,锈色自然,钱体稍薄而不飘,与较厚的文字刻版之赝品截然不同,因这人平日给人油滑之感,虽然他索价不太高,但我还是没敢要。
80年代末,文物市场改迁新址。有一天快散场时,一位中学生打扮的少年匆匆走来,手持一枚草书“大观通宝”,文字潇洒率意,包浆也好,看来是北宋的真家伙。然而学生神情有些怯生,笑起来生涩得很,我怀疑其来路不正,又急于回家,也就匆匆看过,未曾留意。
我又在一间店铺中见过一枚“崇祯通宝”背“十一两”雕母,字口如刀斩,铜质相当精良,钱体厚重,包浆自然。店主索价两千,因钱未带够,只好作罢。第二次再去问价,已涨至八千,只好望“钱”兴叹。
细数以上几次“捡漏”,虽然与真品失之交臂,但时至今日想起来也会令我淡然一笑。收集古玩,讲究的是缘分,刻意求之,则难免带出贪念。心态失之平和,往往急火攻心、害人害己,这又何苦来呢?抱着“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心态来把玩珍品,才有了追求的乐趣。(摘自《收藏界》2013年第10期 图/赵胜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