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意象派诗歌中的空间意蕴表达

2014-07-31邝安全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意象派庞德古典

邝安全

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特点是注重文笔的温婉与简练,温柔敦厚、含蓄而有余韵,诗人能用简洁的语言把内心的丰富情感加以表达。其中的意象又是古典诗歌中的精华所在。

意象的概念源远流长,如古代哲学家老子的“大象无形”之说。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是以“象”所反映的艺术表现。美国的文艺理论家苏珊·朗格曾经说:“艺术品本身就是情感的意象”。“这是一种不能用语言所表现的和非理性的意象。”他对意象的内涵作了全面的注释,也即诗人意中之象,是寄托诗人用独有的视角分析、理解和归结在直观感觉与特定感情的事物与景物,是诗人表现意义和思想、表达感情的载体。“意”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指诗人反映的客观形象。因此,意象就是诗人意念之中的形象,是融入作者情感的映象。意象是普遍表意的形象物象,是主观而且可以感知的,实在而具体。德国哲学家康德曾形象地描述意向是“灌注了生气的形象。”很多意象派的诗歌通过名词的叠加,空间的转换,来达到别样的文学效果。

意象的空间意蕴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意象式主观想象和客观外部的和谐统一。意象饱含着诗人在特定环境或特定时间内的感情与思想,它不仅仅是对事物的客观描述,而且饱含了诗人主观上的意愿。意象的其中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在空间上的表达,即内涵的沉厚与外延的广袤。它常常是通过对视觉物体和景象描写来表达的。意象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紧密联系。一个意象表现得优劣,不但在于这个意象是否鲜明,而且还在于它在整体中的作用。

意象是实有的存在,是以“象”所反映的艺术表现。如白朴的《秋思》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鸥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绿叶黄花。”在这首诗中,诗人共罗列了十二个意象,空间的转换从孤村到落日、残霞,由近及远,再到远处的老树、寒鸦,最后再到近处的白草、绿叶和黄花,诗中表现的内涵,即秋色景象与外延,即空间的转换,意象的衍生,达到了完美的统一,生动贴切地展现出了一幅绚丽的秋色画卷,饱含深挚的情感。而另外一首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则是通过一组意象形象地结合在一起,用“枯藤、老树、昏鸦”等典型的秋天景致而触景生情的悲凉凄苦的境遇,表现漂泊在外的游子思念家乡之情,展现出优美意象的上乘佳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为达成画面的营造,诗人形象地运用了“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等意象,把这些名词意象直接组合,一气呵成,所产生的悲凉气氛立刻跃然纸上,形象而且立体。整首诗情感之所以形象而立体皆是因为诗中的四个意象,而这四个意象直接构成了诗中所描绘的凄苦冷清的四幅画面。诗中的第一个意象“枯藤老树昏鸦,”表达了萧瑟、苍老的境况,这些具体的“枯藤”、“老树”、“昏鸦”组成三个映象;其次, “小桥流水人家”,传达了安逸、恬静的向往,由“小桥”、“流水”、“人家”这些具体的映象构成;本诗的精华“古道西风瘦马,”表现凄苦、悲怆的感觉,由“古道”、“西风”、“瘦马”三个映象构成;第四个意象“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展现在作者面前的是一幅由远在异乡的漂泊者的惆怅与悲苦所构成的画面,由“人”、“天涯”、“夕阳”三个映象形成。在这首元曲中,这四个意象平行排列,在空间上由近及远,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它们汇集了一个总的意象— “秋思”。

二、意象派的手法是通过塑造意象而使意在言外,借助名词的排列或者叠加达到空间的外延。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许多佳作都是意象派的代表作,用名词来构造意向。“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又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还有“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等。作为意象化的表达手法来讲,这是很极端、也是很巅峰的。秦观的《浣溪沙》也可以说是意象式的经典之作。

从词语的表面来看,读者欣赏这首《浣溪沙》时,似乎难以看出一些轰轰烈烈的情感表达。相反,作者反而用一些平淡的意象来表达无边的春愁,惆怅而缠绵。它以轻浅的色调、幽渺的意境,描绘一个女子春阴的怀抱里所生发的淡淡哀愁和轻轻寂寞。全词意境怅静悠闲,含蓄有味,令人回味无穷,一咏三叹。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作者通过时空大幅度跨越来进行组接,使意象派诗歌中的空间意蕴更加突出,映象物体的非连续性与空间上的展开,加上作者情感的丰富酝酿,构成了和谐的整体,很好地表达了 ‘飘逸婉约的艺术特点,完美地展现出意象派诗歌的崭新意境”(吴晟,2000:26)。

“漠漠清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这首词的上半阙虽然只简单地描绘了一个上楼的动作,其余的精力看似描写一些完全不相干的景致:清寒、晓阴、画屏。在这里,作者用意象派手法里空间的转换来组合一些意象。其内容到底要表达什么,表面看来,我们不得而知。这些词语的叠加看似平常,整篇文章都没有出现作者表现的空虚、惆怅的词语,除了意象的叠加,就剩下了“上小楼”这样的平常动作而已。然而,作者字里行间里似有还无的风神韵致却跃然纸上,让人难以忘怀。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下半阙的前两句是中国古典诗词里宋词中优美的名句,落花自由自在,像梦一样轻轻飞舞;雨如同愁绪一样,绵长而悠远。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脱胎自五代冯延巳的“缭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处寻”而大有胜之,“宝帘闲挂小银钩”脱胎自南唐中主李璟的“手卷珠帘上玉钩”而更胜一筹。再看全诗意象化的表达手法,这也是为美国意象派大师庞德所激赏的作品。这两句之后,镜头又转向了写实,窗帘被挂钩挂了起来,这本来只是个很平常的场景,但一个“闲”字却再化平常为神奇—窗帘也好,挂钩也好,任凭怎么挂也不可能“闲”的,秦观却从这个意象捕捉到了一种意态,也许是词人自己的意态,也许是窗帘里那位女子的意态:似乎慵懒而寂寞,有些轻轻的伤感,有些淡淡的倦意。轻轻的梦,轻如飞花;淡淡的愁,淡如丝雨。好像就是轻轻松松、随随便便说出来而已,没有慷慨高歌,没有沉郁顿挫,没有绮丽浓妆,没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写作感觉。这首词,不写谁在梦、谁在愁,不写为谁而梦,为谁而愁,不写她如何梦,如何愁,而只用一些意象的巧妙堆积,含蓄的传达出了一种意态。这便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大特色,与西方诗歌赤裸裸、浓烈烈的爱情宣言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种手法后来被美国一些诗人大力推崇,他们甚至从此改变诗风,不再直接抒情,而是以塑造意象来传达情感意态,于是形成了美国现代诗歌中大名鼎鼎的意象派。

受中国古典诗词的影响颇深,美国意象派诗歌的发起人,同时也是西方意象派诗歌的代表人物的庞德,终其一生痴迷于将东方古典诗词和东方哲学映入到西方世界。作为翻译家,他也改编并翻译了很多儒家的经典之作,最出名的当数《神州集》和《诗经》。由于深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终其一生他都在孜孜不倦的推崇中国诗学。他曾经饶有兴趣的说:“对我来说,中国诗歌是一个难以预知的宝藏,今后一段时间我们要从其中寻求助动力,就如同文艺复兴时期人们从希腊哲人那里寻求助动力一样”。但纯粹的意象式手法是英语诗人学不来的,这是语言的天然差异所致。庞德的经典之作《地铁车站》(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经常被视作西方意象派诗歌的佳作。经典不在长短,这首诗其实并不长,虽然只有短短的两行,但其表现的意象却极其清晰,意境更是无限悠远: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这首诗的中译本有很多,以杜云燮的翻译最为流行:人群中的这些面孔像幽灵般显现,而湿漉漉的黑枝条上有朵朵花瓣。这些意象对诗人来说,到底要表达什么意思,就需要读者各自揣摩了。但这个译文有个缺点,就是用到“显现”这个动词,而原作的一大特点是完全不用动词。但庞德也许不甘心,因为语言的天然差异,就算他不用动词,也不得不用到形容词和介词

《地铁车站》整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句话,这两句话也只包含有限的十四个单词,但这首诗却创造了四个意象:面孔、人群、花瓣和树枝。之所以被称为意象派的佳作,是因为这首诗涵盖了意象派诗歌的典型特征。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了意象派常用的“意象叠加”的手法来表达意象。受中国古典诗词的影响,庞德自己创造出了一种意向表达手法,即“意象叠加”,它是将诗中的引申与具体的意象结合以来,中间几乎不用联接词,这样空间与时间的叠加就会衍生出别样的艺术效果,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中国传统意象派的诗歌一样,整首诗没有用到一个动词,所有画面都是通过名词来展现的。这些画面依次展现,错落有致,意象派诗歌的空间意蕴通过作者对意象的叠加来展现,达到了与其它表现手法异样的表达手法,这种表达手法有力地展现了庞德一直倡导的“是在一刹那时间里呈现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的东西”

纵观全诗,作者用仅有的两行诗分别呈现了相互对应的两种意象,这些是诗人用自己看到的直观感受来组合成直接的视角,嘈杂拥挤而又人口密集的地铁站,在作者的眼中,一片灰蒙的人群中却突然显现了些许温顺、柔和的面孔。“潮湿黝黑的树枝、花瓣”等意象是作者由内心一瞬间真实感受的灵感引发的类似表达:人群犹如暗处潮湿而又黝黑的枝条,而他们的脸庞却犹如花瓣。因此这些双重意象与作者的感官相互映衬,构筑了本诗意象派空间意蕴的不断叠加。如果对本诗再进行更深的探寻,通过空间意蕴上的叠加后,作者到底要表达什么呢?也许是他感觉心目中的美转瞬即逝的惆怅;也许是人处于纷繁杂乱的现代大都市中对外部世界的田园生活以及对大自然的一种向往和归属;又或者是在乏味而又拥挤的都市快节奏生活中对于自然生活的向往与憧憬;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叠加的意象来表达自身的丰富情感,因此,我们也可以从这些叠加的意象中感受到属于自己的生命体验,从而使这首诗表现了各自所表达的意义。庞德认为诗歌应该具象,而不是抽象,而且诗歌中应该去掉一些无益于 “表达”的多余内容。他曾经在《意象主义几个“不”》的文章中指出:“不用繁琐的词,更不要用难以表现没有具体涵义的形容词……因此,不要沾抽象的边……尽量不用装饰,虽然这些装饰是好的。”因此,本诗中无论“脸庞”还是“花瓣”都是作者描绘的真实感觉,是作者认为具体并且能感知的。这首诗中精炼简洁的词句,完美表现了诗人对地铁站的直观感受。因此,《地铁车站》这首诗经典展示了意象主义的创作原则,继而成为美国意象派诗歌的巅峰。因此,由于它所展示的意象特征在西方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直接否定19世纪夸张造作的无病呻吟及空洞抽象的表达习惯,给西方现代文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无论是中国古典诗歌,还是西方诗词,在意象派的写作手法上,诗人都能用简洁明亮的名词叠加,错落有致地表达诗人的情感,从空间审视的角度达到了意象派内涵与外延的广泛关联,进而达到了空间意蕴的完美统一。

【参考文献】

[1]郑敏.诗歌与哲学是近邻-结构-解构诗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吴晟.中国意象诗探索[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

[3]康连星.庞德与中国古典诗歌[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3)

[4]杨兴松.柏钧.埃兹拉·庞德及其意象派诗歌.在地铁里车站.简评[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3)

[5]何清.庞德的意象论与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象说[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4)

猜你喜欢

意象派庞德古典
Erasable/Inerasable L1 Transfer in Interlanguage Phonology: An Optimality Theory Analysis of /aʊn/and Sentence Stress in Chinese Learners of English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走过同一块地毯”:庞德与詹姆斯美学思想比较研究
从跨文化交际视角看唐诗英译(以唐诗意象为丰)
怎样读古典诗词?
论T.E.休姆与意象派的形成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
“我”与“你”的相遇——庞德、斯奈德所译汉诗的主体间性管窥
闻一多的《红烛》与意象派诗歌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