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坐井,所以才能观天
2014-07-31陈婷婷
陈婷婷
读《替全世界去仰望》,我的脑中不断浮现当年东林在上海寓中的藏书,文艺的、文学的、历史的、经济的,不得不承认,那时他就是一个会选书会读书会待人的文艺青年。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东林身上体现为“读万卷黄书,行千里土路”:见多识广的气度,化书己用的见度,读书品人的风度。在其书中体现为:引经据典的广度,古今中外的深度,审时度势的适度。读其书如见其人,诚实坦诚博学如人,带我走入一个思界。莎士比亚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林东林曾说自己的书是心灵鸡汤,在我看来,这只是其书的一个表象,这本书适应多个阶段和阶层的读者,为长见识,为去偏见,为明事理,每个人看到的或许都不尽相同。
如果你是一个好奇的文字爱好者,想读好书,想猎作家的奇,想窥世道,你可以在本书中知道毛尖的《乱来》、须兰的《黄金牡丹》、叶鋆生的《中国人文小史》、冯唐的《活着活着就老了》、吴虹飞的《再不想爱就老了》、钱穆的《国史大纲》、李诫的《营造法式》、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Thor Heyerdahl的《孤筏重洋》,这些离我们很远的名人们的事与人情,在他笔下,却显得亲切起来。吴虹飞不再抽象,是个走路像鸭子即使姿势不好看亦无所谓的精神制胜者;梁文道不再高高在上,确实读书无数令人叹服,可瞬时博引群书,然缺乏自主观点,观者、读者须自警戒;陈丹青不再遥不可及,是一个爱惜青年的前辈,身上有着民国学者的遗风。
也许你曾专业地学习过《营造法式》,胸中有各种建构的理念,在这本书里你却终于明白,人文底蕴之于建筑,建筑之于人,此环扣彼环,缺一漏万;也许你曾系统地读过各类文学作品,也曾豪言遍读好书者舍我其谁,然而当你读到此书会猛然醒悟,读书万卷却未曾远行,那不过是困顿于文字美学里而胸中难有丘壑,更不用说修齐治平了;也许你是一个经济领域的弄潮儿,赚钱的点子一个接一个,有钱后却不知如何花得惬意又有格调,不思生偏虑死,却无处找寻宁静,且坐下来读一读,观一番仰望生命的姿态,能得一法门也未尝不可。
我想,我们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也许都会被东林坦诚的话语惊到,又为他丰富的人生旅程所折服,这种对待生命的真诚是难能可贵的。他坦白了很多我们自觉难以启齿的隐私,例如,爱胡兰成如狂,采访其子胡纪元后,他决定将文稿电邮陈丹青,因为有想邀宠出名的心思,因为有胡兰成这样的橄榄枝;再如,作为少年人的性萌动,在中国这个羞于谈性的国度,也许不会有《挪威的森林》《北回归线》之类的作品,作家们敢在小说里意淫,却不敢剖白自己,也还很少有人像林东林这样的知识人真的敢直视、直白它。
无数的排比、字与句的并列使我应接不暇,却又常爆出大白话,有时会疑惑阳春与白雪怎能恰到好处地融合一体,就如书中写到的林夕,那么厉害的人,创作起来激情勃发,形貌上却是瘦而小,因抽烟多牙齿都黑了,然而他为天王天后填词,又为普罗大众写书,出离俗世又植根尘土。他们,很好地把握了出离与回归的度,没有高高在上到不可一世,明明出于尘世间,惹了一身尘埃,却很好地维护了本心。正因为有这一颗真心,《替全世界去仰望》的字里行间始终拨动着读者的心弦,令我读完一篇想再读一篇,其心意和新意令人刮目!
对我来说,这本书就像是一口井,一口值得挖下去的井,因为坐井,所以才能观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