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蒙古族长调牧歌要在传播中传承

2014-07-31朱智忠

人民音乐 2014年6期
关键词:长调牧歌原生态

一、蒙古族长调牧歌的传承者一定要不失时机地和着时代的脉搏,全媒体传播长调牧歌及原生态音乐文化,这是责任和使命。 前几年从呼和浩特来了个青年叫那日满德拉,他是内蒙古歌舞剧院的青年长调歌手,2010年我邀请他参加在上海举办的蒙古族原生态音乐会的演出,他手机的铃声是蒙汉版的长调彩铃,歌词大意是:“我在草原上信号不好嗨!”,是由他自己演唱的,后来我又在北京很多人的手机铃声中听到过这个彩铃,流传很广。随后的一段时间我听到了各种传统和现代版本的长调牧歌在手机彩铃中出现。这个故事说明利用全媒体带来的各种便捷手段传播蒙古族长调牧歌及原生态音乐文化的时代已经悄悄来临。

人类历史进程中的每一次技术革命都给长调牧歌的传承和传播带来新的机遇。在录音技术刚刚诞生的20世纪初的时候,丹麦人哈士纶用钢丝录音机在蒙古草原录制了一大批长调牧歌,其地域涵盖阿尔泰地区、阿拉善地区、鄂尔多斯高原、锡林格勒草原、科尔沁草原等地,具有非同寻常的史学价值。在同一时期前苏联、日本也有为数不多的蒙古原生态音乐的唱片。1947年音乐家安波和许直在察哈尔地区所采集的蒙古民歌《牧歌》的原民歌《乌和尔图灰腾》,就是由曾经在满洲国时期给日本人做劳工的蒙古民歌手伊和吉日木老人唱给他们听后才收集到的,而伊和吉日木老人就是在劳工营做劳工时,经常听日本人播放这首歌的唱片才学会的。同时期在日本出版过的蒙古原生态音乐还有一些,有宫廷音乐、叙事民歌、马头琴曲、民间乐曲等,可惜的是战争的降临同样给蒙古族长调牧歌及原生态音乐文化的国际化传播带来巨大损失和无法估量的灾难。

从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末期,广播技术的普及运用和飞速发展对蒙古族长调牧歌及原生态音乐文化的传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作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唱片社的音乐资料库里最早的蒙古族音乐的录音是一代蒙古族音乐大师色拉西的潮尔曲,还有色拉西当年给毛泽东和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演出的实况录音,这也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广播节目中最早出现的蒙古族音乐,潮尔曲《朱色烈》、《乌拉盖河》、《本宾希里》、《碧斯曼姑娘》、《满都拉》等都在其中。哈扎布和宝音德力格尔等长调牧歌代表性人物的《走马》、《辽阔的草原》等录音也都是通过广播电台的音乐节目传播给全国和世界各地的听众。在内蒙古自治区及新疆、青海、黑龙江、吉林、辽宁、甘肃、等有蒙古族聚居的地区,蒙古语的广播、电视节目是长调牧歌传播最广泛、最直接的平台。从1950年代蒙古语广播节目诞生以来,长调牧歌就是文艺节目中体量最大的品类,人们通过收听广播来欣赏和学习长调牧歌。从1960年代到20世纪末是蒙古族长调牧歌通过广播传播的黄金期,拉苏荣、扎格达苏荣、乌日才呼、阿拉坦其其格、乌日娜等长调牧歌的代表性人物及代表曲目也是同时期在广播音乐节目的传播中为人们所熟知的。

2004年中央电视台CCTV西部民歌大赛举办以来,蒙古族长调牧歌的队伍开始大批量频繁出现在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的文艺节目中;扎格达苏荣荣获这次大赛的潮尔演唱金奖和长调最佳歌手,乌云获得独唱组的长调金奖,斯琴格日乐获得长调银奖,乌云苏都获得长调优秀奖。这是国家电视台首次举办原生态民歌及唱法的比赛,被《南方周末》等媒体评为当年最大的文化事件,成为中国百年以来本土原生态音乐文化的首次盛典。蒙古族长调牧歌从参加的人数到取得的成绩都体现出歌种本身所具有的旺盛的生命力和大众喜爱的深厚基础。2006年原生态唱法纳入中央电视台青歌赛后,在全国蒙古族居住的八省区都有长调牧歌歌手和爱好者参加大赛活动,长调牧歌得以在这些地区的电视媒体平台上的活动逐渐频繁和常态化,是由于传播手段的优越和强势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

新华社在2011年创办国内首个原生态音乐文化网,简称原音网,这标志原生态音乐文化的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对于长调牧歌和所有本土歌种都是一个非常好的展示平台。互联网的应用和普及给蒙古族长调牧歌的传播带来极大的便捷,普通的牧民可以通过互联网学习长调,互动交流。《内蒙古音乐网》、《蒙古文化网》《天堂草原音乐网》等一大批音乐网站应运而生,在这些网站上不仅可以浏览著名长调大师们的经典之作,还可以随时捕捉到新生代歌手们的最新信息。如“草原727”曾在网上发布东乌珠穆沁旗乌兰牧骑长调歌唱家敖特根图雅在家乡举办专场演唱会的消息。题目是《回草原家,看敖特根图雅演唱会》:“女歌唱家敖特根图雅专场演唱会,将于2013年8月19日下午3点在锡盟东乌旗那达慕会场举办。敖特根图雅是出生于锡盟东苏旗的长调歌手,曾获得蒙古国功勋演员称号”。而这个消息同时也在内蒙古各种大小音乐网站上发布、转发。打开这些音乐网站,所有出版过专辑的长调歌手及作品都可以搜索到。各地区各种长调牧歌协会也都纷纷建立自己的宣传网站,积极传播长调牧歌及蒙古族原生态音乐文化。

二、蒙古族长调牧歌既要在国内文化市场形成品牌,更要在国际文化市场上不断开拓进取。 国际文化市场一直是包容开放的交流平台,我们要使用她之前,必须甄别文化的属性是否适合国际化的表达。而国际国内的市场规律是一致的,艺术家的生命只有市场观众才能给。观众有观看的欲望,才有票房保证,有了足够的票房收入,才能起到传播和宣传的效果。

内蒙古青年合唱团在从1987年建立以来,多次获得国际国内的各种奖项,演唱的曲目中有百分之三十是长调牧歌及其音乐元素,虽然观众喜欢,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大规模系统化的商业演出规划和专业的演艺经纪代理,所以,也没有形成商业品牌和商业巡演。

在2003年的维也纳新春音乐会上,来自中国中央民族歌舞团的蒙古族长调歌唱家萨仁呼演唱了一首经典长调歌曲《雄鹰》,这是蒙古族长调牧歌首次出现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的舞台上,成为晚会的高潮。而真正市场化商演的蒙古族原生态音乐团队是由民间组成的乐团。

安达乐队是在中央电视台2006年青歌赛中脱颖而出的一支蒙古族原生态音乐乐队,组建之初是在内蒙古歌剧院,现已独立于体制之外,以市场的方式运营乐队,迄今为止已经在欧洲、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巡演多次,受到市场和观众的欢迎,得到传播文化和市场效益的双重丰收。endprint

杭盖乐队是一支由来自内蒙古各地区的七个小伙子组成的乐队,既可以演奏演唱传统的蒙古民歌又可以演奏演唱时尚流行的蒙古音乐;这支乐队是国际音乐节的常客,已经拥有欧洲、美国等地音乐节的众多歌迷和市场票房。

音和思琴蒙古原生态乐团是由一些在北京酒吧伴乐的七位蒙古族青年组成的乐队,从2008年7月成立以来,迄今为止在北京的中山音乐堂、北京音乐厅、世纪剧院、国家大剧院等国家核心音乐场所及天津、上海、广州、深圳等地成功举办了近50场商业性专场音乐会,赢得观众普遍赞誉。在出访德国、比利时、瑞士、瑞典、荷兰等国的近30场演出中,受到各国观众的热烈欢迎。乐团成员全部来自内蒙古大草原,他们出生在牧民家庭,自幼跟随父母或民间艺人学艺,沐浴在长调牧歌的生态环境里,除了演奏马头琴,每位成员还都具备拉弦乐,弹拨乐和呼麦演唱能力。

只有岁月才有资格孕育文化,而蒙古族的长调牧歌正是草原牧民游牧生活千年万年的自然流淌,她是时间的印记。今天,在行政化的文化市场和自然形成文化需求的民众之间,原生态音乐文化历史以来一直是这片土地的主流声音,是天之音,天籁之音,不人为破坏是不会自然消失的。在文化市场和主流演艺场所树立原生态音乐文化应有的地位和文化价值观是各级政府文化主管部门首要的工作;保护是文化自觉的行为,唤起民众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让原生态音乐文化在本土文化场所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老人和孩子共享的文化生活,传承就会自然形成。当然,生活在今天的人们需要传承的文化很多,需要学习的文化也很多,传承的方式多种多样;然而这个时代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民族,首当其冲要传承的必须是本民族的原生态文化,长调牧歌只是其中之一。蒙古族长调牧歌从远古走到今天,牧歌中有太阳、月亮、山川、河流、森林、草原以及后来的一切。对于蒙古族长调牧歌听众群的采访得出一个结论:这是我们血液里的声音,只有感动!

三、现代教育体制也是人类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传承手段和传播平台,蒙古族长调牧歌必须在教育中传承。 内蒙古艺术学校是最早把长调牧歌纳入专业艺术院校学科设置的学校,著名的长调歌唱家宝音德力格尔就是学科的奠基人之一。该校从1957年、1987年和1994年开始招收中专生、大专生和本科生,至今已经培养了长调专业方向的中专、大专和本科毕业生700多名,这些毕业生主要是在演出团体做演员或在学校当老师。内蒙古呼伦贝尔艺术学院、通辽艺术学院、内蒙古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等都设有长调牧歌专业及理论研究方向。在内蒙古牧业地区的一些中小学里,长调牧歌的传承也已经纳入音乐教育的课程中。

蒙古族长调牧歌只是中国众多原生态歌种中的一员,她有自己独特的发声方法和一整套训练手法,在学习长调的人当中就有许多人因为学习方法的问题而走偏或学不下去。在1977年哲里木盟艺术学校第一届学生中,就有一名来自牧区的学生,本来长调已经唱的非常不错,但一经“专业”训练数日,开始找不到感觉,直到毕业都没有听到他的声音,后来才知道他被分配到一个苏木(乡)的文化站工作,没有再唱长调,这一定是方法不得当造成的,也是对本民族文化信心不足和整体社会教育环境价值取向的原因。而这样的例子在刚刚设置长调专业的艺术院校出现了很多例。所以,长调牧歌在专业艺术院校的传承必须借鉴传统的传习方法和手段;同时,对于蒙古族历史文化的学习和了解,更是一个长调歌手走向歌者之路的重要保证;了解自己民族的成长,了解蒙古民族的祖先们在人类进程中的丰功伟绩才能对本民族文化拥有自豪感。

教育给人以力量,文化给人以方向,民族给人以自豪,世界就会为你而骄傲。现在享有盛名的长调歌唱家阿拉坦其其格、乌日娜、萨仁呼等都是在走出草原之前,就已经是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长调歌手。阿拉坦其其格进修于西北民族学院;乌日娜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音乐舞蹈系;萨仁呼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对于她们三人来说,音乐学院的学习是其它方面音乐知识的积累,就长调专业而言,还是入学时的一些曲目,因为,这已经代表着一定的高度。但毋庸置疑,艺术学院的生活改变了以往的许多,让她们了解了自己所怀有的长调艺术是蒙古民族的文化瑰宝,需要代代相传。

阿拉善日报这样报道阿拉坦其其格:“多年来,阿拉坦其其格每年利用寒、暑假在北京举办封闭式蒙古族长调集训。为方便家乡的学生学习蒙古族长调艺术,阿拉坦其其格于2008年在阿右旗青少年活动中心成立了蒙古族长调培训中心,阿右旗政府大力支持,并划拨资金成立了阿拉坦其其格蒙古族长调基金会,对全旗中小学生免费进行蒙古族长调培训,使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阿右旗得到了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也带动了阿右旗民族教育的发展”。

在庆祝中央民族大学成立50周年之际——乌日娜任教20年的成果展演活动中,长调学生其其格玛、莫日根、萨日娜、娜木汗、乌吉斯、阿木古楞还是展演节目的主力。现在这些长调牧歌的学生也已经纷纷步入社会,有活跃在舞台上的,也有从事教学和培训的。

毕业就分配到中央民族歌舞团的长调歌唱家萨仁呼已经代表国家出访近百个国家和地区,长调牧歌已经是该团必不可少的经典节目之一。由此可见,在教育当中传承长调牧歌以及中国所有的原生态音乐艺术是可行的,也是有成功的经验可遵循的,只是我们现有的专业艺术院校的掌门人不仅要有这样的文化觉悟和广阔的视野,还要有敢于担当从根本上振兴民族音乐的社会责任和勇气。

蒙古族长调牧歌要在传播中传承,就要充分利用全媒体时代的技术优势,全方位地传播长调牧歌及其相关的文化,让传播者和受众群体都能感受和理解深层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在传播中成为真正的传承者。充分挖掘国际国内文化市场的巨大潜力,多渠道多层次,并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和演艺舞台上展示长调牧歌,扩大影响力。教育要从小学到大学设置长调课时,让学校成为长调牧歌传播的主要平台,制定在教育中传承的教学规划,让优秀的长调歌手走进校园,才能使长调牧歌的传承后继有人。中华民族的文化薪火相传、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五十六个兄弟民族生活在祖祖辈辈生息繁衍的故土上,如果因为我们生活的时代高速的经济发展而丢失自己民族的文化,那我们必须放慢速度来保护她。漫长的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保护和传承好民族的文化,民族才会拥有明天,国家才能具有民族复兴的实力,而这一切都必须以自己民族的文化作为基础,扎扎实实环环相扣,代代相传永不松懈。

朱智忠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歌选》杂志主编,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音乐专业委员会主任

(责任编辑 金兆钧)endprint

猜你喜欢

长调牧歌原生态
草原的长调
田园牧歌难不难?
永远的牧歌
天山牧歌
草原长调
原生态静宁苹果
长调
长调
“原生态”土榨油存安全隐患
桥头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