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未来经济分析报告

2014-07-31李佐军

西部大开发 2014年6期
关键词:人民币消费

李佐军

编者按

2014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新一届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措施,着力深化改革开放,有效引导市场预期,经济运行呈现稳中有升、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但同时,也应看到,除了国际经济整体复苏缓慢、不可预测风险因素诸多外,中国经济回升基础并不稳固,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风险因素较多。

本期《经济体制》栏目,刊发一些单位和个人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动力及变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人民币汇率变化态势作出的研判;对国企改革提出应把握的总目标、总要求、总原则、总政策,为深化国企改革提供可供选择的指导思想。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刘建)

本文是泛亚智库对我国未来宏观经济的研判。共有四个主题内容:一是我国经济过去几十年高速增长靠的是什么?二是未来这些增长动力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三是在这个变化当中我们遇到了什么样的挑战和机遇?四是对人民币中长期的汇率变化做一个分析和展望。

一、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

过去30多年,我国经济每年以平均10%的速度增长,到底靠的是什么?泛亚智库认为主要靠人口红利和改革红利。

(一)人口红利

大家都知道,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差不多30年的时间,国家鼓励多生多育出生率非常高。到了1978年以后,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变成一对夫妇最多只能生一个。

多生多育和计划生育政策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戏剧性变化。

首先,新中国成立初30年,我国的人口结构呈现出一个向左倾斜的三角形,这边小孩子很多,那边中年人和老年人相对比较少。这样的人口结构有以下的特征:一是劳动力供应不足,尤其是相对社会总人口不足。一个家庭五六个孩子,即使夫妻两个都上班,父母把这几个孩子喂饱了就不错了,哪有钱用来投资其他?劳动力供应不足,储蓄率低下。人民生活相对贫困。

30年以后,这些孩子长大成人,进入了劳动力市场,而此时又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这个人口结构由左三角形就变成了一个鸭蛋形,两头小中间大,青年人中年人很多,老年人少,少年儿童更少,社会劳动力极其充裕,甚至过剩了。一对夫妻两个工作供养一个孩子,家里不仅生活水平提高,而且有余钱可以储蓄。储蓄需要寻找载体,在没有房地产的时候,大家就把钱放在银行里,后来人们就将剩余的钱投资房地产。在这样一个鸭蛋形的人口结构下,至少会产生五种重要的经济现象:

一是经济增速快。因为劳动力供应相当充裕,劳动力成本低廉。

二是社会储蓄率高。中年人占总人口比例高,资金过剩,社会储蓄率自然提高。

三是增长不平衡的失衡增长。经济增长是靠廉价的劳动力和资金推动的,廉价的劳动力促进了出口业、制造业的发展。廉价的资金又促进了投资的发展,但是消费这驾马车相对比较弱,赚了钱的人首先想的不是花钱,而是怎么攒钱。因为他知道将来退休以后孩子最多只有一个,靠孩子养老是不可能的,靠国家又没有一个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所以只能靠自己,但凡能挣钱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存钱。这样就造成了出口和投资两驾马车很强劲,消费很疲软,出现了一种所谓失衡的增长。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GDP里面,消费占比很低,美国私人部分的消费占70%,我国私人部分的消费只占30%,加上政府部分的消费才勉强到50%。

四是房价高。人们有钱了,自然要寻找投资载体。现在,人们不可能像过去那样,把钱存在银行,因为银行付给的利率比通货膨胀还低。所以,大部分人选择买房子,把房子当成自己的退休保障。

五是人民币升值。在这个鸭蛋形的人口结构下,劳动力价格低廉,外贸出口远远超过进口,每年有大量的外汇储备积累下来。这样就造成我们外汇储备迅速增长,也必然造成了对人民币的升值压力。现在,人民币对外至少是升值的,因为有巨大的外汇储备,巨大外汇储备将是我们巨大的包袱。

以上五种现象已经持续了差不20多年。向前看,这只鸭蛋还能保持多久?泛亚智库认为人口结构这只鸭蛋很快就会变成一只右三角形。

如此以来,老年人在人口占比上升,社会劳动力供应不足,社会的储蓄率下降。储蓄,顾名思义就是收入减掉消费,老人没有收入,但毕竟是要消费的,所以社会当中的负储蓄多了,储蓄就会下降。这一点,在当年的日本,就已经看得很清楚了。日本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储蓄率一度高达25%,比我们现在还低一点,我们是28%,就是一个家庭收入当中有28%是拿来储蓄的,那70%多是拿来消费的,但是日本现在的家庭储蓄率降到4%。我们相信中国这28%早晚也会降下去。

我国人口结构呈现右三角形时,刚才说的五种现象都会出现转变。

一是经济再不可能增长得那么快。因为未来劳动力供应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短缺问题,会推高劳动力的成本。

二是整个家庭的储蓄率下降、社会的资金供应就不会像现在那么充裕,会导致资金价格的上升。

三是越来越多的人退休以后首先想的不是买房子,而是怎么卖房子。中年的时候买房不就是为了退休以后卖房套现养老吗?这就是当时买房的目的,所以将来卖房子的人比买房子的人要多,房价是要跌的。

四是我国的出口增长速度明显下降,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劳动力、资金价格都上涨了,所以就变成了一个人更值钱、钱更值钱、干啥都不挣钱的社会。从低端的产品到高端产品,基本都是靠廉价的要素价格,来制造产品,而不是创造产品。所以,将来我国的出口增长速度会下降。但是,随着我们中产阶级的涌现,进口还是会保持比较高速的增长,将来可能是出口增速,慢于进口。这就是外贸出现逆差。人民币可能面临一个不再是像现在升值的压力,而是一个贬值的压力。

(二)政策红利

过去20多年,我国经济增长呈现出某种周期性的现象,如果已知人口结构是唯一的因素,经济增长速度应该是平稳的10%,为什么有的时候高有的时候低呢?说明还有其他因素在里面起着作用,这个因素就是改革红利。

邓小平南巡以后经济发展一度过热,但是到了1994-1995年的时候政府开始治理,很多国企被关闭,很多工人下岗,三角债问题、银行坏账等问题暴露出来,最后政府同意国企改革、金融改革,注资上市重组来为之后的经济增长奠定基础。我们看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中国经济是一路下滑的,到了1998年以及本世纪初的时候,推出了一些有助于增长的政策,如1998年的房改,2001年加入WTO。在改革的初期,当初邓小平、朱镕基基本上是做的减法,就是这种国企关闭、工人下岗都是做减法,到了1998年以后房改、WTO才是做加法。也就是说当经济投资过热以后,所谓的改革就一定意味着改革的初期是要做减法的,因为这个时候需要改革还是会制造更大的过剩,所以我们看到今天一个很重要的判断,政府能不能真正改革的一个指标就是经济增长速度是不是放缓了。如果是加快的话,那就谈不上什么改革。目前,有那么多过剩的行业,要是再加快的话,只能是雪上加霜,肯定是使得一些过剩的投资更过剩。

但不管怎么说,中国的经济增长经过在九十年代的一波调整之后,给之后的从1998年到2007年差不多十年左右时间的高速增长奠定了基础,到了2008年的时候,外部需求受到了影响,就是美国的信贷危机,之后是欧洲的债务问题等等,使得我们的外需大幅受挫,出口下降。这个时候,政府其实应当和当时一样,应该做一些深入的改革。但是,那个时候可能是用的不同的手段,主要是财政刺激,所以4万亿把这个经济从底部又拉起来了,但是拉了两年以后又不行了,现在看来是非改不行了,因为再靠这种刺激肯定是不可持续的,也是不现实的。现在,我们可能面临的是,过去的改革红利正在消失,而我们享受了二三十年的人口红利即将消失,经济将呈现一个很明显的下降态势。

于是,我们看到国家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国企改革、完善市场体系、转变政府职能、金融改革、税收改革等等。这些改革是很必要、也很重要的。但我们必须警醒,改革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的。三中全会决定里面的最大亮点就是让市场起决定性的作用,试想一想,2008年以前,美国的所有价格也都是市场决定的,市场一直都起决定性作用,但为什么还是出现危机呢?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前,所有的东西也都是市场决定的,但是也照样出现危机,1990年以前日本的市场,也是起决定性作用,但还是出现问题,关键是经济失衡了,一个失衡的经济是仅仅靠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解决不了问题的,还需要经历更深层次的调整。

这个失衡到什么程度呢?

过去大家都说我国经济外部失衡,内部也失衡,外部失衡就是出口占比过高,现在这个比例下来了,但是内部失衡似乎愈演愈烈。表现在投资占GDP的比重过高。这里做了一个估算,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一直截止到2013年,显示投资占GDP的比重已经接近50%。我们根据前面公布的这些季度数据可以匡算出现在这一年的比例进一步上升,到了52.5%。所谓调结构就是要把这个比例调下来,但是过去这一年没有调下来,反而是上升了。要说这个52.5%是什么概念?到底是高还是低?我们不妨做一下历史和国际的对比。我国过去最高的时候是42.8%,是在1958年大跃进的时候。日本和韩国这个比例最高的时候是40%。也就是说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比较,我国的这个比例都是过高,而且扩大的周期过长。过去每次上升周期伴随着下降,这个上升平均来看就是四年半的时间,但是这次从2000年到现在13年马不停蹄,中间在2008年的时候有过短暂的停顿,后来被4万亿推到了现在的高度。你可以想,那么长的扩张期,产生了多少过剩的产能?产生了多少债务的负担?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产生三个泡沫:产能过剩的产能泡沫、债务泡沫和房价泡沫。这种房价泡沫除了人口因素推动之外还有政府在里面的影子,因为需要制造房价中的泡沫获得更多的土地财政收入。这个比例投资率的上升最终导致投资效益的下降。这种情形发展下去一定会使得行业当中最弱的一些企业无法经营、出现亏损,乃至最后倒闭,之前他欠的钱无法偿还影响了金融,这个就是我们现在遇到的最大的一个坎儿。

二、我国经济未来增长动力变化

有没有办法来纠正这种失衡?有没有办法来化解这样的风险?泛亚智库认为有。一是需要决心,二是需要时间。

这里做一个很简单的假设,比如本届政府说在它的任期内把投资占GDP的比重由52.5%降到一个更为合理的水平,比如40%。那么,能用多长时间呢?不可能用一年降下来,那经济就崩溃了,我们假设是用八年的时间到2022年,就是本届政府的最后任期大概降到40%,这样的话就必须要使得投资这驾马车跑得比消费或者出口要慢才有可能使得这个比例降下来,因为GDP就是这三驾马车的总和,投资这驾马车必须要慢于另外两驾才有可能慢于GDP。我们知道消费和出口短期内推上去是不可能的,所以必须要以投资增速的下降为前提实现这种经济的调整。根据我们数量上的测算,如果要实现这样的调整,今年的GDP就不应该增速超过7%,我们测算是6%左右,而且未来几年GDP的增长速度都应该有所下降才能够真正实现所谓的调结构。

有人问到这个52.5%为什么就不能再高一点?去年47.8%也是历史最高,之后不是又上去了吗?到底有什么客观的标准?什么因素会使这个比例想上都上不去,或者上去以后一定就出大问题呢?他们提的这种问题是有一定的道理,就是过去中国几十年了,这个比例是上上下下,但是整个趋势来看上升的,为什么说现在就一定要停在这里,以后不能再往上走了?泛亚智库认为,过去为什么一直没有上升?因为它是人口红利推动的,在这个劳动力占比不断上升的年代,社会储蓄率在不断地上升,银行每年都会收到很多的存款,社会上也有很多的闲散资金,所以银行可以拿它来放贷款,闲散资金可以去投信托,等到2015年以后,拐点到来之时中国储蓄率没那么多之后,银行不可能还是像现在这样每年收到那么多存款,社会上也不会有那么多闲散资金,这个时候再想放贷,再想让一些信托产品借新还旧,你想做都做不到,没有那么多钱让你去滚动。到了那个时候,这个比例就不会是简单的外推,因为2015年就是个坎,你推不上去,所以这个问题现在不加以解决的话,到时候债务泡沫更大、产能过剩泡沫更大,那么就会硬着陆,就会被逼迫下调。这个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调结构。

另外我国的债务泡沫发展到了什么程度?我们可以看一下,中国在2008年以前整个社会的债务负担占GDP的150%,这里包括个人的、企业的和政府的,现在是230%,个人还是相对比较小的,现在占到20%多,这一块主要是按揭贷款,还有少量的汽车贷款,你把这一块拿掉剩下的还是200%多,就是政府和企业的,其中政府就是53%,这里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但是企业很大,占到150%,其中108%是银行贷款,剩下的是影子银行,影子银行最近几年涨得最迅猛。

中国的政府债务还会进一步上升,因为老龄化的到来会使得社保基金出现很大的窟窿,那个时候往社保基金里面贡献钱的人少于从社保基金拿出钱的人。这个现象当初在日本也看到过,日本从1990年人口红利消失,有工作能力的人社会占比急剧下降,伴随这个过程出现日本的政府债务大幅上升。1990年的时候也就是50%,现在到了200%。中国为了维护社会稳定,这些退休人员没钱了怎么办?政府肯定要发债填补社保的窟窿。有的人提倡中国用紧货币、宽财政的政策,货币要紧,不能再松了,通货膨胀房价上涨,但是财政可以松,财政的力量很大,我们觉得可能不对,因为他们可能没有看到大部分企业的债实际上最终是政府要兜的,你看信托出问题政府不得兜吗?还有老龄化到来以后,政府在未来有很大的负担要承担。

再来看看我们的房地产,我们能够看到,上届政府对房价的打压力度是比较大的,但是对于这种信托产品、银行贷款控制不够严,所以就产生了债务负担、债务数量大幅上升,但是房价也是上涨。到了新一届政府,对房地产比较强调让市场起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房价去年出现了比较明显的暴涨,尤其是北上广深涨了20%。在保增长与稳增长中,无论是通过哪一种渠道,地方政府总要获得资金来维护经济增长,那怎么发展呢?过去是发信托,现在是卖地,要想把地卖出一个高价钱,那就需要放松对房地产价格的调控,才能吸引开发商,在过去一年,房价暴涨的过程当中,卖地的土地收入出现大幅的上扬,因为我们知道正常传统的税收收入增长现在是很弱的,低于10%,早几年20%-30%。因为现在工资在上升,企业的盈利空间被挤压,所以政府也收不到太多的税,发债的话又不让贷款,信托又不让多做,那就卖地,这样就会形成几个泡沫同时在膨胀。

三、我国经济增长变化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经济泡沫的产生都是有一种预期,泡沫要纠正,对于原材料行业,对于房地产行业,对于金融行业会造成比较大的冲击,所以目前股市里面基本上都是这些行业,股市低迷,尤其是旧的经济增长模式的板块低迷。接下来中国投资可能要把焦点放到消费这个领域,消费领域与原来的投资和出口相比,如果投资和出口给他起个名字叫做中国制造的话,消费这个领域就叫为中国制造。投资出口是Made in China,消费是Made for China。过去几年要赚钱的话是瞄准中国人造什么就投什么,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能够赚到钱,将来可能不是这样,将来是中国人买什么投什么,投到里面才能赚钱。

中国人现在在买什么呢?泛亚智库认为第一是在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这两个领域里面都有发展的空间。所谓的消费无非就是商品消费或者是服务消费,商品里面比较重要的一块就是一些品牌的产品,前几年涨得很迅猛,到了这两年公款消费打压了以后有些品牌明显出现了负面的影响,但是还有一些可能是影响相对比较小的,比如中国的进口汽车的增长。这里看到中国汽车的增速每年还是10%左右,但是从欧洲进口的汽车去年增长了20%多。当然,这些投资标的本身也是有它的投资价值,我们看到在欧债危机的影响下,欧洲有很多著名的公司股价跌得很惨,但是现在的欧洲经济正在复苏,所以这个时候他们的估值在很低的情况下将来上升的空间很大。

除了汽车之外,另外一个是农产品。中国的老百姓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饮食习惯也在出现改变,原来喝豆浆的现在很多都喝牛奶了,原来吃米饭吃面条,现在吃肉的也有很多,一斤猪肉就要消耗六斤粮食,一斤牛肉要消耗十三斤物资,中国人间接地对粮食和对农产品的需求通过畜牧业在大幅增加,使得中国自己不得不每年从国外进口越来越多的粮食。原来很多粮食中国自给自足甚至略有出口,现在都变成净进口国了。

如果是商品消费主要还是体现一个消费升级的话,那么服务消费就是一个量的扩张,我们看到一个国家服务类的消费,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会快于商品类的消费,美国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就是那样。今天的中国和美国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非常类似,商品消费占比实际上依然是过高的,现在差不多达到70%左右,服务消费只有30%,发达国家则是倒过来的,说明我们将来上升的空间巨大。比如在医疗保健、金融服务和电讯行业,美国七十年代的时候家庭支出里面的占比分别是7.8%、5%和3.2%,但是到了九十年代的二十年之后又翻了一倍。中国现在这个结构和美国七十年代很接近,相信要不了二十年我们就会翻倍。比如在医疗领域里面,美国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还没有老龄化这个问题,中国有老龄化的问题。美国那个时候也没有环境污染的问题,中国现在有那么多环境污染会使得这个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进一步上升。这个就是随着收入水平的变化,人们的消费结构产生的一个潜移默化的变化。

中国在医疗教育方面的支出只占GDP的7%都不到,西方国家都是在13%-14%这样的水平,翻了一倍,可以看到将来是朝着那个方向增长,其实这几年中国在医疗教育方面的支出已经是一个很高的速度在上升。电讯方面也是,就拿手机来说,中国的手机数量是全世界各个国家当中最多的,但是保有率还是比较低的,我们是100个人80台手机,但是在发达国家100个人有超过100台手机,所以我们的基数已经很大了,但发展的空间依然很大。另外就是电商,有了手机以后只是一个硬体,这里可以通过软体带来很多商业的机会,所以现在电商的增长速度是大幅上升。比如去年从整个零售的数据来看涨了13%左右,但是通过电商的零售涨了70%。

在金融服务方面,中国有很大一块金融服务现在基本上还是属于处女地,就是境外理财、境外投资。国内的券商很多,100多家券商,最后竞争的费用很低,国内很少有投资机构帮助投资者到境外投资理财,而这方面的需求会越来越强,尤其是将来我觉得会更强。现在大家说买个房子以后还能涨,但是以后万一不涨了跌了呢?更多的钱肯定要找更好的方式来理财。我们看到中国银行贷款,老百姓的存款还不算企业的存款有45万亿人民币,拿出10%就是4.5万亿人民币,那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因为现在中国的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就是允许中国境内投资者到境外去投资的钱也就是600亿元都不到,所以这个4.5万亿就相当于它的80倍,那是什么数字的增长?所以哪个企业能够抓住这种商机一定会受益匪浅。还有就是旅游,其实不光是在国内,远一点的美国、欧洲,近一点的中国台湾、中国澳门,一到长假都是中国人,还有澳大利亚,他们说在悉尼不管是哪个地区的方言,中国方言骂一句马上会有同样的方言骂回来,都是你老乡。还有就是电影票,就是文化娱乐行业,2005年的时候中国的电影票房收入只有日本的一个零头,2012年就超过它了,2013年是在2012年很大基数的基础上又有一个大幅的上升,这几年一直是呈一个所谓的指数型态势。这个我相信是我们将来投资的机会,这样的投资机会一时半会可能还难以从股票市场上寻找到,因为我们知道股票市场还是打上了旧的增长模式的烙印,原材料、银行、地产,新的行业、代表为中国制造的行业还不多,有些PE的机会我相信大家都能够感悟到。

四、对人民币中长期汇率变化的分析和展望

人民币既受到内部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内部因素是在2015年前如果红利释放出口快于进口,外汇储备在增长,人民币是升值的,但是之后很有可能出现贬值。除了这个因素之外还有美国的货币政策也在变化,通常来说,美国货币政策很松的时候往往使得其他国家的货币对美元升值,倒过来的话就是贬值。

简单回顾一下历史,1989年到1993年的这四年中美国是减息的,联邦基金利率从10.5%降到2.9%,这个过程当中有大量的资金涌入到泰国、印尼、马来西亚、韩国,推动那里的经济增长,也推动那里的资产泡沫膨胀,但是1994年开始美国加息了,加息以后这些国家的货币就开始面临着贬值的压力,但是这些国家当时硬顶着不贬。这是1994年这些国家的汇率基本上还是平的,不愿贬值,为什么不愿贬值?实际上还是对于改革长痛和短痛的选择,很多执政者往往是选择长痛,不愿意选择短痛。

有人说现在新兴市场的情形可能还不如那个时候糟糕,那个时候中国是没有贬值,中国竟然能顶住,现在更能够顶住,为什么中国现在会因为美国的货币政策转向我们,我们就会贬值吗?不会,那个时候那么惨都没贬,这个判断可能是有点问题,为什么呢?因为中国那个时候没贬,道义上是承担着一种责任。因为在1989年一直到1994年人民币汇率贬了很多,1989年是三块二兑一美元,到了1998年是八块七,很多亚洲国家说我们的危机就是你们中国造成的,你们偷偷在那里贬值把我们的生意都抢走了。所以到了1997年到1998年他们大幅贬值的时候中国确实是没贬,但是今天情况就不同了,今天正好倒过来,现在他们在拼命贬值,中国没贬。实际上还有一个原因,我们知道汇率政策实际上就等于是一个货币政策,汇率不贬值就代表你不用货币政策来支持经济,如果你印钞票印得太多,就会贬值了,所以你说不贬值实际上等于我就不用货币政策这只手,就用财政政策能够抵御金融危机。当初中国有这个底气,因为当初你看中国政府的债务占GDP的比重只有7.7%,现在是53%,这是狭义的定义,如果是广义的定义的话当初是100%,现在是200%多。当时中国确实是有这个能力做单手俯卧撑,就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不用就可以,但是今天做不了这个承诺了,我们看到财政上的情况债务负担很重,可能将来还有更多社保上的负担,今天中国就不会再做这种承诺了,不贬值。再说,现在大家为什么觉得人民币在升值,别的国家都在贬值?这到底是什么原因?最关键的一个原因还是中国希望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就是让人民币成为一个国际通用的货币,希望国际上贸易、投资乃至于外汇储备都有人民币在其中起到一个重要的作用。要想达到这个目标,你不能让人民币贬值,现在你就贬的话谁还敢要你的钱?所以在达到目标之前至少要和美元保持一定的稳定。

我们回过头来问一下自己,人民币要想真正成为国际货币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很多国家都想让自己的货币成为国际货币,最终也是不了了之。中国到底能不能实现人民币国际化?这是一个时间才能回答的问题,但作为投资者不妨可以做两种假设:一种就是两年后人民币实现了国际化,一旦实现国际化,中国为什么还要让人民币一个劲升值?那不是傻吗?当初没实现国际化的时候需要这个为诱饵来把大家诓进来拿人民币,之后应该贬值才对,就像美国一样,拿了很多美元之后可以贬值,可以缩水。所以从这个政策的意图上来看是不可能说人民币国际化实现了以后还一个劲地升值,那是不理智的。如果是第二种情形,最后人民币没能实现国际化,并且两年以后大家觉得人民币国际化仍然是一场梦,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个时候人民币就会反思了,干嘛现在拿那么多人民币啊?原来以为能够实现国际化,结果不能实现国际化,大家也会对人民币的投存作出调整。因为毕竟人民币的含金量是不高的,什么叫做人民币的含金量?就是一个一百块钱的人民币里面有多少硬通货在支持着它?我们知道中国的外汇储备硬通货有3.8万亿,相当于20万亿人民币,但是中国的M2广义货币有110万亿,这二者除一下是20%都不到,这个比例是比很多国家都低的,要是到香港的话是100%,必须要有1美元才能发7.8港币,中国有1美元可以发5倍的人民币,如果在过去的问题之下就代表这个国家货币的含金量是很低的,要是现在说就是含储量很低,人家为什么还要拿人民币呢?觉得两年后自己就变得硬通货了,这20%就变成100%了,和美国一样,美国央行手里没有很多美元和澳元,但是自己手里就是硬通货,想要钱就印,但这个目的不是谁都能达到的。我们的意思是,达到的话会贬值,不达到的话更要贬值,就是这么一个风险在里面。

另外我们也知道,一个国家的货币如果长时期地对内贬值对外升值那是不可能的,我们看到外汇储备量很大,3.8万亿,所以要对外升值,但是人民币的印钞速度比美国还快,M2体量太大,110万亿,所以就感到对内贬值,几年前去超市两百块人民币大包小包拎着出来,现在你拎拎看,拎不了什么东西,所以就是对内贬值。

(北京泛亚智库国际咨询中心供稿)

猜你喜欢

人民币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认识人民币
消费降级了吗?
“新青年消费”,你中了几条
消费舆情
信用消费有多爽?
Currency Exchange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