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花渐欲迷人眼
2014-07-31李剑啸
读懂毛守仁,是一个有趣的话题,见仁见智,能岔到魏矣晋矣,原因也在话上,平常他话太少,静水深流,不易看出流向,而写到作品里的话又太多,太宽,小说、散文、随笔、评论各种文体都来,煤矿、晋商、民俗、风物各种题材全涉及,农民、矿工、民间艺人、富家太太各种人物都有,现代古代、上流末流各种背景都出现,你不知道他会说出什么内容来。他说话的心思全用在作品里,不但话多,说法也杂,且新,不拘一格地探索手法,话落到纸上,横说竖说,总有他的各种说法。所以,觉得他不善言辞,要从作品中去弄懂他的人,会更辛苦,对生活的横断切入、对人性的深入开掘、对历史的碎片化链接,总是个人化视觉、小角度表达、独具韵味与灵性的语言,并杂糅历史、美学、民俗、戏曲、传统文化、社会风情,其间又有方言俗语、民歌戏文,通幽曲典,考验你的智慧。
犹如“孤山寺北”的早莺暖树、新燕啄泥,他的作品诱你一路走一路读、一路看一路想,虽时时会有新的感受新的发现,但最终却很难达到文本背后的精妙极致。因此,读懂毛守仁,很诱人,但需要一点儿细心、一点儿耐心,更需要一点儿学识、一点儿悟性。
绝不混迹他人的煤矿小说
毛守仁是有足够耐心的,从上世纪70年代末发表第一篇小说起,他一路风风雨雨写到了现在。
先从他的作品看起。
短篇小说《第十二夜》写休住12天探亲假的小两口在最后一夜面临分别的复杂情愫,作品一发表,便引起了文坛的注意。《小说月报》选载,后又收入《山西短篇小说选(1979—1989)》等集子中,还获得了1984年首届中国煤矿文学“乌金奖”和1985年首届赵树理文学奖。
说起这部作品,毛守仁说:“与其说是写矿山生活的,不如更准确地说,是为矿山写情写人性的。”确实,这篇小说的切入角度很别致,不是高大全式的劳模壮举,而是两地分居的矿工矿嫂的酸涩情爱。从“第十二夜”的横断面切开,人性最复杂也最为微妙之处于这断面上见出。这篇小说细节描写精致,如,不入眼的日历,探亲的第一天起,她就一页日历也不许撕去,每过一天便悄悄地在这天的日历上掐个指甲印。仿佛只要日历不撕掉,这12天便还在;最后一天,随手用大镜子挡住了日历,两个简单、笨拙的小动作,农村女人的“小心计”活生生地跃出。难舍难分的细腻和缠绵从此揭开。摒弃传统的故事演绎过程,截取某一个情节横断面切入,这也成为日后毛守仁小说的常见手法。
“写矿山的作家作品不计其数,但我的矿山世界在那个时代一眼便可认出,绝不会混迹。”天机只有一语。确实,毛守仁煤矿题材的小说很少编出强大的故事,也没有作业场景的正面描写,有的永远是“人”——女人、男人,人心、人性。文学界的前辈和朋友也戏称那是毛守仁的独家领地。“山药蛋派”五老之一胡正说“毛守仁的小说多是以矿区真实而自然的生活为场景,以矿工和他们的家属的富有感情色彩的生活细节展示他们的心态情思。他不着意编织故事,而是浓笔写情,以情系事,以情重人,以情染景,以情感人,因而他写的人物惹人喜爱,情节单纯却能吸引读者”。著名作家、编辑张石山也这样说:“毛守仁几乎从来没有直接写过前几年多见的那种‘塌方冒顶的大场面。而是潜入人物内心,细细地描摹人们的情感纠葛和心理活动。他的作品多数都带出了一种伤感的色调来。”
就是这样,从生活底层走来,他的笔下有不竭的人物源泉,从丰富的读书阅历走出,他下笔融汇多种手法,角度独特地描绘着下层生活。短篇小说《命悬一线》,截取了矿工暴迎春被哄骗到矿井安放炸药后逃跑的一路过程展开,利用空间的紧张感,象征了人类某种上不能上下不能下的生存困境,意境高出故事。《你先给咱活着,像真的一样》,则从矿难转移尸体的事件中,让死亡矿工在出租车上“巧遇”老爹与妻女,从认出死者身分到“怀孕”的妻子受到严重惊吓孩子生产,短短的一个车程,把矿难的惨痛以及生与死的巨大反差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将生命的脆弱与生命力的顽强放在同样的场合形成对比;《乱石滩》则选取了一个死亡矿工的妻子被亡者“灵魂附体”的故事,直接抠出在死亡的考验面前,人性的矛盾与复杂性。这批小说形成毛守仁创作的第一个“黄金期”。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一个小说集《下河滩的女人》,当年在全国销售一空。
黄河浪浸润的作家
山西省作协慧眼识才,曾于1980年破例调毛守仁到《山西文学》做编辑,这是他梦寐以求的理想。可好事难成,汾西局的领导说企业出个作家不容易,人才不能外流,希望他留在局里为矿山争光添彩。当时,局领导亲自过问他的生活问题,支持他进修学习。1987年,他进鲁院进修,后半年,他就读西北大学,成为煤矿圈第一个跑进作家班读硕士研究生的作家。这一段学习生活,提高了素养,开阔了视野,也给他带来创作的第二个春天。
“黄河文化系列”的开篇之作《荒沟边的火光》在《当代》发表后,以黄河、黄土文明为蓝本的小说,一发而不可收,写出《死舞》《冰山》《架火》《卖哭》《起名公司》等十几个中短篇,相继在《清明》《飞天》《黄河》《漓江》等刊物发表。其中,短篇小说《死舞》是“黄河文化系列”的代表作,小说用黄土地特有的殡葬形式,动情地讲了“甩铭旌”的大把式老生蛮的生命故事。作者极尽笔力,将毕生都在“追寻着这种热辣辣活泼泼的跃动”的老生蛮的生命追求刻划得生龙活虎,这篇小说先后入选了《小说选刊》《全国短篇小说选》《山西文艺创作五十年精品选》等多种选本。
发表于1988年的小说《卖哭》的构思很特别,人最自然的属性“哭”成为商品社会的商品,已经很奇特(卖哭真的成为现实,则是在十几年后的事了。毛守仁有许多具有先见或者预见性的作品,比如:起名办成公司,测字成为一景,“附体”成为职业,抢风水成为风气……)。卖哭为生的赵爱爱死了,“睡在自己预订的棺材里”, 当天晚上,街上“突然幽幽地飘出一阵女人的呜咽”,原来,这场哭是赵爱爱为自己买的。自己为自己的去世恸哭,充满戏谑荒谬意味。
“黄河文化系列”浸透着浓郁的风情、风土、风俗,从各种角度反映黄河流域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以及农业文明与商品经济的尖锐冲突。《死舞》《哭行》《老衣》《龙扛》写丧葬风俗;《无根架火》写乡村社火;《亲戚》写村庄之间的神亲关系;《吃不到嘴里葡萄》《房东舅的连当》写居住民俗;《你要是嫁人》写了嫁娶风俗……在这些故事里,毛守仁写尽了主人公的矛盾痛苦和他们在两个世界里的精神搏斗,写尽了他们柔软得令人发疼的爱心和他们在舍弃中的壮美。由于与当时农业社会转型的大时代背景高度契合,因而引起了反响。他荣获1989年香港庄重文学优秀奖,也参加了1991年全国青年创作会,是山西代表团中唯一的煤矿作家。围绕这一系列作品,山西省作协还召开了“毛守仁作品讨论会”,老作家胡正、焦祖尧、《山西文学》主编著名评论家李国涛等省内著名作家、艺术家、编辑家、评论家到场,对毛守仁的创作历程和心态进行了研讨。
“我是一个被黄河文化浸润着的作家。”毛守仁说。黄河文明注定要影响他作品的风格,以黄土地的朴素为表,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为里,黄河文化注定构成他作品的亮色和主要内容。即使早期作品有诸多生活场景是矿区,但实际上也没有直接描写煤矿生产作业场景。他关注的,仍然是对黄土地上风土人情的展示。至于散文等诸多篇什,则更是倾情摹写花儿会、碗碗腔、太谷秧歌、介休干调秧歌、寒食节等民间节日和民俗文化,揭示被常态生活遮掩了的人的精神世界。
什么题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写人
“其实,什么题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写人,人性,人情,人味,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生死观、爱情观。”坐在宽大的书房中,毛守仁反复强调,鼠标在他掌中啪啪作响。他的侧面和正前方是环墙而立的书柜,满满当当的,发着冷静的光。
他接着说:“这些人的普遍性,不会因行当而多些或者少些。比如你是矿工,看煤矿题材的小说也许亲切些。你不是矿工,看了,只会多些新鲜,却不会隔膜。人与人的感情是相通的,本质一样,本色一样,本能也一样。”有满柜满柜史学、美学、文学、文化、民俗的藏书和古今中外大师、圣贤、哲人的作品环围,他的话语竟也变得娓娓而从容,有大师们作伴,他也有了松口的快乐。
因为进入长篇小说领地,不能不显得饶舌些。新世纪以来,毛守仁先后创作出《天穿》《北腔》《西北黄金城》等长篇小说。
作家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天穿》。以戊戌变法为背景,描写了一个陕西盐商巨富世家的兴衰和变革。既有关中汉子黄威突遭取消科举变故,转而在大少奶奶崔民卿身上寻找寄托的觉醒和沉沦,又有周筱丹、崔民卿等女子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的挣扎、获取和失落。在这部作品里,毛守仁还对风水、妓院、医疗、民俗、节日等进行了翔实的描述,甚至还有一些魔幻情节。成为一卷可读性很强的清末社会风情画。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北腔》,以晋商票号经济的终结为背景,描写了一个晋商巨富的“后院”“如夫人们”的生活琐事、感情生活以及她们面临的种种欲望纠缠。这里,毛守仁没有正面描写晋商的辉煌与没落,而是以后院的风情、风俗、风月,晋剧的葫芦子、乱弹,各样的小心思为由头,着意渲染了几位性情迥异、形象鲜活的女性,将她们的才情与悲剧命运展现给读者。为读者造设了一个“原应叹惜”的晋商挽歌、生命悲歌。尤其还用大量的篇幅写尽戏曲、戏俗、戏班、戏文、戏眼和伶人的万般风情,宛如一部鲜活的地方人物志。小说获得了山西第三届赵树理文学长篇小说奖。
《天穿》和《北腔》展现了毛守仁出众的想象力、精妙的文字叙述和经年积累的人文素养。两部作品的创作和出版,掀起了他的第三个创作高潮。他以独特角度拟写了清末富商的婚姻家事和那个时代背景下人性情感,尤其是女人们的情思风韵。他把历史意识积淀消融在生活场景、儿女情话、家长里短、情感意绪和心理活动之中,在情感的律动中合着历史的节奏,在意绪的弥漫中浸润着时代的气氛,因而具有了独特的艺术审美特色。加上精心揣摩的遣词造句,创设的民俗氛围和人物关系,勾勒的古典情结与现代意绪相交融的美学气息,给人以别样的审美享受。《北腔》更被称为当年度长篇小说的重要收获,也成为毛守仁在山西文坛“后赵树理时代”取得的显著成就。
毛守仁的创作风格独树一帜。结构别致,文学语言别有韵味,全方位展示了传统文人的才情、才气、才华、才艺。特别是在人物设置上,主角多是女子,其他人物也是对女子用情专注、着墨甚多。有人说“毛守仁是煤矿文学圈子里的写女人专业户,最拿手的是写生活中的各种女性”。此言信然。的确,无论中短篇还是长篇,对女人的摹画一直贯穿他每一时期的作品。他对女人熟透了,心旮旯里藏着一部女儿经。他“坦白交待”说:“女人是自然的宠物,女人从身体到心灵更自然。写女人不能用男人的逻辑,只能凭直觉,女人是凭知觉而不是凭理性感受生活的。她们独具慧眼。”以上特征,构成典型的毛氏风格。他的小说一眼即可看出属于毛守仁,而不会是出自任何别的作家之手。淡雅、悠远、简洁、深邃而又一咏三叹的毛氏作品,成为煤矿文坛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在这个时期,他的散文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五十多万字的作品在《美文》《火花》《阳光》等报刊发表,并结集出版,《大河血性》《石在》两册。其中,散文集《石在》以追述故乡逝去的美好、历史迷雾的洞穿、清新脱俗的异地情思、至情至性的率意描写,展现出对生命的敬畏、对生活的乐观、对自然的留恋,获得了第六届中国煤矿文学“乌金奖”,也奠定了作者优秀的散文家的地位。
坦白讲,偏居山西一隅之地、远离文坛中心的写作,有利学识、涵养和耐心,但也影响知名度,三个黄金期的一些经典之作的文学价值、艺术品质长期被文坛忽视,知名度、影响力以及商业价值远未达到应有的高度。正如著名文学评论家王春林教授所说:“我认为世界上有两种作家,一种名声大于创作实绩,一种创作实绩大于名声,毛守仁属于后一种。”对此,毛守仁似乎也会有心犹不甘的片刻。他在散文《我能不惑吗》中透露了自己插队、当矿工、小学教书的悲喜,也谈到创作事业的艰辛、烦恼和逆境中的挣扎、奋起。遗憾的是,这篇文章没有收录到作者的文集中,几乎没有人知道。
也有过责难。记得有次酒桌上,半斤老白汾下肚后,他曾隐约说过有篇小说因为手法浪漫受到了领导在会上的批评,“毛守仁把小说写到西双版纳去了”。整个事件的缘起,只有酒后淡淡的一两句。直到十几年后,这篇写牛的小说,才全须全尾地重见了天日。也见着他“虽是受罚,痴心不改”的心劲。
在上世纪末,煤炭企业面临重大困难,谋生成了煤炭职工的首要任务。毛守仁仍然沉下心来,坚持创作了《天穿》。这部优秀作品出版后,出版社曾数次与一些影视机构联系拍摄影视剧,却无果而终,这与他远离文化都市、远离文坛权力核心不无关系。
毛守仁潜心创作,走向人性美的30年中,屡开风气。2009年,省内外作家、评论家三十多人出席了“毛守仁创作30周年座谈会”,充分肯定他的艺术探索,参会作家归纳了他创作的四大亮色:一是作品不搞宏大叙事,总是从国事退到家事,从正面退到侧面,总是从历史的碎片中反映风情、风俗和世相;二是融入了民族的文化因子和遗传密码,从民族的心理积淀出发,把风俗当做一种文化现象和一种文化学上有意味的事情来彰显几千年中华文化的积淀,对很多即将逝去的风俗唱最后的挽歌;三是重女轻男,切入角度和方式很特别、很别致,而且生动、丰满、鲜活,能把人性的复杂性深邃、细腻地挖掘出来;四是语言精心揣摩,有古人炼字、炼词的风格,逼近经典。
时光流水涓涓,毛守仁立足现代现实主义,立足民族传统文化,立足人情人性人味,不断创作,不断收获,不断走向“更高、更宽、更深”。暗香盈袖,花气袭人,毛守仁和他的作品,繁卉和灿烁了中国煤矿的文学时代。
李剑啸:本名李文平,1971年生于山西。供职于山西义棠煤业公司。中国煤矿作协会员,山西省晋中市作协理事、诗协理事,介休市作协副主席。1992年至今,在《黄河》《阳光》《诗潮》《都市》《燕赵诗刊》《散文诗世界》等报刊发表作品500余篇,入选《中国当代诗库2008卷》《山西中青年作家作品精选》等10余种文集。著有诗文集《太阳照在群峰之上》《暗中疼痛》。
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
——《江南清韵》丛书序
■ 梁 东
河山壮丽,水木清华。蕴北地之雄,呈南荣之秀。衣冠人物,自是盛于吴下;文采风流,端的甲于海内。韵且清矣,何况清韵之于江南。“江南清韵”,好一个诗意化的名称!甫接诗稿,脑中顿时涌现来古来今多少诗人词家名句:“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清辞丽句,浩如烟海。诵读之间,尝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而不能自持。而今,“清韵”流淌于前,江南衮衮诸君意欲再次拨动余之心扉耶?
爱江南,当然看重江南之诗人。上世纪九十年代以降,因工作及爱好原因,我常往来于南北二京之间(得“两京行走”之虚衔),期间结交并熟识不少中青年诗人且成忘年。行则连舆,止则接席。觅句叩弹,联珠唱玉。每至临岐,举手劳劳,不尽依依,嗣后更生暮云春树之思。寒来暑往,倏忽二十有年矣!
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又说:“人生有七尺之形,死为一棺之土。惟有立德扬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 以此阐明文学之重要性及著书立说之必然性。江南人文荟萃,有作为之诗家将所思所得结集成书,自属情理中事。本丛书作者为我所熟识之江南十位中青年诗词联家:赵克舜《半山浅吟》、袁裕陵《滨湖轩诗联》、刘建平《云水映月集》、曲卫猛《闲庐吟稿》、《舒贵生楹联集》、金立安《品园诗草》、魏艳鸣《燕剪春风》(以上南京),《丁小玲诗文集》、《蒋光年诗文集》、祝亚星《忘味集》(以上镇江)。这群中青年诗联家分别来自社会各个层面,皆为传统文化饱学之士。富于春秋而浸淫江南六朝烟水气间有年,腹笥浑厚,活力充盈。俱为当前省市诗词楹联坛坫中重量级人物。他们遵循孔老夫子关于诗歌“兴、观、群、怨”四大社会功能之说,抱屈子之怀,执董狐之笔,秉婉约之心,抒豪放之志。融入社会,贴近生活。激浊扬清,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作品大都能感时而发,触物而成。其歌也有所思,其哭也有所怀!诗歌体式多样而风格迥异,文笔翻新而挥洒自如,其于中华诗词国粹传承之心志,可见一斑!
“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余素无任钦敬中华人文精神,热爱中华诗词,尝思垂垂老矣,“蹦跶”无日,乃立心愿:有生之年,为护卫和弘扬中华诗词竭尽添砖加瓦之力。同时自然敬重那些感恩传统,求索未来,辛苦耕耘于创作,勇敢担当于社会之有识之士。今喜见诸君新作结集面世,老朽自思无由缄默。愿我江南诸君,能踵接前贤,更度新声。法古今百家,开江南一派。重振汉唐气韵,魏晋风骨。创作出更新更美、人民大众喜闻乐见之诗歌作品,努力充实中华文化宝库,以不负先贤,不负江山!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