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供需错位谈旅游管理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
2014-07-31唐德彪
方 磊,唐德彪
(怀化学院 商学系,湖南 怀化 418008)
随着中国旅游市场的全面放开与国际标准的全面接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已经成为我国与其他国家旅游业之间竞争的主要砝码之一。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是符合市场的需要,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并且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如何改革和完善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职业核心能力,满足新形势下旅游人才市场需求,既是旅游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急需研究的课题,也是保证我国旅游业稳定和健康发展的根本任务。
一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供需
(一)人才供给。从人才供给方面看,截至到2011年底,全国共有高、中等旅游院校(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开设有旅游系或旅游专业的院校)2208所,在校学生为108.33万人,其中旅游高等院校59.98万人,旅游中等职业学校48.34万人[1]。从全国范围看,2012年有32万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投身社会,其中高等旅游院校毕业生数约为16万人,中等旅游职业学校毕业生数为16万人,各占毕业生总数的50%。
(二)人才需求。从人才需求方面看,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旅游局发布的《中国旅游业就业目标体系与战略措施研究》报告中[2],将旅游业就业概念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旅游核心产业就业人数,即旅游住宿、旅行社、景区、旅游车船公司等其他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就业人员;二是旅游特征产业就业人数,包括直接为游客服务、与旅游密切相关的餐饮、娱乐、铁路、航空、公路、水运、公共设施服务等部门中的旅游就业人数;三是旅游经济就业人数,是指通过旅游经济活动所拉动的直接、间接就业人数。该项研究结果表明,2005~2015年我国旅游业直接从业人数每年的增长速度在23%左右,如果加上间接从业人员,年平均增长量约为59万人。到2015年,旅游就业规模约为1亿人左右。国家有关部门对未来10年人才需求预测的结果表明,今后我国将需要12类人才,其中旅游业、旅游代理公司将大幅度增加,航空公司、客轮公司、旅馆等需求一批知晓旅游及管理的人才。从全球来看,到2050年旅游业将是世界经济十大产业之一。因此,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将是全球现象[3]。这对旅游院校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三)人才供需错位。从表面上看旅游人才的需求远远大于供给,而今旅游界人才供需现状是:一方面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从业人员尤其是职业技能型、行业创新型人才;另一方由于旅游教育观念的滞后和实践条件的限制,“通识型”人才为大多数旅游院校培养的目标,而专业技能型、高素质创新人才如旅游策划师、旅游规划师、旅游经理人等却无处寻觅。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之一是现行旅游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改革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专业核心能力是旅游本科教育所面临紧迫的研究课题。
二 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能力
(一) 核心能力的涵义。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e)首先产生于企业管理学[4],核心能力是企业的一种优势,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支撑,是企业在竞争中获取领先地位的关键性能力。“核心”一词在《应用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是“同类事物中的主要部分或中心事务中起主导作用的部分”。虽然学校不能完全模仿企业的核心能力,但其理论和思想却能启迪我们。我国高教体系中关于本科学生常规的能力结构中包括: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管理能力、科研能力、实践动手能力、适应能力等,但我们需要提炼的是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能力。
(二)专业核心能力的构成。专业核心能力应该是伴随个人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能力和基础能力,旅游管理专业公共能力包括两个方面[5]:一是沟通表达能力,旅游行业是一个服务性行业,要求与顾客互动,必须具有良好的沟通、表达的能力,这是由旅游行业的性质所决定的,也是区别于其他专业最显著的核心能力,如旅行社管理、导游业务、酒店管理等;二是创新设计能力,旅游是一个创造快乐的行业,自己的快乐来源于客人的快乐,因此首先就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创新的能力,其次要把自己创新的思维通过设计表达出来,如宣传口号的设计、营销策划的设计、景区规划设计等。各专业方向能力及要求梳理如表1。
表1 旅游管理各专业方向核心能力及要求
三 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对策
目前,许多旅游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厚基础、宽口径”,这是一种理想的培养方案,目的是让学生在大学四年掌握所有的知识,在就业的时候能“宽口径”。但事实上这很难做到,大多数的结果适得其反。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需避免一味追求先进、高新、齐全,而应把重点放在适应社会、满足旅游企业、符合岗位要求等方面,而且要根据社会的用人形势变化及时调整培养的重点。专业核心能力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专业实习三个培养环节形成和提高的,这里以某校旅游管理专业旅游规划方向为例,探讨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对策。
(一) 课堂教学中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要将专业核心能力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首当其冲的需要改革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而创设和选择有利于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型课堂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增加案例,以案例教学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教学方法。其具体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案例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首先我们可以选择身边学生熟悉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创作某新开发的溶洞类景区的导游讲解词,在经过实地考察后和老师的指导下,有几个同学创作的导游词深受景区管理方的欢迎,同时邀请他们做了景区的兼职讲解员。二是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如2011年底湖南省洪江古商城景区公开向全社会征集旅游宣传口号和形象标识,学生对洪江古商城景区都很熟悉,很多同学还做过该景区的地接服务,课堂开始就让大家讨论如何凝练创作宣传口号和形象标识,通过课堂讨论后,很多同学开始收集资料、设计形象标识,最终有12份作品投向景区管委会。通过实践后,部分同学有了更大的兴趣,还为旅游系设计了系徽和宣传口号,后来设计的方案也被采纳了。
(二)实践教学中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教学方面,我们特别重视学生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主要做法有:一是在模拟项目中培养创新设计能力。实践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开展模拟实践训练,将全班同学分成不同的项目组,各组独立完成同一个规划方案,然后进行比较和评选。以我们所开展的校园旅游规划项目为例,将其分为四个阶段,依次为提出项目——自由分组——设计实施——展示评估。首先提出项目,指导老师根据课程内容的要求,提出要完成的项目,说明要达到的结果;其次自由分组,该阶段教师要分析项目实施过程中具体有几个阶段、所需的专业知识以及对小组成员的具体要求,这样学生就依据兴趣或技能进行自由组合形成项目小组;最后是设计实施,该阶段是项目成败的关键,同时也是最能锻炼学生核心能力的阶段。要求每个成员负责一个具体的设计内容,扮演不同的角色,锻炼成员之间的角色合作;最后展示评估,项目完成时,各小组需要展示其成果,并听取教师和同学的评估。二是在真实项目中培养创新设计能力。我们开展实践项目主要有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旅游环境分析、旅游市场分析与定位、旅游规划制图、景观设计等五大项目体系,每大项目由诸多小项目组成,要求学生进行现场勘查并撰写调查报告,同时邀请旅游行业的管理进行指导和评价。
(三)专业实习中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专业实习是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但其作用却常被忽视。部分研究型旅游院校的专业实习时间只有1个月左右,而应用型旅游院校的专业实习时间往往有一个学期甚至一个学年之久。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实习也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如专业特点不突出,导游实习和酒店实习的区别不大;实习与专业培养目标脱节,实习单位往往需要学生服务,但对学生的管理技能、管理能力的培养不甚重视,缺乏实习的专业指导。在专业实习中,要增强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主要途径有:一是学校加强对实习环节的管理,如部分院校建立了教师走访制度,这样一方面可以对实习学生起到监督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教师了解旅游企业存在的问题,丰富实践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二是实行校企联合,在专业实习中,学校和企业可以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学校聘请旅游企业一线专家、高级管理人员、业务骨干到学校讲课,增强教学内容的真实性。老师和学生一起到企业一线去锻炼实践可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结语
旅游管理专业职业核心能力的构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性系统,能否对其进行科学提升,不仅直接关系到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而且严重影响着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档次。因此,迫切需要我们清楚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能力的基本内涵及其特色要求,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好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以及核心课程,确保学生毕业走向社会之后,既能够迅速适应专业岗位需要,又具有强劲的后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 国家旅游局人事司.2011年全国旅游教育培训统计基本情况[EB/OL].(2012-07-09)[2013-03-21].http://www.cnta.gov.cn/html/2012-7/2012-7-9-13-56-84217.html.
[2] 国家旅游局,国家发改委. 中国旅游业就业目标体系与战略措施研究[M].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3] 李斌,吴晶晶. 预测2050年世界经济十大产业[J]. 科学咨询, 2005(23):60.
[4] 周泽民.论应用型本科教育专业核心能力及其培养[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4):103-105.
[5] 方磊,文红. 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能力及培养对策[J].怀化学院学报,2010,29(10):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