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学问题”的有效设计

2014-07-31曾婉居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4年6期
关键词:研学课文文本

曾婉居

【摘 要】“研学问题”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以教学目标、学生实情、文章特点、生成问题为基点,可设计有效的“研学问题”。

【关键词】“研学问题”;设计

“学”为出发点,“研”上着力,“教”有突破,“研”和“教”有机结合,研学促教,这正是践行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然而,在我区开展的“研学后教”课堂教学相关现场会中,很多“研学问题”没有紧扣教学目标、语言训练或学情,“研学问题”多、细、深,泛而不精,不能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如何设计有效的“研学问题”,就成了题中应有之义了。

一、根据教学目标设计

通观《语文课程标准》拟定的年段目标,其不同学段所要求培养的语文能力是不同的。如,四年级的孩子应该以段的教学为重点,学习《生命 生命》一课,以“读课文,想想每一段分别告诉我们生命到底是什么”为“研学问题”,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写的是什么主要内容,共写了几个事例,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在学习每个事例时,可以先让学生通过默读来感悟言中之意,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表达言中之情,读出飞蛾强烈的求生欲,读出瓜苗顽强的生命力,读出作者积极的生命观。最后,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练习背诵,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再如六上《穷人》一课的教学目标通常可以确立为:能以小说特点为基点,抓住故事情节的主线,简要地概括文本的主要内容;从人物神情、心情、对话等描写感受桑娜及丈夫“善良、富有同情心”的品质;了解作者抓住环境、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等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在感情朗读中欣赏,在想象续写中学习表达。为了能有效落实教学目标,可以设计这样的“研学问题”:课文围绕主要人物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从哪些方面感受到桑娜家生活穷苦?你从字里行间读出了人物的哪些品质?为什么要以“穷人”为题?通过联系这样四个“研学问题”,比较清晰地呈现了教学的重难点。学生在自主阅读、品读交流中紧紧围绕目标展开,直接有效地落实了教学目标。

二、依据学生实情设计

“研学后教”课堂关注学生的学情和感受,实施“以学定教”。为此,抓住学生的学情、感受来设计“研学问题”,是一种有效的课堂架构方法。例如《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课,引导学生感知凤辣子的形象。初读感悟时,多数学生都会谈到“凤辣子热情、关心人”。老师就可以遵循学生的这些感受引导他们再读课文,以“课文哪些地方让你有这样的感受”为“研学问题”,在师生互动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揣摩品味,感悟主旨,体会感情,这样层层剖析、步步深入、由表及里,让一个泼辣张狂、善于阿谀奉承、见风使舵、喜欢使权弄势、炫耀地位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诞生!

总之,教师要经常换位思考,考量如何把自己的阅读思路转化为学生的,如何把自己的阅读感悟转化为学生的内化体会,即将阅读策略转化为阅读教学策略,让学生“虚心涵咏,切己体察”(朱熹语),感受言语生命的活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三、根据文章特点设计

(一)抓文题设计

文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如果能抓住文题进行设计“研学问题”,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指导学生充分预习后,笔者从解题入手设计了提挈全文的“研学问题”:你从题目中读到了什么?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原因令到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围绕这些“研学问题”,师生深入课文,通过品读周恩来目睹外国人对中国人的欺侮与凌辱的句子,探究周恩来的内心世界,从而深究出了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二)抓关键词句设计

抓住关键的词句,体会词句的含义和表达效果,以切口很小的问题深入展开,在学生的思维深处激起浪花,让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活动,以求达到举轻若重的效果。如《钓鱼的启示》课后有这样一道思考题:“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先找出这个句子,然后引导学生质疑:在当时的情况下,“我”和父亲将鲈鱼带走和把它放回湖里哪个难?这一问题的提炼,直指主人公的内心。这不仅仅是孩子的艰难,也同样是父亲的艰难。父亲与孩子一样,“得意地欣赏”过这条大鲈鱼,这是他“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经过内心的斗争才作出的抉择。然而,他在孩子的哭泣和乞求面前,平静地做出了道德实践的榜样。这样的研读,有力地揭示出主人公实践中的矛盾心理,带来的结果不会只停留在简单的道德判断上,而能渗透在积聚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上。“研学问题”的语言看似浅显直白,但有着较强的思维力度,常常使学生兴趣陡增,由之带来的感悟,更易震撼学生的内心。

(三)抓语言的训练点设计

课堂中,还要注重把“研学问题”扎根在语言文字里,进行以点带面的交流。这样既可以把学生的眼球引到语言文字上去,潜心读书,又可以让课堂保持粗放型的结构,避免亦步亦趋,烦琐细碎。《学会看病》一文工具性的研读目标定位在“找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课文有多处母亲复杂内心的描写,我们把根扎在一个“倚”字上,是因为文章的思想内涵浓缩在这个字上,文本意义可以从这个字上源源不断地开掘出来。

“终于,走廊上响起了熟悉的脚步声,只是较平日拖沓。我开了门,倚在门上。”老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这个句子进行语言训练,学生在“倚”这个动作上提出了疑问:“儿子独自看病终于回来了,母亲为什么没有急切地迎过去,而是倚在门上?”这一个“倚”字比起母亲的内心折磨,传达出了更为丰富的信息,并与文本的内涵息息相通;“倚”表现出母亲经历心理折磨后的疲惫;“倚”是母亲对孩子的磨练,也是对自己的一种磨练,对原有主张的一种坚持……由“倚”延伸至文中其他充满感情色彩的语句,深层叩击词句,体悟作者心境。学生随着语言文字的感受,走进了作者的心灵,她告诉我们母亲如何给予儿女“爱”;同时我们也走近了儿女的世界,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被爱是同样沉重的。

四、巧妙对待生成问题

“研学问题”要得到有效的实施,应关注学生的思维品质,在真实、巧妙、具有挑战性、开放的问题情境中,把生成资源中有价值的问题巧妙嫁接到预设的主干上,在看似“旁逸斜出”的情景中进行有趣、有益的语文活动。

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时,有学生提出了预习中没有提出来的问题:为什么非得要两个极端的断言响在我耳边呢,父母亲不可以为了儿子协商一下教育方式吗?既不要高度赞扬,也不要严厉批评,而是采取一种心平气和的教育方式。那样不是更好吗?是将精心设计的教案进行到底,还是将学生这么有价值的问题深入下去?这是一个摆在教师面前的真实而严肃的单项选择题。既然是由文本产生,也只能在文本中解决。于是,同学们再次深入研读,展开小组讨论。其实,在寻找理由的同时,无论站在观点的哪一方,都好好地研读了课文的重点段——第六七自然段,都在体会父母亲的爱:每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爱的方式却不尽相同。天下最爱你的人就是你的父母,天底下的父母都一样伟大。

合理有序地设计“研学问题”,能有效地简化教学头绪,使教学内容于单纯之中表现出丰富,于明析之中透露出细腻。愿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将“研学问题”设计的手法运用得更纯熟、更精炼、更高效吧!

参考文献:

[1]余映潮.教学思路的设计艺术(之三)[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09).

猜你喜欢

研学课文文本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研学之旅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