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土地流转与劳动力转移关系问题探析

2014-07-30谷素华

商业经济研究 2014年21期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关系研究土地流转

谷素华

内容摘要:土地和劳动力是经济社会尤其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两个重要的资源。如何构建农村土地流转与劳动力转移的关系,这是关系到新型城镇化建设成败的关键问题,我国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与劳动力转移,但要避免走传统的政府主导的道路。本文探讨了农村土地流转与劳动力转移的相互作用关系及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二者良性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土地流转 劳动力转移 关系研究

引言

土地和劳动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两个重要生产要素,如何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课题。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途径。目前,农业现代化滞后的问题较突出。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

目前,我国共有2.3亿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部门就业,占全部农村劳动力的48%。劳动力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具有刚性流动的特点。其多向边际收益高的二、三产业和地区转移。我国劳动力转移主要是第一产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二、三产业转移;中西部地区劳动力主要是向东部转移;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生产效率,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产生,出现了劳动力转移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20世纪90年代之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推动了土地生产方式的变革,家庭式的生产方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生产的要求,这就使得土地流转成为必然,这也为工业化和城镇化提供了大量劳动力。近年来,农村土地流转形式出现了转包、租赁、代耕代种等形式,农村土地多转向父母、兄弟姐妹或亲戚、邻居。在一些地方形成了规模生产的雏形,土地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提高。有很多农民工平时外出打工,农忙季节回家进行农业生产,没有完全脱离农业和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

(一)农村土地流转对加速劳动力转移作用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业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极大提高,农村隐性剩余劳动力逐步显现出来。户籍制度的松动和20世纪90年代后政府进一步放宽对雇工的限制,为农村的土地流转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农村土地流转加速劳动力转移。据预测,未来30年,我国城市人口比例将达到70%,城市人口将从目前的6亿人上升到10亿人,将有更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定居。农村土地流转对加速劳动力转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村土地流转为劳动力转移解决了进城后的后顾之忧。农民可以以各种形式将土地让与他人耕种,让农民在土地流转中得到更多的收益,为进城务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第二,土地流转集中了各家的小片土地,便于农业机械化的实现,使农业产业化加速,增加了土地的收益,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实现了规模收益递增。第三,在经济学分类中,农业缺乏弹性,即价格对需求的变化影响不大。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民只是市场的接受者,而非决定者,其利益受自然环境和粮食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较大。土地流转后农户与土地经营者之间签订了相应的合同,确保了农民的稳定收益,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奠定了较好的物质基础。随着农村土地流转速度的加快,劳动力的良性转移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

(二)劳动力转移对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作用

我国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放开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实施的各项惠农促农政策等,都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隐性剩余劳动力的问题也凸显出来。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也加剧了土地数量与农村劳动力数量之间的矛盾。因此,解决好劳动力转移问题成为了重中之重。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土地流转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村劳动力要转移,必须先把土地流转出去,为农村土地流转提供了土地资源供给,这成为土地流转的内在动力。第二,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挣钱,也逐渐弱化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心理,在客观上促进了农村土地的流转。第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后,流转的土地促进了农业规模化的经营,提高了效率,为土地可持续流转创造了条件。

农村土地流转与劳动力转移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一)社会保障制度亟待完善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土地流转速度和劳动力转移速度也在加快,对整个社会的养老保障体系形成了较大冲击,并造成了劳动力转移后的社会保障等问题。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是制约农村土地流转的重要瓶颈,土地流转使土地的原有保障功能逐渐弱化。很多的新生代农民工在农村失去了承包责任田。另外,家庭的保障功能逐步弱化,原来乡村固有的靠伦理孝道维系的养老体系弱化了。其次,当前的社会保障基础脆弱,体制不健全,农民工的权益不能得到较好的保护,影响了整个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二)传统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方式落后

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但目前已不适应经济大发展的需要。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创新已迫在眉睫。经济要素的分散、缺失或结构不良都会影响到经济组织的效率。因此,创新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是当下的重中之重。

(三)土地流转的规范化和市场化程度影响着劳动力转移的速度

土地流转后的经营方向和模式会关系到农业生产的安全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快慢也会影响到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劳动力的流转如果快于土地流转速度,将会造成土地的抛荒,相反,则会影响农业生产的规模化进程。农民工能否市民化将会影响土地流转后的长期经营权问题。所以,不仅要积极发挥农村土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正面作用,还要高度重视土地流转经营和管理等各个方面问题,以规避风险。

(四)加强地方政府的服务职能

地方政府在农村土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不仅仅是管理者,更是服务者。当前,地方政府出现了管理与服务职能错位。有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工程,出现了先圈地后卖地的现象,从中谋取出让土地的利益。另外,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违背了农民的意愿,侵犯了农民的利益,有些地方政府强行推进,有些工作不到位,导致了农民群体上访性事件的发生。我国失地农民以每年 300 多万人的速度递增,因征地引发的农村群体性事件占全国农村群体事件的 65%以上。其次,地方政府的服务意识薄弱,保护农民利益的程序缺失。没有把劳动力转移的善后工作处理到位,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利益诉求机制问题等,农民一旦利益受损,无处可诉,只得采用农民的方式,比如上访、以身抗法等。endprint

(五)劳动力转移成本高且土地流转市场交易平台还不完善

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状况阻碍了劳动力从农村到城市的自由流动,造成了劳动力转移的交易成本高。由于信息平台匮乏和农民信息处理能力的局限性,也加剧了农村土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交易成本过高的状况。大量农民远离家乡,从西到东,儿童留守的状况很是普遍,劳动力转移付出的代价极大,而且没有形成相应的保护农民利益的体系结构。

我国的土地流转市场不完善。由于农民的法律意识缺乏,土地流转过程中缺少正式的和书面的合同,这给土地流转带来了隐患,在利益格局变化的时候,这种隐患显露出来。另外,土地流转市场交易范围过小,土地资源的流动主要局限于乡村或县域,没有形成土地资源的大循环。

(六)劳动力转移就业平台建设急需加强

劳动力的转移较以往相比,很大比例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后不愿意再返回到农村。因此,不仅要为劳动力转移提供信息和就业指导等服务,还要注重劳动力转移后就业情况的发展变化。地方政府对于土地流转后劳动力再就业平台建设投入不足,需要在政策和资金层面加大投入力度。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平台完善。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与劳动力良性转移的策略

(一)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社会保障制度直接影响着农村土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的效益,我们要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处理农村土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问题,政府要切实构建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是政府要强化土地的保障功能。要严格按照《土地管理法》的相关规定,确保土地流转后的功能。二是在充分发挥家庭养老的状况下,绝对性地加大社会公益性养老和社会保障公益机构的建设。三是要按照新的变化特点,出台新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子女入学等社会保障政策,为转移后的劳动力解决后顾之忧。四是在推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同时,要不断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强中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民中小城镇转移的扶持力度,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为农民的未来保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完善市场机制以降低农村土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交易成本

政府应发挥农地流转和农地规模经营的主导力量,制定和完善农地流转市场相关制度,提高效率。交易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土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的效率。而市场是土地和劳动力交易的重要平台,完善市场机制是降低交易成本的有效方式。降低农村土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的交易成本有以下路径:

一是构建信息平台,建立相关制度,实现农村土地流转的程序化、信息化,并提高平台的接受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做到信息对称,提高效率。二是构建地方政府、农民、农村集体和其他社会组织参与的多方长远的合作机制,将农村土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作为系统工程来推进,实现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推进信任评价机制的建立,构建信任评价机制。促进信任评价机制在农村土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引导和借鉴作用。四是引导农民有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形成多元、多层次的经营服务体系,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强龙头企业与农户的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社会化程度。

(三)构建就业平台以提高农村土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的效益

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是决定农村土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成败的关键环节之一,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要积极构建促进转移劳动力就业的平台。一是政府要出台相关鼓励政策,吸引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积极参与转移劳动力的就业安置并强化对转移劳动力的培训,制定具有针对性和持续性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方案,逐步提高其非农收入水平,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二是要解决好新生代农民工的代际问题以及可持续发展问题。依据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制定出相应的措施,来促进新生代农民工(16-29岁)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逐步放开部分中小城镇户籍制度,建立适宜的农地置换社保制度,深化农业资本融资途径,促使农户需求向农业经营大户转变,进一步吸引资本、技术和高素质劳动力流入农村。总之,农村土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两个重要问题。他们能否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背景下,如何构建农村土地流转与劳动力转移的良性互动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四)加速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创新

这是进行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和基础。要在保障农户生产经营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第一,提高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户集约经营水平,按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的发展要求,引导农户采用先进技术和现代生产要素,增加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加快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第二,农业经营组织要体现民办、民管的原则,依托当地的主导产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等,围绕农产品的加工增值,科技兴农来增加农民收入。第三,各个农业经营组织要完善管理体制,保证农民的主体地位、自由决策不动摇,实行民主管理。农民既是经营组织的承担主体,又是经营组织的利益承担者,权责统一,客观上能保证农业经营组织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蔡,王德文.中国农村改革与变迁:30年历程和经验分析[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李泉.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6)

3.沈新艺.城市化与和谐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之构建[J].农业经济,2011(2)endprint

猜你喜欢

劳动力转移关系研究土地流转
浅谈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的问题
城镇化过程中土地流转对农民土地权益影响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