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港珠澳大桥水上交通安全监管模式探讨

2014-07-30邢长利

铁道建筑 2014年7期
关键词:海事水域大桥

邢长利

(中铁武汉大桥工程咨询监理有限公司,湖北武汉 430050)

港珠澳大桥是一座连接香港、珠海与澳门的长大桥梁,是我国里程最长、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大桥。大桥区域珠江口水域是我国水上运输最繁忙、船舶密度最大的水域之一,是进出广州、深圳等港口的必经之地。港珠澳大桥建设工程量大、建设时间长、施工区域广,工程的建设承受着珠江口复杂的通航条件、恶劣的气候环境等严峻的考验,如何确保这举世瞩目的大桥施工水域船舶和水上通航的安全,不仅是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面临的重大难题,也给地方政府、海事主管部门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带来巨大挑战。

1 水上交通安全风险分析

1.1 通航环境风险影响

1)横跨多条重要航道。港珠澳大桥桥区横跨珠江口伶仃西航道、青洲航道、江海直达船航道、九洲港进港航道等。

2)桥区船舶流量大。据不完全统计,桥区日平均船舶流量 >4 000艘次,仅往来穿梭于粤、港、澳之间的高速客船每天航班达500艘次。

3)船舶航路错综复杂。吨位大小不一的船舶航速快慢不等,东西航向和南北航向的船舶在桥区交汇,特别容易导致船舶航行拥挤。

4)穿越中华白海豚保护区。港珠澳大桥穿越中华白海豚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和试验区,保护区对船舶航行有限速要求,船速必须在10节以下。

1.2 通航安全影响重大

港珠澳大桥工程建设周期长(长达6年)、工程量大、施工工序多,施工船舶数量大,对通航安全影响重大。特别是工程在穿越伶仃西航道时采用沉管隧道方案,隧道建设和沉管浮运作业对过往船舶通航安全影响极大,对周边港口正常生产带来严重影响。

1)多次航道转换。沉管隧道横穿伶仃西主航道,施工期间需要多次与伶仃临时航道进行转换,临时航道的多次启用、关闭,协调难度大。

2)33节沉管管节海上拖带。一节沉管管节达7万多吨,沉管管节海上拖带风险巨大,对通航产生不利影响,且33节管节的施工周期长,监管难度大。

3)全面铺开施工的桥墩施工平台和桥墩构筑物提高了船舶发生碰撞事故的几率。

4)大型构件运输频繁。大桥建设期间,钢圆筒、大型钢箱梁、埋置式承台、物料设备等要从上海振华基地、中山基地、高栏港基地等通过海上运输至施工现场进行吊运、拼装,给海上交通安全造成压力。

5)施工船舶往来影响。工程船和运输船施工期间不断横穿航道和往来施工现场,无论白天还是夜航,均会与过往船舶形成各种会遇局面,对正常航行船舶造成较大影响。

1.3 海事监管协调难度大

港珠澳大桥建设涉及粤港澳三地政府,协调事宜多、监管难度大、工作量大,主要表现在:

1)海事机构多。大桥工程水域涉及香港、澳门、深圳,广东海事机构,广东海事局内部又涉及广州和珠海两个分管辖区。同时,多个港航部门参与监管。

2)建设单位多。港珠澳大桥建设由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港珠澳大桥连接线管理中心和珠海格力港珠澳大桥人工岛发展有限公司以及香港段和澳门段业主等多家参与。

3)施工单位多。参与港珠澳大桥建设的施工单位众多,特别是大桥主体工程建设,分1个岛隧标、3个桥梁标、2个钢箱梁制造标,施工单位多采用联合体投标形式,联合体内部根据施工区域和内容又由不同成员单位承担工程建设。

1.4 通航安全保障工作任务繁重

港珠澳大桥建设涉及航标工程、VTS(船舶交通管理系统)补充工程、航标和海事监管基地建设工程,海事监管设施设备配备等一系列通航安全保障系统的工程建设,通航安全保障工作极其繁重。

1.5 防台等季节性安全工作任务重

工程区域气候条件恶劣,灾害性天气频发,主要有热带气旋、暴雨以及强对流天气带来的龙卷风、雷暴和短时暴雨大风。同时,还要经历寒潮大风、雾季天气、季风天气等的影响。热带气旋是影响大桥建设最具危险的自然灾害之一,热带气旋突发性特别强,在很短的时间内可造成严重灾害,破坏力极强,对船舶施工作业的安全威胁极大。

2 水上交通安全监管模式

2.1 采用先进措施掌控船舶动态

2.1.1 建立港珠澳大桥通航环境数据服务系统

建设单位联合广东海事局海测大队合力开发建立港珠澳大桥通航环境数据服务系统(图1)。该数据服务系统基于ArcGIS Server平台的二维和三维结合的GIS系统,整合和发布电子海图、三维水下地形、三维立体模型水文气象信息数据、全景数据、航标锚地等专题数据以及AI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及CCTV(闭路电视监控系统)等多种类型的海事监管数据。不同权限的用户通过B/S或C/S架构的应用系统进行访问,实现数据管理、显示、查询、空间分析等功能,并提供WMS,WFS等OGC标准的数据服务接口。

图1 港珠澳大桥通航环境数据服务系统

本系统的数据涵盖了广州、珠海、深圳、香港、澳门等珠江口水域和海岸带,重点是港珠澳大桥桥区水域,即港珠澳大桥轴线上下游各3海里范围内水域。为港珠澳大桥的施工建设、海事安全监管,船舶航行提供实时、动态、精确的数据服务。

“通航环境数据服务系统”可实时显示港珠澳大桥桥区水域通航环境情况(包括船舶、风浪、水流情况)、航行通(警)告以及航道状况等,功能十分强大,对做好水上施工的通航安全管理工作帮助极大。

2.1.2 建立视频监控系统

港珠澳大桥建立专门的调度中心,并配置了先进的视频监控系统,接入海事VTS专线,对施工现场进行实时监控。重点对施工区域的施工船舶进行有效监管,结合数据服务系统,可实现对船舶的即时定位,对于规范船舶施工行为,避免发生船舶碰撞事故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视频监控系统可有效监控施工单位防台、防汛工作的落实。

2.2 海事部门加强执法与监管

2.2.1 利用信息设备加强动态监管

海事部门对港珠澳大桥实施动态监管,主要使用VTS,AIS,CCTV,VHF(甚高频)等信息设备配合海巡船现场巡航,加强对大桥建设水域、施工船、运输船和过往船舶的安全监管。

2.2.2 配备现场趸船实施监管任务

现场监管趸船可以作为现场巡航、水域防污和事故应急的海上基地,广东局“海趸1536”船装备了AIS,VHF,NAVTEX,GPS,雷达等先进的现代化监管设施设备,海事部门利用这些先进设备,保证了巡航覆盖范围和频率。通过配备巡航船巡航,及时纠正施工船舶的违章行为,大大缩短反映时间,提高处理时效,增强监管,减少损失。

2.2.3 购置海事直升机开展空中巡航

中国海事局购置两架直升机加入海事装备序列,正式在广东海事局服务,由此揭开了中国海事空中巡航监管的崭新篇章。利用直升机机动性强、监管效率高、监管范围大、应急响应快速、监管设备先进、天气适应能力强等特点,履行海事服务和应急反应职能,承担起为大桥建设和运行提供水域安全、保证通航安全、防止水域环境污染及应急反应等职责。

2.2.4 建立沟通协调长效机制

海事单位多管齐下,以构建“平安水域”为目标,建立了粤港澳海事机构工作联络协调长效机制,落实服务,保障通航。

1)定期召开联合联络会议,共同商议解决海上交通安全和船舶管理实际问题(如内河船舶参与大桥施工建设问题),协调解决防台锚地。

2)通过设立海事局大桥办,采取集中办公模式,提高行政许可审批效率。

3)积极研究制定安全保障方案,开辟施工水域临时航道,确保航道安全畅通及周边港口正常生产。

4)出台内河船舶参与港珠澳大桥建设施工实施意见,船舶管理实施“五定一归口”管理,即定船、定员、定线、定时、定作业条件、船舶管理公司归口管理。

5)联合开展海事法律法规培训和通航安全保障培训班,提升船舶管理人员和HSE管理人员安全意识。

2.3 落实施工单位主体责任

2.3.1 做好船舶、人员入场的控制

施工单位通过对船舶、人员入场的标准化控制,确保船舶进场时性能、安全状况满足施工要求。同时,保证人员安全教育、技术交底落实到实处,有效保障施工作业安全。船舶性能的良好是实现安全的基础,是安全管理有效开展的前提,安全性能差的船舶坚决不允许进入港珠澳大桥施工水域。对每一名入场作业的船员,由施工单位组织入场安全教育和技术交底,经三级安全教育培训合格,方允许进入施工现场,并做好现场监督和日常培训教育工作。

2.3.2 编制防台应急预案、强化演练

每年4月份,施工单位即根据工程建设情况编制防台、防汛应急综合预案。根据在场船舶种类和数量,现场施工作业人数编制防台应急专项预案和现场处置预案,制定明确的救援程序和具体的应急救援措施,配备应急救援物资,建设应急救援队伍,完善应急保障体系。防台、防汛应急综合预案与建设单位应急救援体系相衔接,响应等级不得低于建设单位防台应急预案的规定。防台、防汛应急综合预案需经建设单位评审后发布实施。

施工单位根据编制的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预案开展演练活动,及时分析总结,查找不足。

2.3.3 全面做好船舶安全管理

1)船舶航空限高的管理。港珠澳大桥处于香港机场、澳门机场的航线上,飞机起落架次频繁,为满足航空安全的要求,对超高、超大船机设备有航空限高的管理。

2)外租船舶的安全管理。外租船舶不同程度上存在各种安全隐患,在选择外租船舶上,要由专业人士进行实地勘验,必须选择技术资料齐全,种类、性能达标的船舶。必须签订船舶租赁合同,签订安全协议,船舶必须纳入施工单位的总体监管。

3)交通船的安全管理。交通船出事无小事,交通船必须按核定载客人数、按海事部门划定的既定航线航行,交通船禁止夜航。

4)疏浚船舶的安全管理。疏浚作业应严格按方案进行施工,并落实环保措施,防止海洋环境污染。疏浚船、抛泥船必须在划定的抛泥区进行抛泥,并做好相应记录,严禁偷抛、漏抛等违规抛泥行为。

5)中华白海豚保护。施工区域内船舶应落实观豚制度,加强瞭望,保护区内船舶全部限速10节以下,发现白海豚靠近船舶应停航或避让。

2.4 监理加强现场监管,督促整改落实

2.4.1 严格落实船舶安全准入制

办理船舶安全准入手续是做好船舶安全监理工作的第一道关,主要审查船舶内容如下:

1)施工船舶必须符合沿海航区安全要求,其安全适航证书、船舶检验证书、安全检查证书和船舶签证簿必须合格有效。

2)船员应按照标准定额配备,必须通过相应的专业技术训练,持有合格的职务证书。严禁非船员随船。

3)船舶必须按规定配备AIS,VHF和GPS导航系统,按航区的规定要求配备通讯、导航、消防、救生和防污等设备,并保证始终处于良好的使用状态。

4)必须配备工程施工专用图等与本船航行、停泊和作业区域相符的其他水域海图、航行和航海通告等有关航海资料,并及时更新确保有效。

5)必须根据施工船舶核准的安全定额载货或载客,并做到装载均衡,货物的系固绑扎要可靠。

2.4.2 严格落实船舶安全检查制度

监理的船舶安全检查制度是日常船舶安全管理的有效补充,也是做好船舶水上交通安全的重要保障,在船舶准入合格后,重点检查船舶航行、消防、救生、通信、机械设备和人员配备情况,通过对船舶执行安全检查,纠正船—机—人—环境方面的不安全因素和缺陷,从而解除通航安全隐患。

3 结语

港珠澳大桥是连接粤港澳三地的超大型交通基础设施,随着岛隧工程、桥梁工程的先后开建,大量的工程船、砂石船、运输船等进入伶仃洋水域,使珠江口水上交通安全问题突显,同时也给通航安全保障和监管工作带来巨大挑战。有效解决桥区水域通航安全这一难题,仅靠海事部门加强现场监管远远不够,建立建设单位、海事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四位一体的水上交通安全保障体系,各责任方各司其责,通力合作,形成监管合力,才能实现共建“平安水域”的宏伟目标。当然,我们也要清晰认识到,各责任方因其监管责任不同,监管内容、监管方式和监管效率亦不同,要达到各方协作的合作无间,不仅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也需要各方积极落实水上交通安全监管职责,共同解决通航安全监管难题。

[1]戚政伟,胡昌炳.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施工安全风险与控制措施[J].铁道建筑,2014(6):31-34.

[2]李清烈.提高监管效能 保障通航安全[C]//港珠澳大桥建设与航行安全论文集.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11.

[3]黄友超.浅析海事服务于水上水下施工安全建设[C]//港珠澳大桥建设与航行安全论文集.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11.

[4]李浩,陈伟庚.广珠铁路江门隧道下穿泄洪道施工风险分析与控制[J].铁道建筑,2012(5):67-69.

[5]黄建陵,彭巍,华文鑫.地下工程安全风险管理与控制研究[J].铁道建筑,2012(1):77-79.

[6]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GB 50652—2011 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建设风险管理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海事水域大桥
信息精要与海事扫描
信息精要与海事扫描
提升水域救援装备应用效能的思考
一图看懂藏木大桥
信息精要与海事扫描
进博会水域环境保障研究及展望
信息精要与海事扫描
柳江水域疍民的历史往事
数鸭子
上天入地——港珠澳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