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切的问与准确的导
2014-07-29李美霞
【摘要】贴切的问与准确的导,既是教学细节,也是课堂艺术,更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笔者基于教学实践,以《凝固的音乐——建筑》为案例,阐述设问与引导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设问与引导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226-02
日日耕耘于课堂的我们都明白“设问”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要求老师压缩讲授时间,以便学生能有较充裕的时间去创作。所以,我更感到高效简洁的设问与引导是多么的重要。[1]《凝固的音乐——建筑》是人美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教材中的第一课,属于“欣赏·评述”领域。由于故宫、科隆大教堂等经典建筑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背景,所以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可以请音乐来作导游,借由它那感性的动人旋律,去走近建筑,感受蕴涵于建筑理性表面下的温度与深度,从而开启踏着乐声寻找建筑的旅程。
一、激趣设问,引你一探究竟
上课伊始,在黑板上写下课题“凝固的音乐——建筑”,这是德国诗人歌德的比喻。问:“孩子们,你们赞同歌德的说法吗?”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各有观点。争论不下之后,我们师生摆出一副一探究竟的架势共同走进这一课,去验证一下、感受一下这句话中的道理。播放韩磊的《走四方》音乐片段,让学生感受仿佛“看”到了什么建筑,大家急切的猜想着答案。然后出示陕北窑洞的图片,感受音乐与建筑之间那种共同的质朴粗犷气质,由此说明音乐与建筑都有“共通的风格”。在电子音乐强烈节奏的引领下,请大家再猜“看”到的建筑。然后出示有黑白灰跳动板块装饰的大楼图片,由此说明音乐与建筑都有“相似的节奏感”。至此再来回味课题,我们还能不赞同歌德的比喻吗?与此同时,学生与建筑的距离亲近了一大步,为接下来的探究学习铺垫了热情。
二、撒网设问,搜集有用信息
学习使用一些简单欣赏建筑的方法展开评述,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内容,灌输式的介绍方法,显然会令人排斥。借着上一环节中学生看到的窑洞、节奏感大楼、亭台楼阁,问:“面对一座建筑,你认为我们可以观察、思考它的哪些方面呢?”学生的答案有很多,大都来源于自己的直观感受。准确的、片面的、重复的回答一起涌现。搜集整合之后,板书形式确定为“造型、颜色、材质”三大方面。因为是来自于自己的建议,确定这样的框架,孩子们是比较认可的。
三、宽松设问,任你自由评说
进一步的教学中,我提示孩子们要分别去走近两位建筑中的大明星。首先在宏大音乐《神思者》的映衬下,故宫的壮丽风光一一展现在我们的眼前,那种无上威严的帝王之气无形间感染着我们每个人。其后,在《莫扎特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的旋律中,我们又欣赏了德国的科隆大教堂,哥特风格的神秘莫测也很动人,引起了同学们的阵阵赞叹。想必大家也认为“欣赏”是一项个人感情色彩浓厚的活动,所以问:“刚刚大家的赞叹之情溢于言表,可否和我们分享一下你看到的精彩呢?”这样的提问是很宽松、广阔的,目的就在于让孩子们像聊天一样自由评说,抒发自己的见解。还有很多同学会绕到表象的背后提出自己的思考,这是更令人欣喜的话题,聊天之间,一座建筑就由外至内的鲜活起来了。
四、精准设问,直捣核心内容
欣赏完两座经典建筑之后,透过两者的比较,进而感受中西方文化差异是本节课的难点内容。我想这个设问一定要精准,才能有效地突破。因为上一环节的铺垫,大家对两座建筑的认识也比较深入了,二者之间的外在差异显而易见,不必赘述。应该节省七拐八弯的时间,让同学们凝练思考。问:“建筑的差异是源于建造者的差异,建造者的差异是源于文化背景的差异,那么你能不能借着这个建筑的例子,簡单地说说中西方的文化有哪些不同呢?”这样的发问直指“文化”根源,相对于六年级的孩子们来说,难度很大。不过他们不会只停留在对建筑的表面描述上了,会尝试着去对比思考,然后就会有发现,只要发现一点点就很宝贵,值得鼓励、肯定。
五、简洁设问,快速梳理结果
这一课中除了涉及到中外古典建筑的对比,还提到了古今建筑的对比。我个人认为,随着世界信息的高速共享交流,地球村中的现代建筑越来越多的显现出共同的特质来,差别不太大。所以将这一块设为略讲内容。出示了新的中央电视台大楼、世界第一高楼迪拜塔的图片后问:“古今相比,现代建筑最大的变化是什么?为什么?”同学们一看图片就发现了,现代建筑最大的特点是楼层高、造型新颖夸张。也能想到是因为科技的进步,使建造技术与建造材料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导致的。
六、抒情设问,博你动心一评
我们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际的应用它。这节课上学习了欣赏建筑的简单方法,我觉得应该应用在生活中观察到的每一座建筑上。所以,我选择具有蒙元文化特色的本地建筑图片:成吉思汗陵、鄂尔多斯大剧院、鄂尔多斯博物馆、鄂尔多斯图书馆,来设计本课作业。要求孩子们任选其中一个,结合课上所学,利用文字形式展开评述。为了激发学生评说家乡建筑、感受家乡文化的热情,我伴着悠扬的《鸿雁》蒙语歌声,说:“感谢‘音乐导游的带领,使我们真正领略到建筑之美,承认建筑是木石的交汇,千年的乐章。孩子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欣赏建筑的简单方法,我发现大家应用的十分熟练了。不过我们现在拥有的不仅仅是欣赏建筑的方法,我们还拥有身边的建筑美景呢!看着这些图片,是不是有一股浓浓的鄂尔多斯乡情悠然而生呢?这些建筑在你眼里是什么样子的?你对它有奇妙的猜想吗?你了解它背后的故事吗?选择其中一个,快来用你的文字记录下你对它的独特感受吧!”就这样,我们也陶醉在家乡的建筑,家乡的情怀当中了。
关于这一课我就是这样设计并付诸实际教学的,我在努力让每个板块中设计的问题都指向预设的教学目标。因为只有设问有效,学生才能在层次分明的内容前清晰思考,进而去探究、发现、掌握、应用所学到的知识。
参考文献:
[1]李永正主编,《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中小学美术》,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94-99页。
作者简介:
李美霞(1982.01-),女,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人,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万正小学教师。研究方向:小学美术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