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研究
2014-07-29韩毅
韩毅
【摘要】3G网络、博客、微博、微信、虚拟社区等新媒体的广泛运用,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从新媒体的特性及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出发,分析了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利影响并提出了新媒体环境下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
【关键词】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64-01
3G网络、博客、微博、微信、虚拟社区等新媒体的广泛运用,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紧跟时代发展运用新媒体,占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传播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文化,是摆在当前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我们要在继承和发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特点,开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新阵地。
一、新媒体的特点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就目前而言,包括3G网络、博客、微博、微信、虚拟社区等,其具有良好的交互性、有效的即时性、高度集成性与泛在的网络性等特点。由于其具有信息资源丰富、操作方便快捷、平台开放共享、自由尊重个性、交流互动性强等方面的优势,极大地改变了人类教育、学习、交流、思考的方式,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效的传播路径和传播模式,具体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新媒体的先进性和多样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崭新的平台。当代大学生成长于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热衷接受新鲜事物、也是新媒体最广泛的使用者。借助新媒体,思想教育工作者可以发挥传统教育方式与网络工具结合的优势,构建全天候立体式的教育平台,以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载体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成广阔的教育共享平台。
2.新媒体的即时性和便捷性极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由于新媒体传播信息不受时空限制,教育内容可以随时随地借助媒介终端立体传递,实现信息发布、媒体联动、资源共享。这大大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传播力、辐射力和渗透力,实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员覆盖、全程融入、全面渗透,极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即时性和实效性。
3.新媒体的交互性和虚拟性增强了大学生的自主性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信息传播更具有实时交互性,每个大学生都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传播者、交流者和获得者,使信息交流从单向被动式向多向互动式转变;同时在具有网络虚拟的新媒体环境中,大学生使用匿名方式交流思想、传递情感、宣泄压力,容易形成畅所欲言的氛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及时了解和收集大学生关心的热点话题和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快速全面深入地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和思想动态,有针对性的在网络环境中和现实环境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利影响
1.新媒体传播的无限延展性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加难度。新媒体信息传播超地域、跨文化,具有无限延展性,这同时也导致了其传播内容纷繁复杂且杂乱无序;且不同意识形态和文化政治势力都会利用新媒体的无限延展性发布、输出其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甚至腐朽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意图占领青年的思想阵地。而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和稳定时期,其是非观念判断能力也有待进一步稳定,如果长期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干扰和渗透,会导致大学生思想道德滑坡、价值观念混乱、理想信念迷失,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加难度。
2.新媒体的虚拟性容易引发部分大学生出现认知偏差和人格障碍。新媒体的虚拟性、匿名性给人的行为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度和自由度,但90后的大部分大学生心智尚未成熟,是非辨别能力还相对较弱,容易沉溺于虚拟的新媒体环境中,传播不良信息,出现现实人格与虚拟人格的转换,容易迷失自我,诱发产生心理疾病和认知偏差,甚至导致道德失范、违法犯罪行为;此外,部分大学生逃避现实,沉浸于虚幻的新媒体环境,人际关系疏远,容易出现人格障碍。
3.新媒体传播内容的多元化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效果。新媒体环境下,纷繁复杂的大量信息影响着大学生对信息的正确辨别和选择。尤其是部分新媒体对商业利益的过度追求,充斥着快餐文化、低俗文化,有的甚至触及社会道德和公众价值观念的底线,在一定程度上干扰着大学生的理想追求、价值判断和生活方式。同时,多元化的文化观念、价值视角和意识形态在新媒体中不时呈现,这使部分大学生受众群体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内化为自身价值追求的过程中受到不良干扰,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难度,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效果。
三、新媒体环境下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
1.拓展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增强引导力和渗透力。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把主流价值文化、校园文化以及党团组织引入新媒体,做好舆论宣传引导,润物无声的把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环境中铺开。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利用好微博、微信、朋友圈、贴吧等新媒体平台,及时关注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有效互动,形成积极向上的舆论导向,有效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外化为大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把握新媒体的优势,营造积极向上、活泼生动的校园文化氛围,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传播环境,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引导力和渗透力。
2.提升新媒体环境下的学生信息鉴别能力,打造复合型、专家型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纷繁复杂,高校要加强引导,强化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教育,增强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同时,面对新媒体的迅猛发展,高校要紧跟时代要求,注重培养既精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素养、熟悉大学生成长规律,又能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的复合型专家型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实现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可持续性。
3.建立健全新媒体信息监管机制,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高校要积极整合新媒体资源,占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新媒体宣传阵地;同时要优化新媒体信息环境,加强信息传播渠道和内容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信息追蹤监管机制,形成良好的有机管理链条,增强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机制技术保障。此外,政府相关部门也要强化对新媒体的监管,依法审查过滤信息,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防御能力,在新媒体环境下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旋律,形成健康的社会舆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赵扬.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思考[J].思想政治研究,2011(12).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0L].http://www.Cnnic.net.cn/.2011-07-19.
[3]王怀民.积极反馈:网络思政教育的有效方式[N].中国教育报,2010-04-12.
[4]王焕成.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趋势[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