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随笔创作来探寻初中语文写作的评价原则
2014-07-29沈捷
沈+捷+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在《智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多元智能的核心理论是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自然个性和公平地看待全体学生,最后比较全面评估学生的成就,并发展学生的潜能,从而重建学生的自信和学习兴趣,最终达到个人全面的改进和发展。多元智能理论提倡把学生的观察记录、成果展示、录音、录像、图片、图表、个别谈话记录、月历表现记录都放进学生的档案。这一理论又为中学语文的写作评价提供了新的视角。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写作评价要体现评价方式和评价针对学生内容的多样化,更要体现对学生评价的发展性原则,即用发展变化的眼光来关注学生以前、现在和未来三个维度的写作过程,设身处地为学生将来的写作奠定一个发展战略性的评价基础。在保护学生创作积极性的前提下,实事求是地指出不足,发现他们身上的潜力,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不同的学生评价要求和标准要因人而异,那么同一个学生在进入初中阶段也会有明显的变化曲线,体现在语文写作上也是如此。下面就引入笔者写作评价中遇到的真实案例予以分析。
案例一:学过《老王》后的那一周,很多学生不约而同模仿杨绛的写法,述说起身边形形色色的小人物。下面有一篇题为《现在的小日子,简单》的随笔:
小区后门有一个10平方米的车库。一个小贩租了这儿,简单地摆上摊,当了老板,有了他的小钱。
车库前,人来来往往,但又有谁曾去在意过一个没有招牌,没有广告,没有正规收银台,似乎称得上是“三无”的小店。
只可能是有时家中柴米油盐用完了,老酒喝完了,零食吃完了,水果尝完了,却又懒得开车或再多走几步路,就只有穿着睡衣,套上拖鞋,走进那个谁也不愿意多留一会儿的小店。
这时,小店的老板会开心地称赞你几句,然后数着手中皱皱的纸币,嘴角一翘,送你出门,并大喊一句:“下次再来!”
随着时针、分针一刻不停地移动,小店由一间铺子改造成两间铺子,是的,可能是他也嫌店小了,于是又去租了隔壁一个10平方米的车库,现在他也算是有那么一家连锁店了。
他运用了分类管理,左边卖的是生活用品和一部分食品,而右边的则是一个水果摊。显然右边的水果摊顾客往往要多。我去买过几次水果,他对人很友善,只是右脸颊上那道狭长的疤痕增添了些恐惧感,真人版“灰太狼”其实心肠很好。他把一个大西瓜挑给我,回去品尝后,味道不赖于大水果店。
或许是他为人真诚,小店生意渐渐兴隆起来,有时他也会收收废旧品。
没人知道他的名字,也没人提起过他,只是每次经过店门,都会听见“老板”、“老板”这样对他的称呼。
偶尔生意不好,他会搬张椅子坐在太阳下,看一些收来的旧书。外地来的,也没有读过多少书,他看起来似乎很慢,一天也就没多少页。
时间久了,渐渐地他与小区周围的人熟起来,我看见他经常与收停车费的老人交谈融洽,晚上也会把老人的那份饭煮进去,我在一旁深受感动。
周末,我与朋友出去习惯性地走后门,经过时,不忘看到他和保安在争议今天的新闻。
晚上回家,我发现在店门口多了一大群人,我心中好奇,原来一群人在小店门口下棋,后来他每天开门时都会搬几把椅子在外面,还有桌子,后来这儿就成了一处老年人闲聊的娱乐场所。
渐渐地,他的小店温暖了许多人。
我开始喜欢他的小店。
也包括小店的老板。
这样的小日子,简单,轻松。
初二五班姚远
看完此文,笔者毫不吝啬地打了很高的分数,并且写上了这样的评语:
“你终于摆脱了幼稚和单一,学会用眼睛观察和体验当下的生活。这样的改变我相信是一个好的开端,也是你尝试转型的一个标志。要使得自己的文笔更有内涵,那么选择普通人,写出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就是一个很明智的选择。生活是我们最好的创作源泉,除了王子和公主的美好童话,我们也要把视角投向真实的生活,朴素的大众,因为他们,才是每个时代真正的脊梁。相信你,既能够写出美好浪漫的小说,也能呈现活生生的世间百相。祝你早日走向成熟和睿智。”
其实就小人物本身而言,她的作品可能不是年级中最好的。但是比较以前这个学生的作品,很明显她已经主动尝试了新的写作对象和写作风格,摒弃了一贯华丽辞藻的堆积,也没有沉浸于构筑童话故事的俗套,将镜头对准了一个平凡可爱的小老板。这就是她最大的进步,也是激励她继续往真实生活中发掘写作题材的良机。因此,在经历过几次面批和反复修改后,她的这篇佳作终于登上了我校文学社期刊《苇岸》的第三期。对老师而言,讲几句鼓励的话也许并不难,贵在讲在点子上,能否在表扬肯定的同时,也能指出学生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以后努力的方向,甚至挖掘他们还不自知的潜力。自此,学生也会对自己刮目相看,原来我也可以写出这个类型的作文,原来生活中有大学问。
点拨的长远性发展性原则在这个学生身上得以奏效,笔者相信在别的学生身上也可借鉴。总结这个方法的具体操作,其前提有两点:第一,你对点评的对象有充分的了解,对作品的一贯优缺点有明确认识,并且要及时把握住重塑其写作方向的机遇。第二,你对学生要有足够的耐心,通过多次写作,进行反复多次点拨,平时多渗透优秀作品给学生欣赏,从而将老师要其改变,变成学生自主尝试改变。这样的改变才是质变,才是真正变化的意义。
发展性评价的第二层含义,是在写作中发展和巩固人性中真善美的东西,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我们教书育人的目的,不仅仅是期待学生学业上的收获,也是情商、心理、道德感和美学等多重角度的教育。这一点也和多元智能理论提倡的不唯分数论,综合动态评价学生的宗旨息息相关。针对目前应试作文下,很多学生套用模式,用假大空的方式构筑一篇作文的风气,我们更需要从情感认知角度加强对学生的写作引导。
首先一篇好的文章,它应该是基于生活的艺术真实,即便有些小夸张小变形,那么也是出于艺术手段的需要,但是不能违背人性中的真实。以情动人的文章为何越来越少,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当下学生为了获得评卷老师的高分,不惜改头换面,张冠李戴,拼凑出一些所谓的感人事迹来获得别人的好感。而笔者屡次在作文讲评时强调一点:虚假的无病呻吟和真实的情感流露是有本质区别的,千万不要为赋新词强说愁,还不如用平实的语言来打动人。接下来的一篇学生习作非常典型,摘录如下:
案例二:《不再说“再见”》
我的妈妈有病,一种和张海迪一样的病。具体在医学上的术语我不清楚,只知道是脊髓里长了一颗肿瘤。这个病是在我三岁的时候确诊的,至今已经十一年了,那时候我还没有记忆,这些都是妈妈讲给我听的。
第一次手术是在杭州做的,遇上了一个庸医,开了一刀,又原封不动的地给缝上了。
第二次开刀去了上海。那是我第一次和妈妈分别这么久。手术完成后,我和爸爸坐火车去上海看妈妈。一路上,我吐的一塌糊涂。到了医院里,见了妈妈。妈妈躺在病床上不能动,我就爬到病床上,和妈妈躺在一起讲话。过了一会儿,护士来查房,生气要赶我下去,我又哭又闹不乐意,爸爸就好声好气地劝我,这是我那段时间听过的爸爸最温暖的声音,但最后,还是爸爸把我给抱下来的。临走前,我对妈妈说,妈妈,早点回家,我在家里等你。其实至今我还在怀疑三岁的我怎么会说出这样的话,但每每提及,我还是会觉得鼻子一酸。当时的我自然不能懂得的妈妈的绝望。面对一个即将破碎的家庭,面对一个幼小的女儿,更是面对一个生死未卜的生命。
第三次开刀也是在上海,那时我已六岁。直到现在我还十分清楚地记得那天是2003年6月26日。那一天,也正是我幼儿园毕业的那一天。那时我已和我的爷爷奶奶住在一块儿。奶奶家里到车站真远。那天我起得很早,天还蒙蒙亮我们就出发了——我和爷爷去车站送妈妈。但时隔七年,我的记忆已经模糊了,只依稀记得,那天我穿的是白色的公主裙,妈妈说,你真像个小天使。不知道我这只小天使有没有保佑我的妈妈呢。
endprint
待到妈妈从上海回来,已经是暑假,我也回到自己原来的家准备上小学。那时我的外公身体已十分不好,外婆在外工作,肩上的担子已十分沉重;舅舅也成天忙于工作,无暇照顾我和妈妈。于是每天除了中午和晚上,喂饭和陪妈妈都是我的任务。妈妈当时手握不住勺子,嘴也不能张得很大,甚至连吞咽都很困难。当然,那时的我是无所畏惧的,不曾想过妈妈会瘫痪,更不曾想过妈妈会因此而离开我。
初二五班张依依
记得第一次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笔者也是眼含泪水看完的,开始怎么也不敢相信这样的事情就发生在一个十几岁小姑娘的身上。上个学期她的母亲来笔者办公室,谈到女儿的成长,这位伟大的母亲还是非常坚强和乐观地说:人的命运不可违抗,但是人活着就要争口气。正因为有这样的经历,这个女孩子才能写出如此让人动容的文字吧。当时很为难,笔者该怎么安慰和鼓励她,就推荐她看看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希望给她鼓舞。
评语中有这么几行字:不管怎样,我们都要好好活着,上天不会亏待任何生命,你的不同经历也造就了你懂事、理性的性格。我当然希望你幸福,不过人生就像硬币的两面,放眼望去很多作家因为童年时代的非凡经历才写出了与众不同的作品。即便你不能成为一个作家,你也拥有了宝贵的人生阅历,祝你妈妈早日恢复健康!”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这个学生才初一,现在她的文字风格日趋成熟冷静。也许命运不能眷顾每个人,她的作文,很多主题都是从生活中出发,最后都能上升到生死感悟和人生的哲理层面。可能是独特的人生造成她独特的关注视角,不过她始终没有灰心抱怨的情绪,笔者看到了一个坚强的少年用淡定的文字和生活对话。这份心态的成熟和自信远远比单纯文字的老练让笔者更觉欣慰。
新课标理念下的作文指导是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充分尊重和相信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在学生遇到问题时,老师在给以明确具体而有效地指导和帮助;或组织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探究体验,学会将自己的真切的思想和情感倾注于作文的字里行间,创意写作,尽显作文生命的原色。中国传统文化中就讲究“天人合一”,将其用到我们各个领域,包含中学语文教学,都要求我们在贯穿课堂教学的时候做到“以人为本”,从新课标的理念来讲就是要求老师在和学生互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将“珍爱生命,实现个性生命的超越”贯穿其中。
基于上述理论,从写作评价的另一个要求来讲,就要将写作阅读和生活连接,打通写作与生活来储备写作素材,创造心灵自由的写作氛围,在作品中保持个性和自主创新的个性。学生如何在作文过程中神思飞扬,驰骋纵横,把自己的意志、情感,对生活的认识、态度,以及自身积累的知识,几者融汇一处,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笔者认为,教师首先要在课内和课外,为学生打开多扇走向心灵自由的窗户。在写作评价上,要充分拓展学生阅读视野,刺激和延伸学生的阅读兴趣,推荐各种类型的艺术作品来加深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每周随笔中不乏阅读佳作,读他们的作品,非常赏心悦目,现刊出部分:
案例三:《麦田的守望者》 姜之琪
作者塞林格看到了人性中存在的某些悲哀的东西,它们存在于许多人身上,好比也存在在模糊意识到这一点的主人公身上。他专门利用主人公叛逆的眼光传递出了他对这个世界一定的看法。这也就是为什么他没有把主人公写成一个完全龌龊的人,而是从各种微小方面写出了主人公的教育修养以及独特见解。
但到了后来,霍尔顿算是迷茫懂得了一些——他永远也无法凭自己的力量彻底拯救人性。其实,这也是塞林格所悟到的,所以整个一生只出版了一部长篇小说,却足以令他名震天下的作家最后选择了和故事主人公理想中一样的生活方式——做一个又聋又哑的人遁迹世外。
既然无法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那就做一个不问世事的隐居者。但在我看来,那是逃避的一种,你也许永远无法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但你却可以做一个指引者。
指引狂奔的孩子,找到他们的方向。
点评:从表面的颓废中读懂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触摸到了那个时代那个世界的价值观念,并且能联系自我的生存环境,做出自我的判断。做逃避者也不卑微,而你“做指引者”的想法更令人感觉温暖。西方文化中的众多东西不是能用中国人的语境可以解读的,但是你的话语让我感觉你东方人固有的理性和感性兼具的力量。平衡的感觉真好,真心赞一句。建议再去看看“垮掉的一代”的作品,比如凯鲁亚克的《在路上》。或许对你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有所帮助。
案例四:《追自己的风筝》 赵戈穹
在这个毫无预料的早晨,合上书本后的我突然明白了:风筝大赛只是一个简单的载体,这每一只风筝的尽头都是一个倔强不羁的灵魂,在天空进行一场盛大的搏斗。谁用风筝线割断了别人的,也就等于战胜了这个小人生中的一个困难。表面上阿米尔赢得了他期待已久的比赛,得到了爸爸象征性的爱,但实际上,他失去了他最好的朋友——哈桑。
虽然我依旧读不懂封面上的这席晚霞,就像读不懂风筝线后拉扯的灵魂一样。
对于阿米尔来说,风筝是隐藏在他生命中的隐喻。只有突破这个隐喻,才能得到爸爸永久绵长的爱。而不是那个连一句“亲爱的阿米尔”都吝啬得不肯给予的爸爸,毕竟是他害死了母亲——爸爸的公主。
其实,风筝线的脆弱,就像他与哈桑的关系一样。表面上坚不可摧,被涂上了厚厚的玻璃胶,而实际上却因为哈桑骨子里的愚笨的奴性早已分崩离析,经不起一点挫折。
点评:表面是亲情和友情,实际上有文化和宗教之间尖锐的冲突,在文明的冲突中,我们看惯了西方强势文明的长驱直入,终于看到了当地人在面临战争时的真实心态。可以再看看该作家的另一作品《灿烂千阳》,以及电影版本的《追风筝的人》;中东背景的其他作家的作品如帕慕克的《我的伊斯坦布尔》、《红》。你没多谈关于“赎罪”的话题,这一点让我眼前一亮,与其人云亦云,不如发出自己的声音。独创性是艺术的生命,希望你能在阅读和思考中坚持。
写作的过程是思与诗的对话,是自我构筑精神家园的过程,是体验生命之美的过程,中学语文的写作评价更应如此。注重生命,注重精神家园,是非常有效地培育学生积极参与生活、阅读作品、开阔视野的过程,只有教师用拓展性思维去看待作品,那么学生才能获得持续不断的前进的动力。在评语中不仅仅要肯定和鼓励,更要开拓和创新,从这个角度而言,反过来也可鞭策老师保持良好的阅读习惯,沉淀自我思维,便于更好指导学生,与之交流。有了无边广阔的阅读天地和生活之舟,会让学生进入更为愉悦的写作状态,轻松写出好作品,陶冶出好性情。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