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学生“冲关式”作文训练
2014-07-29杨仲冬
杨仲冬+++
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对“传统教育”质疑,向“应试教育”出击,一浪高过一浪的教育改革,的确使语文教坛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作文“写不好,改不准,学练考,混着过”的现象始终未变,甚至因“话题”风而潇潇洒洒!如何攻破这个“土围子”,再创“课程改革”的辉煌?“冲关式”作文教学不失为一个对症下药的良方。兹以中学记叙文为例阐述之。
一、机制:精巧激进
“作文?多写多练呗”,这是语文界最经典的论断和最经典的做法,殊不知写一篇换一个题目,大作文、小作文、随笔一起上,学生穷于应付,只能浅尝辄止,以致抄书抄网来应付,教师改不过来就“学生互改、老师抽查”,它早已从“熟能生巧”的初衷蜕变成师生教学惰性的栖身所,一个向领导、社会“交代”性的花架子。“冲关式”教学不同,它最大的特征是以少胜多。一般学生一学期写好一两篇就行(当然不拒绝写出多篇佳作),教师拟订主要题目一二个,参考题目二三个,审题障碍小,选材范围宽。如“最美丽的风景”“点点滴滴在心头”,作文要求根据三年计划确定,仅限两三点,随题目一起公布,一学期不随意变动;“关”,指的就是题目和具体要求,学生习作行动就是冲关战斗,按要求写对了作文、写好了作文,就算过了关,否则将重来工作底线是“数量求精质量到位”。它的第二个特征是化被动为主动。一学期一两篇,具体关卡明确为的是步步为营。习作要一步一个脚印,虽然上手不难,可是过关不易,第一周无人过关,第三周无人过关,就有人开始发急,有人过关了,于是过关人数增加了,学生争先恐后心理一出现,冲关格局也随即形成;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学生写作积极性呈“加速度”之势增强,教师无须被动地做那些既复杂又很难办的调查、对策,只要主动做好守关点评工作。第三个特征是功效深刻深远。新课改的宗旨之一是“终身教育”,过去一遇到这个课题,人们马上就掉进“科学”的黑洞,无数的理论创造和无数的观摩实验把人折磨得焦头烂额,最后留给师生的仍然是权威性的“迷茫”。“冲关式”训练机制不然,它讲究写一篇像一篇,对准“关隘”,写出体会,教师只要突出设关科学、突出习作心理监测即可,其他一概化繁为简。一次就过关的学生,一定成就感满满,五次才过关的学生,对各关卡知识点的理解运用必然感触不浅,写了一学期甚至写了一年才过关,必定铭心刻骨。随着大部分习作过了关,一班一学期(或一年)编一本《作文冲关集》(手写复印或电子印刷不一),某集子里收录了你多篇文章,或集子里唯缺你的文章,你能没感觉?这种对写作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具有“终身化”力度之强是不言而喻的。实验证明,百分之九十以上学生“冲关”信心十足,教师无需在写作态度方面过度呵斥,只需分类应对学生接连不断的业务“较真”即可。
二、情景:主次分明
与议论文不同,记叙文以生动的生活情景为内容,这种形象思维能力的训练,初中是重点,高中是深化,它是语文教学的主体,是未来作家的启蒙教育,是中考、高考满分作文产生的主要来源。要破解这个难题,习作必须过三关。第一关:透彻掌握记叙内容的“点面”关系。文章所写的生活情景是要体现主题的,要体现主题就不能是一二三四的现象罗列,而必须是有主次、有详略的艺术布局,也就是常说的点与面结合,叙述与描写的结合。对全文而言,能感动人的用描写方式表述的具体生动的情景是“点”,简要交代的用叙述方式说明的内容是“面”,在《记念刘和珍君》中,所有的青年学生为国为民请愿是“面”,刘和珍时时处处走在前是“点”;对一个具体的街市场景而言,天气寒冷,人声嘈杂是“面”,而肉包摊老板应接不遐的言谈举止是“点”;点是主体,应用墨如泼,面是铺垫或点睛,该惜墨如金。作者分层次、高清晰地处理好了点面关系,习作才有“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的效果。第二关:场景热点的巧妙选择。要将丰富多彩的生活变成丰富多彩的作文内容并不容易,它往往离不开两个要点:一是祛除“睫在眼前看不见”的通病,唯认真观察,用心观察,才能看到丰富、找到可写之处。二是根据写作意图选择、展开场景中的“亮点”。如“下课十分钟,整个校园活跃起来,有人在走廊里打闹,有人在争论着课堂里的问题,有人蹲在树荫下玩手机,有两个女同学进医务室……”要表现努力学习,就把“争论问题”设为点,展开详写,要表达助人为乐,就把“送人进医务室”展开描写,要表现快乐的校园生活,就把“轻松打闹”展开描写;练成了发现生活亮点和多角度处理素材的能力,作者就不会“当局者迷”,遣词用笔就可能“各就各位”,详略得当。第三关:明确场景构成的基本原理。生活之所以摇曳多姿就在于潜藏着无数的矛盾与转化,而且表现形式又各不相同;在选对“亮点”的前提下,作者只有认真探究作文内容的个性,并让它们相映成趣,才能产生令人刮目相看的效果。写一个雨天放学回家的场面,“摩托车横冲直撞,溅我一身泥水,心里郁闷到极点;十字路的斑马线前,一个穿红衣服的女青年随红灯的出现而蓦地刹住电动车,随即她身后出现长队,骚乱的街市顿然有序起来,清身湿透的红衣红车成一道亮丽的风景。”这段文字就因为让过往众人与红衣女子正相映、摩托车横冲直撞与红衣女子冒雨守规反相映,场面才特别感人,主题才特别鲜明。运用正衬、反衬的结构原理,我们绝不能忽略。
三、配制:和而不同
有场景,记叙文就有了主体,也就有了艺术。一般说来,初中记叙结构相对简单,多数由一个场景组成,高中记叙结构相对复杂,往往由2-3个场景组成:
《温暖》:①母亲的场面——煮面给我吃。②母亲带我到商场挑衣服。
《校舍里的温情》:①中秋之夜,我独住校舍,同学提着月饼为我开晚会。②去年一家人团圆的情景(这个场景插在第一个场景之中)。
《挖笋》:①清明节前夕,山上看到大竹笋高兴极了,不小心滑下溪水。②有人呼喊,有人教方法,有人下水:救我。
《成功没有捷径》:①父母对我学习不努力批评,自己猛醒,下决心改正。交代后来以优秀成绩进入县重点高中。②晚自习后一个人在学校操场练跑步。校运会第三名,自己总学习成绩进入年级第12名。
和而不同之“和”,指的是场景密切配合,共同体现一个主题。《校舍里的温情》、《成功没有捷径》两个场景是超时空的组合,但每篇主题一致,《挖笋》两个场景时空接近,相承接的是不同阶段的内容,每篇主题也相同;只有场景精彩,主题思想突出,才算完成了复杂记叙文场景配制的基础工作。这里的“不同”指的是每篇作文内场景的内容属性不能一样。“不能一样”,一是每个场景都有自己的个性。“文似看山不喜平”“距离产生美”,《校舍里的温情》的眼前场景是同学关心,回忆场景是亲人之暖,性质有别;“独住的凄凉——回忆的幸福——同学送来意想不到的惊喜”,构成大距离的映衬,文章就显清(注:不是错字)切动人;而《温暖》两个场景的内容拉不开距离,就像吃肥肉,越看越腻人。二是每个场景都有突出的代表性。“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成功没有捷径》中,第一场景写对“我”不良的学习表现,父母炮轰,老人叹息,“我”悔悟,代表高一学生“松口气”的共同特点,交代我很快回到正常,发愤图强的结果;第二场景写“我”夜里痴练800米跑,既交代校运会成绩又交代学习进入年级前列,不是说“我”的兴趣改变,而是说“我”对学习的广泛性与拼搏性的增强,对自己的要求比以前高。做到了“和而不同”,记叙文达到用精美的笔墨体现丰富、深刻的内容,语文教师在学生身上种下的艺术种子很快就会发芽、成长,出现意想不到的教学成效。
endprint
四、晋级:读写相生
与万事万物一样,作文“冲关”不是机械的模型,而是科学的模块,它的活力,来自于读写结合的教学大系统,师生冲关活动因“升级”而出彩。这些年读写分离的现象令人痛心!我们的教学应坚守这样三个原则:第一,在读写相生中“养”出行文的情趣。语文的三字诀是养练考,“养”是侧重于对文本的欣赏、对知识的认知与扩展,整体知识、整体情趣为水,写作文是船,水涨才能船高,为写记叙文而读记叙文,肯定写不好记叙文。《校舍里的温情》写得形象生动,意味深长,就在于作者学习不忽视古今诗歌散文情韵意境的领会鉴赏。如果教学局限在考什么,教什么,分数多教得多,反之少教、不教,或让读与写“失联”,那么,学生作文都将是“枯树老藤”,连“昏鸦”的味道都没有。第二,在阅读提练中生发出写作灵感。“练”的侧重点是对知识的运用,亦即锻炼排列组合的能力,“教材无非是例子”,课文无须篇篇教到(目前还没有一个省的高考题会用课文作考试文本的),应以我为主,选取经典文章的精彩处多角度设题训练,尽量争取一箭三雕:既是对文本妙处的理解,又是对答题准确性的训练,还是对作文关键点的讲评。因为“冲关”,只要准备充分,不愁学生不上心,学生能用心,排列组合的训练就能引发学生各种各样的灵感。《挖笋》“见大笋乐极而落水”的构思,作者就是在读粤教版课文《项链》时,受“玛蒂尔德舞会里因欢喜过了头而丢了项链”情节的启发。第三,在应考冲刺中激发出深刻的思维。“考”是对“养”“练”结果的验收,迎考阶段教师的对文本的教学,多在答题准确性、规范性的核求上下功夫,作文也在立意的准确性深刻性、点晴的精彩性上下功夫,精准的具体答案、满分的作文往往就在这个环节里点化而成。《成功没有捷径》就是因为这样的加工,两个场景的容量才那么丰富、深刻,场景前后的叙述才那么精练、那么与众不同。读是写作技巧的的“活水”,写是“读”懂答准的原因,读写结合是中学生从语文“玩艺”到语文“艺术”观念转变的重要方法,是冲关机制升级的决不能让“读”、“写”的链条脱钩。
毋庸置疑,“冲关式”教学是学生从被动习作向主动习作转化的科学系统,是教学从“随意忽悠”向“苦心追求”转变的竞争机制,实践证明,它是提高中学生作文质量的强力措施,从师生真心投入之日起,语文教育就处于紧张的“教学相长”、“分层推进”之中,师生都将会随系统的升级而与时俱进,教师压力不是降低,而是加大,有心者不妨一试。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