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吴郡对范成大诗歌创作的影响

2014-07-29刘亭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4年6期
关键词:范成大诗人农民

刘亭++

摘要:范成大为吴郡人,在其童年时期,吴郡就被金人所侵,生灵涂炭,再加上南宋的软弱无能,激起了范成大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这种情感影响范成大一生的诗歌创作,即他的为国、为民诗歌。

关键词:范成大爱国主义思想早期诗歌创作使金纪行诗《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人,《宋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五有其传记。范成大于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擢进士第,此时范成大29岁,后步入仕途;1182年,范成大因病请求解职,隐居石湖,其年已57岁,此后他便在苏州石湖别墅过着归隐生活,直到68岁辞世。由于本文论述的是吴郡对范成大诗歌创作的影响,因此为了符合行文的要求,将范成大的诗歌创作分为三个时期:早期(出生到29岁),为其年少居家时期;中期(30岁到56岁),为出仕宦途时期;晚期(57岁到68岁),为归隐石湖时期。

一、年少居家时期

这一时期,范成大几乎都生活在吴郡范围之内。金兵的南下侵略,使其目睹了家乡的被毁和家乡人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境遇,南宋求和以自保,完全不顾百姓的生存之危之举,更在范成大的内心深处烙上了爱国、爱民的印记。此时受其家乡的社会政治状况影响,爱国主义思想产生,并影响着范成大的诗歌创作。

范成大此时的诗歌写得悲凉沉重,读起来有一种压抑之感。除了像《初夏二首》是少有的清新明丽之作外,大多数诗作都是痛恨金人的无情夺掠,悲叹人民的悲惨境遇,痛斥南宋的无能软弱。在其诗歌中,经常出现“悲”字,如“鸿归有俦侣,鹄往长悲辛”(《西江有单鹄行》),“松秋百年哀,霜露终岁悲”(《除夜感怀》)。“愁”字的使用频率更大,有诗句“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窗前木芙蓉》)、“客愁无锦字,乡信有灯花”(《道中》)、“谁教佳节滞天涯?强展愁眉管物华”(《重九独登赏心亭》)。除此之外,“冷”字、“寒”字也经常出现,如“冷艳頩容一笑开,休将鸾扇更徘徊”(《嘲里人新婚》)、“烟山漠漠水漫漫,老柳知秋渡口寒”(《题山水横看二首》其一),这足见出其诗歌的悲凉之感。

《元夜忆群从》是诗人在家乡被金兵破坏、乡人遭到杀戮、自己逃到异地的大背景下创作的,表现出诗人对金兵入侵的痛恨。元宵之夜,权势人家处在热闹的灯火之中,而诗人的兄弟们都不在自己的身边,诗人都不知道这酒是为谁而温,独有一盏读书的灯来陪伴自己,此时此刻也只能通过这从门缝中看到的月亮来寄托自己的心情,以此来慰藉难以入眠之人。诗人的愁思无人可以诉说,又将其寄托在月光映照出来的梅影上,深沉地道出了诗人此时的酸楚,反映出诗人的内心空虚和孤独之感。《秋日二绝》其一中言及“芦”和“柳”都是苏州水边所生的植物,一旦受到霜冻,“碧”“青”都变成了“黄”色,这是暗指诗人的家乡曾经是那么美好,但遭到金兵掠夺、毁烧之后,便呈现出的萧索的败相。诗中的“江山”,特指南宋偏安的小朝廷,“北客”指金人,诗意在告诫南宋不要再向金人夸耀我们的疆土,现在的景象实在是荒凉至极;其二也言“新”秋已“病”且“顿”成“衰”,诗人连用这四个效果鲜明的字,可见出诗人失望、悲凄的心情。《落鸿》诗中在落雁的哀叫声中愁怨着关山,其实这是诗人因看到落雁而引起的离别思念之绪。“怨”是诗人的哀怨,而不是落雁的,因思念之情越来越浓,泪水打湿了衣服,衣服却不肯干,这哪里是衣服不肯干,分明是泪水之多,只知道一番新雨过去,天终会转晴,但诗人将笔触一转,又生出无限悲凉之感,哪里知道那个双袖倚着楼的人却因这秋雨而倍生寒意!表现出诗人对这种境况的不满和对南宋的失望之情。

二、出仕宦途时期

这一时期范成大离开家乡为官,但吴郡对其影响并没有戛然而止,吴郡的印记仍经常性地在其诗歌中呈现,尤其是在范成大身体不适之时,他所想念的是他的家乡,此时期爱国主义仍是其诗歌的主导方面,最鲜明地表现在他的使金纪行诗中。

范成大于乾道六年(1170年),作为南宋使臣出使金国,在其出使金国过程中,作了一组纪行诗,这组诗是由七十二首七言绝句组成的。范成大将一路上所见的遭受金兵侵犯过的广大中原地区的残破景象和金人野蛮无情的统治情况,都以他的诗笔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这组诗歌语言倾向质朴,注重情感抒发,很少直接用那些冷色调以及“悲”“愁”的字词来表达情感,而更多的是运用白描的写作手法,所描绘的画面并未加以渲染,而是一幅幅真实的场景,这与第一时期的诗歌创作有了明显的不同,现实主义色彩浓厚,相比之下,更为深刻,更能使人产生共鸣。

《虞姬墓》以刘项喻南宋朝廷,以虞姬喻南宋百姓。诗中说刘项的家人总是可怜的,这样一个大英雄却没有能力来保护自己的爱姬。其爱姬葬在何处知道吗?还比不上虞姬有自己的墓地。此诗以历史比喻现实,将矛头直指南宋朝廷,面对金人的侵略,朝廷却无能为力。《宿州》诗写宋金交战,伤亡之多。茫茫之夜,谁在鸣?谁在啸?乃“孤”“鬼”,此地原来是宋金交战的旧战场。后一句的“藏”字为全诗的点睛之笔,磷火在不尽地燃烧着,可见尸骨之多。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受难者的不平之气,显示出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州桥》写州桥天街之间,有宋使与金伴使同行,南宋的遗民们每时每刻都盼望着早回故土,因此每当看到宋使经过,都忍住眼泪失声地询问使者:什么时候故国的军队来,好把他们都接回去?寥寥数语却为我们展现出遗民含泪忍痛想要回归故国的真实场景,诗中既表现了遗民父老们对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暗喻着对金统治的不满,也流露出对南宋朝廷的失望心情。《邢台驿》的首二句写邢台的美丽景色,但接下来诗人即发出感慨,虽然有这么美丽的风景,但谁有心思游山玩水呢?看似一个问句,但其情感的表达却是非常肯定的,目前国家沦丧,人民悲苦,已没有人有心情来消遣游乐,最后一句,不直接说人愁,而是说“枯荷”“老柳”替人忧愁,读起来别有一番滋味,也更加表现出愁之深,恨之切。《会同馆》是诗人使金途中所作七十二首绝句中的最后一首。首二句就表明自己的心志,万里孤身使金以身报国,为此绝没有后悔。后二句引用典故,西汉苏武出使匈奴被拘禁,但仍手持汉节,匈奴把他派到荒无人烟的地方去牧羊,这里诗人以苏武自比。全诗表明了诗人的报国决心和崇高的民族气节,纵观范成大的一生,他不仅这样说了,也确实这样做了。

范成大的这一组使金纪行诗承接前期的爱国主义思想,并将这一思想发挥到了极致,“这类诗,有思想,有识见,有议论,有批评,有愤慨,有呼吁,既往追来,惩前毖后,感情深婉,回味无穷,不论从内容讲或从艺术讲,都可成为杰作。”[1]

三、归隐石湖时期

淳熙九年(1182年),范成大在建康任上得病,上书朝廷请求解职回到故乡,时年57岁。范成大即使选择了隐居的生活,但他的思想已经深深印上了爱国主义的痕迹,这是难以抹去的。这时的范成大已离开宦途,所以他将目光转向了田间的农民们,在此更集中地表现为民诗歌的一面。此时期最能代表他这一思想的是《四时田园杂兴》一组诗,这组诗由六十首七言绝句组成。这组诗描绘了当时田边的景物,农家人的生活、风俗、劳动以及他们不得不面临的忧愁、灾难等。总体说来,这一组诗表现为清新明丽的风格,相比之下,组诗中那些关注人民疾苦的诗则较为沉重。

《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序中说:“淳熙丙午(1186年),沉疴少纾,复至石湖旧隐,野外即事,辄书一绝,终岁得六十篇,号四时田园杂兴。”诗人将其按“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各十二绝句来分成五组。

endprint

“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开。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荀过墙来。”(春日之二)春来地面解冻,春雨也频频而来,花草都开了。原来房屋后的荒地也着了绿装,邻居家的竹子长过我家的墙来,“绿”“秀”二字,展现出了春之到来的勃勃生机景象。整首诗都洋溢着春日到来的欢快心情,万物复苏,一切都寄予着希望。“桑下春蔬绿满畦,松心青嫩芥薹肥。溪头洗择店头卖,日暮裹盐沽酒归。”(春日之十二)此诗写农民春种的欢快场景。田地里种满了蔬菜,到了秋天时,绿色铺满了整个田地,农民看到了自己劳动的希望,高兴之余,天黑农活结束之时,还要在田地里喝些小酒以自兴。可见,农民对土地的爱是多么的深沉,农民的希望是多么的实在,田园的生活虽忙碌,但心中的那份快乐安逸是最宝贵的。

“湖莲旧荡藕新翻,小小荷钱没涨痕。斟酌梅天风浪紧,更从外水种芦根。”(晚春之二)梅雨时节,湖里的莲花出露头面,江南的晚春景色如此之美,生活在其中,人们忙中亦有乐趣在。“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鸡飞过篱犬吠窦,知有行商来买茶。”(晚春之三)诗以“蝴蝶”起句,一种欢快之情跃然纸上,蝴蝶成双成对地飞入田地,日头很长却没有客人来田家做客。鸡飞过篱笆,狗在洞里叫,主人知道这是有商人经过来卖(“买”应为“卖”字之误)茶了。诗人向我们呈现出田家平静而又有规律的生活。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夏日之一),首两句以“金黄”“肥”“雪白”“稀”来形容梅、杏、麦、菜花的生长状态之好,也就是说农作物长得很茂盛。后两句交代日头很长,田地里没有人,只有蜻蜓和蝴蝶在飞,这是从侧面写作物的生长之好。“小妇连宵上娟机,大耆催税急于飞。今年幸甚蚕桑熟,留得黄丝织夏衣。”(夏日之五)这首诗交代了农民赋税的情况。小妇人通宵地织布,为的是及时交上紧追的赋税,而且是“幸甚”今年蚕桑收成很好,才留有得夏日织衣的丝。这首诗与前面诗的清新明丽不同,关注的是农民生活中的烦恼,可见,此地的农民也不是生活在世外桃源,现实的压榨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压力。“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夏日之七)此诗言一日之中耕、织各有分时,农人之中各有分工。甚至连不懂得耕织的孩童,也尽自己所能学着种瓜。诗中透露出农人生活的和谐景象,各有分工,各司其职,每个人都乐得其所。

“朱门巧夕沸欢声,田舍黄昏静掩扄。男解牵牛女能织,不须缴福渡河星。”(秋日之二)此诗对比朱门与田舍之人在乞巧之夜的不同情况,富贵人家欢声笑语、热热闹闹,而平民田舍之家到了黄昏还静悄悄地掩着门,男男女女都在做着自己的活儿,没有闲暇来祈神福。可见农村贫、富之间生活的差距。“秋来只怕雨垂垂,甲子无云万事宜。获稻毕工随晒榖,直须晴到入仓时。”(秋日之六)此诗写秋天丰收农民的担忧。怕就怕在秋收之时下起雨来,因此农民们把甲子日晴当做祥兆,所以农民一心抓紧时间收割,希望这大好的晴天一直延续到粮食入仓之时。“租船满载候开仓,粒粒如珠白似霜。不惜两钟输一斛,尚赢糠覈饱儿郎。”(秋日之九)写农民春种秋收,辛苦劳动收获的粮食被官府无偿地征收,农民对此事很愤恨,但也无能为力,官租的负重对此时的农民来说就是一场大灾难。

“炙背檐前日似烘,暖熏熏后困蒙蒙。过门走马何官职?侧帽笼鞭战北风!”(冬日之二)此诗写农民在冬日里嘲笑北风中驱走的官员,将此事写入冬诗一组中,形成了一个巧妙的对比:农民在秋收之时,这些官员们无情地来收租,而冬季一到,农民的农事处于暂歇状态,农民可以在暖烘烘的屋子里过冬,而这些官员还是有职务的,不得不在寒风之中行走,透露出诗人对这些官员的讽刺之意。“村巷冬年见俗情,邻翁讲礼拜柴荆。长衫布缕如霜雪,云是家机自织成。”(冬日之十二)冬至这一天,邻人穿着自家做的雪白的衣服,相互馈赠礼物,互相祝福。表现了农人之间浓厚的情谊。

由以上的论述可知,在不同的时期,范成大有着不同的创作风格,但其总的思想倾向是一致的,都是爱国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这种为国、为民的思想一直贯穿着范成大一生的诗歌创作。可见,吴郡对范成大诗歌创作的影响是终生性的。

注释:

[1]周汝昌:《范石湖集·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页。

参考文献:

[1][元]脱脱等撰.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清]纪昀等撰.四库全书[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宋]范成大.范石湖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周汝昌选注.范成大诗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5]高海夫选注.范成大诗选[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6]孔凡礼.范成大年谱[M].齐鲁书社,1985.

endprint

猜你喜欢

范成大诗人农民
耕牛和农民
“诗人”老爸
愤怒
农民
夏日田园杂兴(其一)
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喜晴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已达1200万(等10则)
做农民的贴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