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措施类简答题的解法

2014-07-29黄丽芬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4年7期
关键词:主观题试题措施

黄丽芬

【方法总结】

措施类主观题是政治高考主观题当中的一种常见题型,此类试题通常是要求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材料背景一般有两种呈现方式,一类是结合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呈现一定的解决措施,让学生总结和思考题中措施反映的道理;另一类是材料只给出引发问题的背景,让学生通过综合知识、发散思维,总结解决这一问题的具体措施。措施类试题设问方式分为主体类和角度类,主体类一般以国家、企业和公民为主体,搭配以“措施、建议、要求、如何做”等字眼。角度类主要指向措施实施的方向,如精神文明建设、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

措施类非选择题的答题思路一般可从三个方面分析得出:

(1)事实依据,来自材料及客观实际(考生要了解时政、了解国情),使解决问题的措施针对实际、符合实际。

(2)理论依据,来自教材,使解决问题的措施符合相关规律或原理。

(3)政策依据,来自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注意“三会” ——中央全会、人大会议、经济工作会议的报告及中央“一号文件”等),使提出的措施体现或符合国家意志。

【典型例题】

材料一: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首次提出“美丽中国”理念。然而2013年入冬以来,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出现严重雾霾天气。这次雾霾天气的根本原因是大气污染严重。一方面,八成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来自火电厂以及非金属矿物生产、炼钢、化工制造和有色金属冶炼企业,而且部分企业在利益的驱使下,私下排污,使得雾霾加剧。另一方面,北方居民冬天燃煤供暖排放二氧化硫、物流业快速增长、私家车快速增长等导致机动车尾气排放剧增,我国内地汽油质量标准低,硫含量比欧洲高15倍,加剧了雾霾天气的危害。我国政府在大气污染的治理方面也存在大量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功能的缺失,如对于相关排污企业的监管不严、标准过低、执法不严、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等。

材料二:在2013年11月份,山东省某市出现雾霾天气达12天。为赶走“雾霾”,该市实施了周边环境绿化行动,共植树造林三千亩;依法取缔了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污染项目;对政府招商引资项目进行网上公示,倾听群众建议;并且召开专家咨询会,制定了“北国江南、人间天堂”的发展策略。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政府该如何治理“雾霾”?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该市政府是如何加强环境治理的。

解析:两个材料都是以治理雾霾为背景。审题一定要清楚,第一题要求从经济学的角度答题,第二题要求从政治学角度答题。应该首先立足主体,回扣教,材明确知识体系。然后结合材料,在知识体系中找出对应知识。例如题二通过植树造林,可见公共服务职能;通过依法取缔环境污染项目,可见依法行政;通过倾听群众建议和咨询专家,可见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通过社会公示,可见自觉接受监督。

答案:(1)A.政府应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加强对污染企业的监管,征收排污费;提高排污标准,强制关闭重污染企业;健全环保法律法规,加强执法环保力度,追究污染环境企业的法律责任。

B.转变积极发展方式,淘汰落后产能;优化能源结构,提高汽油标准。

C.鼓励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禁止私下排污。

D.积极引导消费者坚持绿色消费,低碳生活。

(2)A.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加强环境保护。

B.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取缔污染项目。

C.自觉接受监督,打造阳光政府。

D.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倾听专家和群众建议,制定正确策略。

通常,措施类主观题出现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板块里,我们可以立足不同主体或从不同角度考虑采取不同措施。以经济生活板块为例:可以立足微观主体角度,立足消费者、企业等主体,考查具体措施。立足宏观角度,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国际竞争力提高,资源配置,消费、生产、分配、交换等环节,提出具体措施。解答此类试题首先明确设问指向,其次联结教材知识,最后结合材料对知识进行取舍。

措施类主观题出现在政治生活板块中,我们可以立足民主政治建设和国际社会知识来分析。民主政治建设强调基层民主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立足国际关系,可以立足主权、国际关系、世界主题和趋势、外交政策等分析有关国际社会的试题。解答此类试题一般采用材料与设问相结合的方法,由设问确定知识指向,由材料明确对应知识。

和其他知识板块不同的是:措施类的主观题出现在哲学板块当中,则多以考查具体原理为主。常考查的角度是意识的作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实践与认识、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历史唯物主义等。此类试题有两种,一种是具体原理分析型,即设问告诉你用哪一原理来分析,解答此类试题首先明确原理内容,其次找出对应材料信息,最后结合作答。(例如: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我们要自觉树立绿色消费观)另一种是材料隐含型,即设问不告诉你明确知识指向,答案隐藏在材料里面,解答此类试题,首先抽取材料信息,其次依据信息对应知识。

【强化训练】

材料:我国城镇应以社区为主要载体,提高对进城农民的接纳度。目前要解决这样的问题:首先,在大城市,有些市民对进城农民存在着一定的排斥心理。其次,许多城镇农业转移人口数量激增,但城镇社区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图书馆、文体休闲场所等公益设施却难觅踪影。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我国应如何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镇社区生活。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明确设问,设问知识不明确,所以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依据材料分析。材料有效信息有:“排斥心理”,公益文化设施落后。所以答案应立足精神文明建设,引导文明风尚和公益文化建设来分析。

答案:(1)在城镇应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增强城镇包容性,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融洽的邻里关系。

(2)国家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城镇社区文化设施建设,构建完善的文化服务体系,让进城农民分享现代文明的成果,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豫章中学)

猜你喜欢

主观题试题措施
浅谈“立体几何主观题”的复习备考
浅谈高中政治“认识类”主观题答题技巧
极坐标方程主观题考点分析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放养鸡疾病防治八措施
高考政治主观题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
高中数学解题中构造法的应用措施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