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管齐下,让学生爱上作文

2014-07-29胡亮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4年7期
关键词:例文习作文章

胡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写作。”“易”即容易,好写,让学生觉得作文就是生活的一种常态表达,就像呼吸那样自然;“乐”即乐意,乐而为之,即写作是意识与感受的自然萌动。那么,如何让学生习作时变被动为主动,从“要我写”向“我要写”转变呢?我们必须重视以下三个方面:

一、积累素材,让学生有话可写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习作的关键是积累素材,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新课程标准》也倡导基础教育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让教育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小学生成长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潭永不枯竭的写作活水,我们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汲取原始素材,描写真实的生活,抒发真切的情感。唯有这样,学生的作文兴趣才能被点燃,习作才不会空洞乏味。

1.走入生活,积累语言

语文教师首先要做有心人,寻找时机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去感受,久而久之,学生必定会养成仔细观察,不断积累的良好习惯。

平时我总是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去观察生活。春夏秋冬四季的环境变化,家养牲畜的生活习性,蓝天上变幻莫测的白云……不一样的景致定能给人予不同的感受,学生们经过亲眼目睹,亲耳聆听,才会言之有物。

我还会借助班级中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帮助学生积累素材。组织学生举办小小跳蚤市场,开展演讲比赛,甚至是立夏时的斗蛋,国庆时的文艺演出……活动时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捕捉精彩瞬间,写出来的习作才会妙趣横生。

我也会联系家长带领学生参加一些情趣盎然的家庭生活:帮妈妈拣菜,观察各种蔬菜的不同样子;和奶奶下田间劳动,了解植物的生长。与爸爸一起钓鱼摸虾,在锻炼耐心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快乐……学生在活动中感知生活,了解生活,进而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怎能不充满真情实感?

2.广泛阅读,丰富语言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阅读也是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来源。在学生平日阅读的时候,我会要求他们记录一些精彩构思,摘抄一些好词佳句,逐渐养成写读书笔记的好习惯,为写作积累语言素材。大文学家杜甫也曾深有体会地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实践告诉我们,大量的阅读对于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和语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通过长期的积累,学生的脑海中一定积累了丰富的习作素材,写起作文来才会“如有神助”。

二、指导写法,让学生有法可循

如果说学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不再“无米”,那么教师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指导写作技巧,让学生把找来的“生米”做成“熟饭”。

1.合理选材,重组创新

在平时的作文中不难发现,学生习作时题材老套,而且较为雷同。这就要求教师在习作前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积累,开启学生习作的“素材库”,使学生感觉到这次作文有不少内容可以写。当然,有很多学生有了素材也不一定能很好地组织和重新创造,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选材料进行具体的加工,使文章的内容丰富起来。

2.例文引路,自由表达

小学生处在习作的起步阶段,还不懂得如何把想说的话怎么有条理地表达出来。因此,教师可以适时展示例文,引导学生先仿照例文的形式“说”,再仿照例文的形式“写”,这样由读转入写,做到读、说、写结合。

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习作5:“××的自述”中,就包括了《小闹钟》和《小溪流的自述》两篇例文。这两篇例文在写作方法上是不尽相同的,《小闹钟》一文从它长什么样儿,有什么作用等方面作了介绍;而《小溪流的自述》则更侧重于心理描写。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明白“自我介绍”时可以将自己当作所描述的事物,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再引导学生发现可以围绕事物的外形、结构、作用以及心理等方面展开描述;最后教学生利用拟人的手法把文章写生动。如此层层递进,无形中把写作方法渗透到交流之中,打开了学生的写作思路,学生写起作文来才会事半功倍。

例文有效地降低了起步作文的难度,苏教版中年级段“习作训练”大都安排了“例文”。因而,我们教师一定要恰当地用好例文,努力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当然,在学生对例文有了整体的把握后,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创造性地仿写,避免机械地照搬照抄,导致“千篇一律”。

3.分类指导,重点突出

在作文教学中要教给学生表达的方法,可以分类来指导。如写人的文章,就需要抓住人物性格、爱好等特点,描写人物的心理、语言、动作、表情等,使人物生动起来。写事的文章,就要选取典型事例进行细致生动的描写,把事情写具体,还应把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写清楚。写景的文章,就要按照方位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展开描述,还可以适时加上一些想象。

4.自我修改,彰显精彩

修改文章是写作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一篇好文章必须经过反复修改。所谓“文不厌改”、“善作不如善改”,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新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在多年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我一直尝试让学生参与作文评改,效果还是比较显著的。

首先是让学生自己把作文读几遍,看看它是否通顺,有没有错别字、病句。再让学生采用“读、找、想、改”的方式,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最后引导学生从结构安排上下功夫,看看自己的文章开头结尾是否新颖,条理是否清晰,内容是否空洞。找出不足之处,再落笔改一改,把文章写具体,写出真情实感来。

还可以引导学生之间展开互评。教师可以将写相同题材的学生分成一个小组,学生之间相互评改,取长补短。也可以选取少数文章,在班上统一评改,让学生评点这文章好,好在什么地方,不足又是在什么地方,让学生在探讨中提升写作的水平。

学生完成习作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为自己的文章取一个新奇的题目,体现文章的神韵和风采。

三、展示激励,让学生有前行的动力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对“写作有一定的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人只要对一事物有兴趣,就会产生无穷的力量去追求,就不会产生厌烦和排斥。而写文章是一件苦差事,怎样让学生一直保持高涨的热情去写,去练呢?

1.教师点评,初尝成功

学生辛辛苦苦写好作文后,总喜欢得到老师的赞许和表扬。因此,每一次学生的小练笔后我都会及时认真地去评,有时抓住其中优美的词句、有趣的语言,形象的比喻,精彩的心理活动等大加赞赏,有时也会针对学生巧妙的构思,新奇的开头,出人意料的结尾加以赞赏。点评时除了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与鼓励外,也会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让学生明确怎样修改才能使自己的习作更上一层楼。

2.佳作共赏,走向成功

要让学生对写作保持高涨的兴趣,就必须多激励、表扬。每一次作文练习后,我都会选择二、三篇优秀作文在班上朗读,然后让作者讲讲写作经验,让听众评评文章好在哪里,对自己有什么启发等等。我也会参与其中,及时引导点评,在共同欣赏佳作的时候,又把写作的技巧如春雨般浸润到孩子的心田中。这样一来,学生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心里充满了成功的喜悦。其它同学从他们身上看到成功的希望。这样,大家就不会以作文为难事,学生作文积极性空前高涨。

3.巧立奖项,体验成功

对于被选中在班上朗读的习作,我会奖励一张优作卡。每隔一段时间,我就会让学生把这些优作誊写好,张贴于教室后墙的习作园地中,再引导学生细细品读,并给自己觉得写得最好的文章投上一票。最终将得票最多的文章评为最佳习作,奖励作者一张新星卡,给这篇文章投票的学生则将获得一张伯乐卡。有了这些奖项,同学们个个情趣高涨,不仅写作积极性高了,课后也常常会见到学生围着展示栏研读讨论,班级习作的氛围浓厚了许多。

作文教学,不是靠一日之功,靠的是教师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指导和训练。只要我们扎扎实实地指导写作方法,千方百计地维持学生的写作兴趣,我们的习作课堂一定会散发出无穷的魅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门万年小学)

猜你喜欢

例文习作文章
以例文引路,促妙笔生花
例文引路,读写相随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未来的桥”写作指导及例文展评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