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文释道
2014-07-29王伟
王伟
【内容摘要】课堂教学是每一位语文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它是以教材文本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因为教材中的文本都是经典之作。每一篇都饱含着作者炽烈的情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尊老爱幼、诚实守信、艰苦奋斗、坚贞不屈……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紧扣语文学科思想性、人文性、德育性的特点,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渗透德育教育。本文从“以语文课堂为‘主渠,以课内各个教学环节为‘切点,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强化德育教育。”以期实现德育与智育的统一,教书与育人的统一,从而达到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课堂 教学环节 德育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就是说,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除了教会学生应会的语文知识,也应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语文教育的德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所面对的是一群身心成长都处于关键时期的中学生。优越的生活条件滋生了他们娇惯任性、突出自我、个性强等缺点,尤其是以自我为中心表现特别突出,在学习上没有耐心和进取心,在家里和学校不懂尊重家长和老师。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笔者深感身上责任的沉重,所以我们在课堂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育学生如何做人。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渗透德育呢?笔者就自己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做的一些不成熟的尝试,简单谈谈。
一、研读文本,彰显作品的思想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教材“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与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教材中的名家名篇,不仅充满古人才华的艺术性,而且极富思想性、人文性、德育性。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备课时一定要深入研读文本,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道德意义。
如在教授《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时,就可以结合本文的实际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像这样的课文还有《巍巍中山陵》《新闻两篇》《老山界》《草》等。再如《皇帝的新装》虽然是一篇童话,但通过对文本的深入解读,谁又能说它不是在说一个诚实守信的故事呢!读完这篇童话,我们虽然会嘲笑那个愚蠢的皇帝,但是上自皇帝下至百姓,几乎人人都违心地说假话这一现象,再让我们联想一下我们身边的“诚信危机”“食品安全问题”。如果我们能从“诚实守信”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定会取得不一样的德育成效。
二、精心导入,始能润物无声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新课的导入则正是一节课的开端。新课导入所用时间也许不长,所用话语也许不多,但是作用却不容忽视。作为教学过程的开始环节,就如戏曲的“引子”,影剧的“序幕”一样,如果导入的成功,学生就会对新知识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认知欲望。“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导语更是艺术中的艺术,每一节课开场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育教学的效果。
笔者在教学列夫·托尔斯泰的《七颗钻石》时,先设计好了这样一个导语:2008年5月12日地震发生时,四川省青川县木鱼中学初一13岁的女生何翠青本已走出宿舍,当她意识到发生了地震,不是迅速逃生,而是跑进宿舍,将十多名还在午休的同学从床铺上摇醒逃生,自己却失去最佳逃生时间,被压在废墟下。50个小时后,她凭着巨大的求生欲望和惊人毅力,在救援人员的帮助下获救。何翠青是木鱼中学最后一个被救学生,由于重物长时间挤压肌肉组织坏死而永远失去了右腿。记者问这位坚强的女孩“你后悔吗?”她摇着头哽咽地说:“不后悔,后悔的是我没有能救出更多的同学”。爱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我们必须从小就要学会关爱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一个童话故事,并试想一下如果故事中的小姑娘没有一颗钻石般的爱心,故事的结局会怎么样?通过这样的导入,可以引发学生的阅读动机,调动学生内心的积蓄,隐埋的情感,从而认真地去阅读,体会,去认识爱心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思想得到升华。
三、巧设问题,力求触动心灵
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课堂中,教学问题的设置是要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有教育意义的问题才会真正对学生心灵有所触动,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进而实现自我教育与成长。教师在上课前要深入钻研教材,认真研究学生,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难点的需要,科学地设计问题。语文课堂的“提问式”教学,应不仅体现出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完美结合,更应该努力让提问成为架设教师与学生对话的桥梁,成为帮助学生道德成长的纽带。
如学习《甜甜的泥土》这篇课文,分析人物形象时,笔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小说中的‘她,这位离异的母亲为什么这么伤心呢?”学生答:“因为母亲深爱着儿子,却没见到自己的儿子。”笔者又问:“你们的父母是否也非常的疼爱你们呢?”全班异口同声道:“是的。”这时,笔者顺其自然的说:“是啊,世界上也只有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一味付出而不求任何回报的,他们只想看到子女围绕身边,幸福平安就很满足了。但现在有些同学常常不理解父母的辛苦付出,有时甚至顶撞父母。你们知道,父母的心会很痛、会流血吗?”刚刚还很热闹的课堂,一下子就安静了下来,有的学生低下了头,很多女生的眼眶中都溢出了泪光。笔者接着又说:“所以我们应该学会珍惜,做个……”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孝顺父母的好孩子。”
四、重视小结,水到自然渠成
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是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他明确要求学生首先要致力于道德修养。课堂教学总结是在一堂课结束前教师与学生共同对课堂用到的知识点、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的总结。课堂小结在语文课堂中的地位不言而喻,一节课小结做得好,不仅可以进一步强化课堂学习的内容,使学生的语文知识得到梳理,能力得以强化,更能使学习方法得以归纳,思想情感得以升华。还可以给学生留下更多思考探究的空间,激发他们课后学习的兴趣,达到一种课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在指导自读课文《始终眷恋着祖国》时,笔者做了这样的课堂小结:“无论到哪里,他都抵得上五个师。”这是当年美国的海军次长对一位华人下的评语,他不是别人,正是本文的主人公――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的钱学森。优厚的待遇、先进的科研条件、甚至生命的威胁,都没能阻止钱学森回国的决心,坚贞不屈,矢志不渝,最终回国。想到历代国家衰微外敌入侵之时,有人誓死抗敌,有人苟且偷生,也有人屈膝投降当汉奸,对比鲜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如果在国家需要之时,我们挺身而出,甘洒热血,这样才能创造出辉煌的人生,这样的生命才会更有意义。
梁启超在《教育与政治》《为学与做人》两文中写道:“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人。”陶行知指出:“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总之,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加强,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回归,更是一种社会的需要。语文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要充分挖掘经典中的德育素材,依据语文学科人文性和思想性的特点,以文之“活水”,启道之“清渠”,来塑造学生的灵魂,使学生将来能成为德才兼备的国家栋梁!善莫大焉!
【参考文献】
[1] 苏正芳. 道德教育论[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版.
[2] 钟萍. 德育渗透要有征对性[J]. 大连理工出版社,1998.3.
[3]《新课程〈教研〉》,2011年04期.
(作者单位: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