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初探

2014-07-29高桂明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4年7期
关键词:作文材料生活

高桂明

有些文学青年曾问高尔基,初学写作应该如何入手?高尔基明确地回答:应该从最熟悉的事物写起,从短小的故事写起,写自己一天的生活,讲讲一天丰富的生活。高尔基的这段话是作家的经验之谈,是对文学青年说的,但对学习写作的中学生也是极其适用的。

现实中可写的鲜活生动的人与事俯拾即是,但走惯了老路,往往就不会或不愿去开辟新径。有些学生,从小学到中学,每次写作文,翻来覆去,总是那么几件事。虽然生活道路延伸了,但他们对生活的认识和感知,却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丰富起来。为什么?学生生活简单乏味,没有养成观察思考的习惯等诸多原因另当别论,教师的指导浮而不实、信马由缰亦是关键。

一、引导学生在有的放矢的观察中积累

现实生活是复杂多变的,对写作来说,这些都是丰富多彩,取之不竭的写作素材。但是,这些自然形态的写作素材,不会自动地进入作者的头脑,必须靠作者在实际生活中认真观察,发现它们的意义,从而抓住他们,使它们成为具体生动的写作材料。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热爱生活,深入生活,认真仔细、有的放矢地观察周围的人、事、景,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经常从生活中撷取和积累一些写作素材,那就不仅可以解决临炊“无米”的问题,而且随着对生活的认识和感知能力提高,作文的水平也会逐步提高。

在“景物描写”这一单元练笔中,我班侧重强化实践了写作前观察法。写作前,我先指导学生进行与要求相关的自然观察或社会观察,选择好观察对象、观察视角、观察时间,并采取适当的观察方法。如观察景物时需要把握好客体的特征和背景,整体和局部,动态和静态,并能进行联想。当然,这些方法的把握也应深透到平时的阅谈教学中,不是写作前需要观察时,才匆匆忙忙地谈观察方法。

在指导《冬晨》一文的写作时,我带学生在日出时到校园周边旷野实地进行仔细的观察,为了使观察更具实效,在观察前我先结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春》、《济南的冬天》等课文中的写景文字,对观察的方法与要点进行了回顾总结,并把冬晨中可能出现的景物进行分类、分项,然后列出表格,打印分发给学生,以便做好观察笔记。通过精心准备,学生在初稿中就写出了许多精彩句段。指导课上,围绕写景是否抓住特征的重点,大家各抒己见,讨论十分激烈。结果全班同学都能有意识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联想、通感、移情等修辞和表现手法,对冬晨中的各种景物特征进行较为生动细致的描绘,描摹了晨曦光影变幻中的景致所赋予的奇妙情绪和独特感受。

实践证明,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观察活动的指导,提出明确的要求,传授必要的方法,使其想观察,会观察,有的放矢,行之有效。相反,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工作只能流于形式,难以取得实效。

二、引导学生在人无我有的境地里开拓

每一个学生都有或多或少的迥异于他人的生活素材,这素材对他自己来说也许司空见惯,未必新鲜,而对他人来说可能都是未见的,新鲜的。我们把学生这种特有的生活素材,称之为人无我有的写作之源。当然,人无我有的生活素材并非单指独特的生活经历与特有的情趣爱好,它还包括蓄积于胸中的感情与丰厚的理论素养;它可以是一个人生活场景的再现,也可以是许多人的生活片断的重新组合。但不管怎样说,这些都是作者之外的一些中学生鲜闻寡见的特殊材料,往往具有一定的生活意义与审美价值。有了它,不必在写作技巧上作特殊的处理,即可通过它自身内蕴的价值而显出新意与特色。

不过,有的学生未必能够自觉地审视自己的特有优势,或者虽然心中明了而又无意执笔为文。当然,每个人的特有优势并不是均衡的,由于各自的经历、环境、性格等的差异,这种优势也还会呈现出大小不同、多少各异的特点来。但材料的价值并不与大小、多少成正比,有些既少又小的生活材料,同样可以揭示生活的价值与意义。教师可通过日记这个学生生活信息库,亦可通过有意观察、谈心交流,了解掌握其具有的特质性的经历、思想和行为,而后点拨,引导其去追寻,去检索,就可以发现一些闪光的材料,通过程度不同的处理,就可以变为一些不错的写作内容。这种由人无我有的材料写成的文章,大都因为内容的新鲜而赢得称道和奖励。所以它还可以消除那种“无意执笔为文”的思维惰性,鼓起学生探新求索的勇气,从而激起写作的兴趣与热情。例如,我班有一位成绩很不错的学生,由于家庭和性格的原因,上学几乎天天迟到。为此他挨了不少批评,也忍受了不尽的烦恼。有一次,我告诉他:“迟到”确实是一种很不好的习惯,但你对“迟到”肯定有独特而深刻的心理感受,你可以以“迟到”为素材写一篇文章,算是对这一段难忘经历的纪念也可算是告别这一不良习惯的誓言。经过他的努力,《迟到的时态》一文在杂志《新作文》上发表。后来,我以此为例告知全班同学:这篇习作的成功除了巧妙的构思,鲜活的语言,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人无我有的独特素材”。

当然,并非具备了人无我有的素材,就一定能写出具有新意的佳作来。写作时,尽管毋庸挖空心思地去作特殊地处理,但还应当对这些素材进行加工提炼,将情感与思想融进去,这样才可以写出特色来,才能给读者耳目一新的审美感受。

三、引导学生从熟视无睹的素材中索新

每一个学生所独有而且可以行诸文字的生活素材固然有,但未必随时可见,更多的是环绕在他们身边相通相近的生活素材。对于这些素材,他们反而因为常闻常见而熟视无睹或少予关注。其实,从这些生活中发现新的东西,写出富有新意的作品,在某种意义上说更为重要,因为这些生活才是真正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

当然,从熟视无睹的素材中索新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因为人人可见,人人可闻的生活素材,其表层自然失却了新鲜的诱惑力,意欲从中寻出新的东西,就要披沙拣金,作出艰苦的探求。

究竟如何探求呢?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两点:一是随处可见而又被一般学生的写作所忽视的生活场景、人物言行等等,恰是写出新意的大量素材所在。二是这些材料进入作品之后,角度未必多大,主题未必多深,但由于是撷取的鲜为人关注的一些生活片断或生活细节,却往往给人以情真意切,新鲜有趣的审美感受。比如,有一段时间,我班科任老师经常反映上课时有不少学生打瞌睡。后来,我也留心观察一下,发现现实情况比想象的还要严重,但有趣的是有的学生不让老师发现其打瞌睡,煞费苦心摆出各种姿态,其状颇为可爱。有一次,刚上课不久,我就发现“倒了一大片”,一股怒气油然而生,但转念一想,学生苦啊!瞌睡是因为休息时间不足,时间不足又是因为学生的学习负担实在很重。有感于此,我灵机一动,把这节课临时改上为作文课,作文题目就是《瞌睡》,学生顿时来了精神,七嘴八舌,由同学打瞌睡的笑话,说到自己“打瞌睡”的状态、感受,说到打瞌睡的原因,以及消除瞌睡的奇方妙法。后来,一名学生的习作《瞌睡》发表在《泰州日报·教育导刊》上,同学们纷纷表示没想到这样的素材也能登“大雅之堂”,我及时地给学生总结了一下:我们就是要练就一双慧眼,从熟视无睹的素材中索新。不过,真正达到能够从容而不断发现这些生活素材,也还要经历一个不断探索过程。这需要在深入的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之时,缓缓地静静地体味其中的真谛。

作文教学生活化,有利于激发教者创造力的发挥,能够启迪学生在广阔的生活天地里学习和写作。只要我们牢固树立作文教学生活化的思想,并把它落实到实践中去,不断地尝试、探索、反思和总结,就一定能够掌控好“作文”这块真正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主阵地。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戴泽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作文材料生活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最美材料人
生活感悟
材料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