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增长互动关系研究
2014-07-29周振
周振
摘 要:本文选取1999-2008年我国省际数据,通过构建联立方程模型,分析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建设占用耕地对二三产业的发展并没有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二三产业的发展却是建设占用耕地扩张的主要原因。根据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了继续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的保护措施,实施对粮食主产区的农业补偿政策,推动地方政绩考核去GDP化的几点建议,以此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耕地资源保护。
关键词:建设占用耕地;经济发展;联立方程模型
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14)04-0017-05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在高速增长的态势之中。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使得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稀缺的耕地资源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占用压力。从1998-2008年间,耕地面积净减少112344047.3亩,其中建设占用耕地面积累计达1301179.1亩。在此期间,中央政府虽多次强调耕地保护,实施耕地占卜平衡政策以及强化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但也未能彻底改变我国耕地大量建设占用的现象。
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了保护耕地的重要性,但是近年来经济发展占用了大量优质耕地,协调保护耕地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提高耕地保护绩效是我国政府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国内早就有学者对耕地占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过深入的研究。董国新(2006)基于增长经济学和动态经济学理论构建分布滞后模型,实证分析了浙江耕地减少对经济增长和对提供非农劳动力的贡献情况。结果表明,耕地被占用后第3-4年才对经济增长表现出显著的作用[1]。曲福田(2005)研究表明,人口增长、固定资产投资是农地非农化的主要推动因素;土地利用的比较效益和耕地资源禀赋是农地非农化的基础因素;地方政府的收益以及地方政府的管制应对行为与农地非农化呈正相关关系,而土地的市场化配置程度与农地非农化的面积呈负相关关系[2]。宋戈(2006)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分析黑龙江省耕地非农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得出了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对耕地非农化的影响力不一致的结论,城市化进程对耕地非农化的影响要更加显著[3]。刘庆(2009)分析了1986-2006年耕地非农化数量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动态演进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耕地非农化数量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两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短期内却存在失衡[4]。许广月(2009)通过构建耕地资源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计量模型,利用中国省级样本数据,检验与分析了耕地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内在依存和因果关系,认为东部和中部地区存在从耕地资源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西部地区存在耕地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双向因果关系[5]。
不过,现有的研究对耕地建设占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还尚未形成定论。已有的研究较少考虑到经济增长与耕地建设占用之间可能的互为因果的关系,即模型中还存在内生性问题。基于这样的问题,本文将继续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并采用联立方程模型对内生性问题进行处理。本文选取了近十年我国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指标,着重探讨新阶段下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这种互动性影响。通过对此研究,力求解决如下几个问题:一是揭示我国耕地建设占用与经济发展的影响关系,即现阶段耕地的建设占用是否促进的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是否扩大了耕地的建设占用;二是结合耕地的建设占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提出协调耕地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相关对策。
二、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的描述分析
(一)我国耕地增减情况:总体面积逐年减少
从1999年到2008年,我国耕地面积一直保持在下降的趋势之中(如表1所示)。1999年全国年末耕地面积1938082424.4亩,2008年下降到1825738377.1亩,减少了112344047.3亩,减少面积占1999年年末耕地面积的5.8%,年平均减少率为0.66%。从现状来看,我国耕地资源18亿亩的红线岌岌可危。
(二)建设占用耕地:波浪式发展且占比上升
导致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包括灾毁、生态退耕、建设占用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四个方面,建设占用对耕作层的破坏具有不可逆性,是我国耕地面积锐减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表1中不难发现,我国建设占用耕地面积呈现波浪式发展规律。1999年建设占用耕地面积3078876.7亩,随后曲折式地增加到2004年峰值4392053.9亩,至2008年基本回落到1999年水平。然而,从耕地面积减少的结构上来看,建设占用耕地所占比重正逐步上升,已成为现阶段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最主要推力(如图1所示)。1999-2006年,建设占用比重处于平稳式地上升过程之中,生态退耕是耕地面积减少的首要原因。至2007年后,建设占用耕地比重急剧上升,已然从2006年的18.91%一跃到2007年的30.43%,2008年的68.91%。
数据来源:以上数据来源于2000-2009年《中国国土资源年鉴》。
图1 1999-2008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结构比例
(三)建设占用耕地与二三产业产值:波动较为一致
我国耕地的建设占用大都用于支撑二三产业的发展。从图2中,不难看出建设占用耕地与我国二三产业的发展具有较为明显的相关性:2000-2004年,我国建设占用耕地面积与二三产业产值的增长率呈现出相同的波动形式;2004年后,建设占用耕地面积和二三产业产值先后出现一个增长波峰。从整体上来看,二者具有高度相似的变动轨迹。
数据来源:以上数据来源于2000-2009年《中国国土资源年鉴》和中经数据库;其中,二三产业产值增长率以现价计算得出。
图2 建设占用耕地面积与二三产业产值
三、模型建立与变量选取
(一)模型建立
通过上文的描述分析,我们大致得知经济增长与建设占用耕地之间存在相关关系。这种相关关系很可能是相互影响的。首先,土地不仅仅是第一产业的生产要素,同时也是二三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尤其是在工业化初期中,大量的厂房建设、工业选址都需要土地的供应。耕地的建设供给在经济发展初期实质上扮演着重要的要素作用,对经济的发展发挥推力效应。耕地的持续建设占用也为经济的进一步扩大发展提供着源源不绝的基础条件。其次,经济发展会对建设占用耕地产生驱动作用。经济活动规模越大,用地需求也将越大。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工业比重增加,建设用地需求持续膨胀,出现建设占用耕地剧增,耕地数量锐减的现象;当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服务行业的崛起,此时建设用地需求对耕地压力将会逐步缓和。因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与农地非农化的规律密切相关,其结果是随着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比例的变化,耕地非农化速度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规律[6]。
因此,研究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时,单独的模型很难消除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互为因果的影响,即模型天然存在内生性的问题。为此,本文采用联立方程模型,以此解决以上内生性问题。
联立方程模型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建设占用耕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二是经济的发展对耕地建设占用的驱动作用,如下所示:
(1)
(2)
其中,Y代表经济水平,S为建设占用耕地面积量,Z和T是其他控制变量,、、、为待估参数。和为误差项,C1和C2是常数项。
目前测算生产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最成熟的方法是柯布道格拉斯(Cobb-Dauglas)函数,其基本函数形式如(3)所示:
(3)
式中A是效率系数(广义技术水平的反映);α、β分别是劳动力投入L和资本投入K的生产弹性,μ为误差项。因此,在(1)式中,我们将选取劳动力投入和资本投入作为控制变量。(1)式改写为:
(4)
一般用分析产出问题时大多采用传统的静态经济学分析方法,即使采用边际分析法来说明产出的增长过程,但也较少考虑变量的时滞问题。然而在研究经济规律时这种时滞分析是十分必要的。一般认为,耕地被占用后其发挥经济效益有时滞效应,也就是土地投入生产后需经一段时间后才能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鉴于这种情况,本文假设耕地在被占用第j年发挥作用,即滞后期为j,因而(4)式可表示为:
(5)
在(2)式中,控制变量将选取城镇化率(Z)和地方政府财政收入(F)。大量研究表明城镇化建设和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对建设占用耕地存在显著的影响[7,8,9]。如此,(2)式可写为:
(6)
在以上联立方程中,笔者认为建设占用耕地对经济的发展具有j期的滞后效应,而经济发展、城镇化率和地方财政收入对耕地的占用则没有滞后性。这是因为,地方政府基于以上政策目标,能够较快地采取措施占用耕地,几乎不存在明显的时滞性。
(二)变量选取
本文研究的数据包括:我国31个省市区1999-2009年二三产业产值,以此衡量经济发展,这是因为建设占用耕地多为非农使用,主要是对二三产业的发展产生影响,相关数据来源2000-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劳动力以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数计,数据来源于2000-2010年《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其中2006年各省市区的数据年鉴尚缺,本文取2005年与2007年各省市区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数平均值;资本投入选取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数据来源于中经数据库;建设占用耕地面积来源于2000-2009年《中国国土资源年鉴》;城镇化率以城镇户口人数占总人口数的比重计,有关数据来源2000-2010年《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来源于中经数据库。以上价格数据均采用当年价格。
四、模型估计分析
(一)模型估计
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对式(5)和(8)进行联立方程估计,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当没有滞后期时,固定资产投资对二三产业产值的影响十分显著,二者变化的弹性系数为0.7505;劳动力、建设占用耕地虽对二三产业产值具有正向作用,但其系数均不显著,都为通过t检验。二三产业产值对耕地建设占用的驱动作用十分显著,而城镇化、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对耕地建设占用却有显著的负向作用。
当滞后一期时,劳动力、固定资产投资对二三产业产值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建设占用耕地对二三产业的发展却出现反向影响,但其作用效果并不显著,尚未能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二三产业产值仍对耕地建设占用具有显著的驱动作用,而城镇化、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则依旧表现出逆向的作用,但此时财政收入的逆向作用却并不显著,也为能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
当滞后二、三期的时候,表现情况与滞后一期基本相似。劳动力、固定资产投资对二三产业的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而建设占用耕地则仍为反向影响,但是效果不显著。二三产业产值继续驱动耕地建设占用,城镇化仍旧发挥逆向作用,财政收入的反向影响表现得并不显著。
综上所诉,建设占用耕地对二三产业的发展并未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二三产业的发展确是建设占用耕地扩张的主要驱动因子,城镇化进程却有利于耕地的保护,财政收入对建设占用耕地的逆向作用在无滞后期时表现显著,而存在滞后期时则不再显著。
(二)结果解释
在没有滞后期时,建设占用耕地对二三产业的发展,虽说具有正向作用,但表现得不显著,意味着如今二三产业的发展已不再是土地驱动型,而是依赖于固定资产投资、技术创新等其他因素。当存在滞后期时,建设占用耕地却表现出反向作用,这说明耕地建设占用的闲置、实效的滞后性,已然无法适应经济的高速发展,从而呈现出相反的作用。因此,随着经济发展的高端化,产业结构的优良化,占用耕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必然会越发微弱,甚至与经济发展的趋势出现结构上的不匹配。
二三产业对建设占用耕地的驱动作用,说明了当前二三产业的发展具有强烈的用地需求,即伴随工业比重的增加,出现了建设占用耕地剧增,耕地数量锐减的现象。这与我国当前耕地面积大量被侵占的现象相一致。
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建设占用耕地的反向作用,正好呼应了封至明2000年的研究结论:城镇化不会导致耕地减少,反而会对保护耕地面积起到积极作用,这是因为城镇的人均建设用地少于农村的人均建设用地,城镇化能减少对耕地的占用。同时,也表明耕地的建设主要用于二三产业的发展,用于城镇化建设的较少。
值得注意的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对建设占用耕地具有逆向作用,即财政收入的提高有助于耕地保护。这说明随着耕地保护制度的执行和地方惠农政策的实施,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提高的确有助于耕地的维护。在不存在滞后期时,这种效果表现得十分显著。
五、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知建设占用耕地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大,而经济发展确是耕地建设占用的重要推力。基于协调耕地资源与经济发展的目标,笔者从协调经济总量与耕地资源保护的角度出发,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一是严格执行耕地保护政策,落实耕地的“占补平衡”。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二三产业的壮大,仍然需要土地作为支撑。单纯地实施耕地维护,杜绝占用的做法只会激化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的矛盾。因此,实施耕地保护政策最重要的环节应是落实“占补平衡”。一方面能为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土地资源,另一方面也能保障耕地总量面积,维持粮食稳产稳收。二是对粮食主产区实施农业补偿政策。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二三产业的高效率必然会导致第一产业比重的下降。从追逐高利润率的角度出发,各地都有重工轻农的利益动机。这无形中给耕地资源的保护带来了压力。因此,从保护耕地的全国一盘棋的大局出发,对粮食主产区由中央政府实施纵向的农业补偿政策必不可少。以此稳定耕地建设占用,协调全国经济发展与耕地资源保护。三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动政绩考核去GDP化。地方政府的逐利行为往往是导致耕地资源与经济发展失衡的重要原因。而地方政府的逐利行为恰恰是当前行政体制弊端所诱发的,即政绩考核的GDP化,以GDP论英雄的隐形行政评价体系。如此导致地方政府不遗余力地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大力地索取农业土地要素,从而产生了我国耕地面积锐减的现状。因而,协调经济总量与耕地资源,还需深化行政体制改革,逐步推动政绩考核的去GDP化。
参考文献
[1]董国新,邹江.耕地减少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以浙
江省为例[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
[2]曲福田,陈江龙,陈雯.农地非农化经济驱动机制的理论分
析与实证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5(02).
[3]宋戈,吴次芳,王杨.城镇化发展与耕地保护关系研究[J].
农业经济问题,2006(01).
[4]刘庆,陈利根,张凤荣.中国1986年至2006年耕地非农化数
量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计量分析[J].资源科学,2009(05).
[5]许广月.耕地资源与经济的增长关系: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
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10).
[6]曲福田,吴丽梅.经济增长与耕地非农化的库兹涅茨曲线假
说及验证[J].资源科学,2004(05).
[7]宋戈,吴次芳,王杨.城镇化发展与耕地保护关系研究[J].
农业经济问题,2006(02).
[8]平新乔.我国土地财政规模估算[N].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
究中心简报,2006(56).
[9]王雨濛,吴娟,张安录.湖北省耕地变化与社会经济因素的
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07).
(责任编辑:熊 飞)
二三产业对建设占用耕地的驱动作用,说明了当前二三产业的发展具有强烈的用地需求,即伴随工业比重的增加,出现了建设占用耕地剧增,耕地数量锐减的现象。这与我国当前耕地面积大量被侵占的现象相一致。
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建设占用耕地的反向作用,正好呼应了封至明2000年的研究结论:城镇化不会导致耕地减少,反而会对保护耕地面积起到积极作用,这是因为城镇的人均建设用地少于农村的人均建设用地,城镇化能减少对耕地的占用。同时,也表明耕地的建设主要用于二三产业的发展,用于城镇化建设的较少。
值得注意的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对建设占用耕地具有逆向作用,即财政收入的提高有助于耕地保护。这说明随着耕地保护制度的执行和地方惠农政策的实施,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提高的确有助于耕地的维护。在不存在滞后期时,这种效果表现得十分显著。
五、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知建设占用耕地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大,而经济发展确是耕地建设占用的重要推力。基于协调耕地资源与经济发展的目标,笔者从协调经济总量与耕地资源保护的角度出发,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一是严格执行耕地保护政策,落实耕地的“占补平衡”。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二三产业的壮大,仍然需要土地作为支撑。单纯地实施耕地维护,杜绝占用的做法只会激化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的矛盾。因此,实施耕地保护政策最重要的环节应是落实“占补平衡”。一方面能为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土地资源,另一方面也能保障耕地总量面积,维持粮食稳产稳收。二是对粮食主产区实施农业补偿政策。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二三产业的高效率必然会导致第一产业比重的下降。从追逐高利润率的角度出发,各地都有重工轻农的利益动机。这无形中给耕地资源的保护带来了压力。因此,从保护耕地的全国一盘棋的大局出发,对粮食主产区由中央政府实施纵向的农业补偿政策必不可少。以此稳定耕地建设占用,协调全国经济发展与耕地资源保护。三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动政绩考核去GDP化。地方政府的逐利行为往往是导致耕地资源与经济发展失衡的重要原因。而地方政府的逐利行为恰恰是当前行政体制弊端所诱发的,即政绩考核的GDP化,以GDP论英雄的隐形行政评价体系。如此导致地方政府不遗余力地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大力地索取农业土地要素,从而产生了我国耕地面积锐减的现状。因而,协调经济总量与耕地资源,还需深化行政体制改革,逐步推动政绩考核的去GDP化。
参考文献
[1]董国新,邹江.耕地减少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以浙
江省为例[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
[2]曲福田,陈江龙,陈雯.农地非农化经济驱动机制的理论分
析与实证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5(02).
[3]宋戈,吴次芳,王杨.城镇化发展与耕地保护关系研究[J].
农业经济问题,2006(01).
[4]刘庆,陈利根,张凤荣.中国1986年至2006年耕地非农化数
量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计量分析[J].资源科学,2009(05).
[5]许广月.耕地资源与经济的增长关系: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
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10).
[6]曲福田,吴丽梅.经济增长与耕地非农化的库兹涅茨曲线假
说及验证[J].资源科学,2004(05).
[7]宋戈,吴次芳,王杨.城镇化发展与耕地保护关系研究[J].
农业经济问题,2006(02).
[8]平新乔.我国土地财政规模估算[N].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
究中心简报,2006(56).
[9]王雨濛,吴娟,张安录.湖北省耕地变化与社会经济因素的
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07).
(责任编辑:熊 飞)
二三产业对建设占用耕地的驱动作用,说明了当前二三产业的发展具有强烈的用地需求,即伴随工业比重的增加,出现了建设占用耕地剧增,耕地数量锐减的现象。这与我国当前耕地面积大量被侵占的现象相一致。
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建设占用耕地的反向作用,正好呼应了封至明2000年的研究结论:城镇化不会导致耕地减少,反而会对保护耕地面积起到积极作用,这是因为城镇的人均建设用地少于农村的人均建设用地,城镇化能减少对耕地的占用。同时,也表明耕地的建设主要用于二三产业的发展,用于城镇化建设的较少。
值得注意的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对建设占用耕地具有逆向作用,即财政收入的提高有助于耕地保护。这说明随着耕地保护制度的执行和地方惠农政策的实施,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提高的确有助于耕地的维护。在不存在滞后期时,这种效果表现得十分显著。
五、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知建设占用耕地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大,而经济发展确是耕地建设占用的重要推力。基于协调耕地资源与经济发展的目标,笔者从协调经济总量与耕地资源保护的角度出发,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一是严格执行耕地保护政策,落实耕地的“占补平衡”。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二三产业的壮大,仍然需要土地作为支撑。单纯地实施耕地维护,杜绝占用的做法只会激化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的矛盾。因此,实施耕地保护政策最重要的环节应是落实“占补平衡”。一方面能为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土地资源,另一方面也能保障耕地总量面积,维持粮食稳产稳收。二是对粮食主产区实施农业补偿政策。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二三产业的高效率必然会导致第一产业比重的下降。从追逐高利润率的角度出发,各地都有重工轻农的利益动机。这无形中给耕地资源的保护带来了压力。因此,从保护耕地的全国一盘棋的大局出发,对粮食主产区由中央政府实施纵向的农业补偿政策必不可少。以此稳定耕地建设占用,协调全国经济发展与耕地资源保护。三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动政绩考核去GDP化。地方政府的逐利行为往往是导致耕地资源与经济发展失衡的重要原因。而地方政府的逐利行为恰恰是当前行政体制弊端所诱发的,即政绩考核的GDP化,以GDP论英雄的隐形行政评价体系。如此导致地方政府不遗余力地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大力地索取农业土地要素,从而产生了我国耕地面积锐减的现状。因而,协调经济总量与耕地资源,还需深化行政体制改革,逐步推动政绩考核的去GDP化。
参考文献
[1]董国新,邹江.耕地减少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以浙
江省为例[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
[2]曲福田,陈江龙,陈雯.农地非农化经济驱动机制的理论分
析与实证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5(02).
[3]宋戈,吴次芳,王杨.城镇化发展与耕地保护关系研究[J].
农业经济问题,2006(01).
[4]刘庆,陈利根,张凤荣.中国1986年至2006年耕地非农化数
量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计量分析[J].资源科学,2009(05).
[5]许广月.耕地资源与经济的增长关系: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
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10).
[6]曲福田,吴丽梅.经济增长与耕地非农化的库兹涅茨曲线假
说及验证[J].资源科学,2004(05).
[7]宋戈,吴次芳,王杨.城镇化发展与耕地保护关系研究[J].
农业经济问题,2006(02).
[8]平新乔.我国土地财政规模估算[N].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
究中心简报,2006(56).
[9]王雨濛,吴娟,张安录.湖北省耕地变化与社会经济因素的
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07).
(责任编辑:熊 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