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谷芳布衣禅者

2014-07-28郭嘉

时尚北京 2014年6期
关键词:安顿布衣禅宗

郭嘉

他曾有很多头衔,乐评人、文化评论家、音乐家……二十年前,他执台湾文化评论之牛耳;他遍访大陆大好河山,搜集民乐,编写一部部关于中国民乐的书籍,至今被后辈们奉为经典。他就是林谷芳。

他年过六旬,生于新竹,长于台北,滋养于海峡两岸。六岁感知生死,高中时读“有起必有落,有生必有死,欲求无死,不如无生”有感,开始习禅,一晃四十年。

无论冬夏,一袭白衣,一头银发,说着一口“台味”普通话的林谷芳,数十年如一日沉浸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中,也时常往返两岸,修禅、讲禅、游历、著述,弘扬中国人令西方尊敬的生命哲学。

如今他担任山长(古代书院负责人),这是一座洋溢着中国风的台北书院。“我是南人北性,我的禅风有着大开大阖的特质。在书院这个沉静开阖的空间里,生命可以安顿却不狭隘。一个人要安顿,可能用遁逃的方式,但禅者推崇真正的安顿是‘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林谷芳说。

谈到自己为何“特别标举禅”,他说:“中国气象之衰从宋代开始,宋代之后中国的历史性格不开阔,变得幽微。我选择禅这种唐五代最重要的思想和生命的修行,因为它最大的特色就是活泼。”在他看来,今天人类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资讯时代很多行为超越了大家原来的想象,人很容易迷失。因此,台北书院宣扬“生命面对面的学问”,而禅宗也讲求“如实的感受”。

从1988年开始,林谷芳到过大陆200多次。第一次到大陆,他就用35天跑了11个省市。“我要把以前读的关于中国的书,在那块土地上做一个完整的印证。”作为主讲嘉宾,他讲述的《上国衣冠——从美学风格、文化认同到生命境界》让听者感受颇深。“为什么中国没有自己的服装?”、“是否要恢复汉服”等等这些问题。林谷芳说:“所谓‘恢复汉服’,把中国想得太简单了。我认为,在文化复兴中,不是单独拿哪一个朝代的衣服出来,那就有点泥古不化了。我们应该要回到中国人的美感当中去,去选择民族的服装,不能把中国文化做小了。”

白岩松曾做过林谷芳的访谈,他说,“以禅者而言,林谷芳终年一身布衣,也是一种执着。”对于自己无论春夏秋冬都是这一身装扮,林谷芳解释道:“我这一身衣服大概在七十年代流行,在台湾,我们把它叫台湾的民族风的服饰。穿这样的衣服,不见得他就是一个纯粹的中国文化者,但至少是对生命哲思的一个认同。这个布衣,代表的是一种自然简单的生活,我们回归到自然。”在林谷芳看来,这样的布衣也表现出一种生活态度,一方天地安顿的态度,松散的态度,不是消极,而是在自我选择的一方天地松散自如。“这样的服装代表是生活的修行,修行的生活。这里面有老庄与禅的构造。”

对于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林谷芳说,禅宗和道家是很重要的,二者虽然有中国的风格,取自于中国文化土壤,但面对生命的问题是具有普世性的,比如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如何安顿自我等。儒家则比较表现为具体的社会性和民族性。因此,禅宗和道家是中华文化可供西方“他者”参考的,“我们可以让西方尊敬的是我们的生命哲学”。

“如果社会或人生像竞技场,优胜者永远只有一个,其他人都是挫败者,而优胜者怕随时被别人超越也惶惶不可终日,社会就不得安宁。我们为什么不把人生当做爬山?山有好多种,或秀丽,或巍峨,可以选择不同山景。即便爬同一座山,也有不同的路。即便走同一条路,你不登顶,在山腰找块石头一坐,回头一望照样满目青山。我们要在禅与道这样的文化根底里找到安顿。”他说道。

“做文化,要像文火慢慢温,不能急。”这位文化行者语气从容,透出智慧与信念。“‘始随芳草去,又逐落花回’,这就是人生的好境界。”

猜你喜欢

安顿布衣禅宗
禅宗软件
战国少年孟轲
勤俭爱国的“布衣院士”
勤俭爱国的“布衣院士”
论旧禅宗与王维的诗歌创作
给世界以稳妥的安顿
“布衣”陈琮英
千里之外
《愚公移山》和医学“禅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