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师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2014-07-28李静王建军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4年18期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现状影响因素

李静++王建军

摘要:该文在阐述高师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含义基础上,从信息化教学的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实施与评价三个方面调查分析了高师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现状,并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其信息化能力发展影响因素。

关键词:高师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现状;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18-4197-03

Stud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Affecting Factors of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Informationteaching Ability

LI Jing1, WANG Jian-jun2

(1.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Center,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221116, China; 2.Basic Department of Air Force College, Xuzhou 221000,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ained the meaning of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information teaching ability. Then we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information teaching ability from the awareness and attitudes, teaching knowledge and skills,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We also further studie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Key words: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information teaching ability; current situation; affecting factors

信息化社会中,教育的思想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发生了变革,时代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只有适应教育信息化的要求,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才能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推动自身的专业发展。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必定是其中的核心部分。目前,我国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对在职教师加紧培训,以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对在职教师进行职后教育固然重要,但对即将走上讲台的师范生进行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和研究工作也更加关键。

1 对高师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理解

对于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国内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马若明[1]认为,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指教学人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实现教学过程全优化的能力。王卫军[2]认为,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利用信息资源,从事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综合能力。李天龙[3]认为,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顺利完成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所需的个体心理特征,是通过在不断的信息化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新的教学能力。

结合国内学者的研究,该文将高师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理解为:是高等院校师范生在掌握学科教学专业知识与信息化知识基础之上,教育实习期能够利用信息资源,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的一种综合能力。

2 高师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现状

本研究以江苏师范大学师范专业大四实习期的学生为调查对象,从高师生进行信息化教学的意识与态度、掌握信息化教学知识与技能、实践信息化教学设计与评价三个方面进行调查与分析。

2.1 信息化教学的意识与态度

2.1.1 重要性认识

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得到了普遍认可。91.2%的师范生认为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过程有重要作用。

2.1.2 应用意识

调查发现,81.2%的师范生具有运用信息技术丰富学习资源的意识,而只有40.7%的师范生具有经常关注新技术的发展并尝试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的意识。

针对“作为未来的教师,你认为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能够得到有效应用的关键影响因素”问题,调查分析表明(见图1),41.6%的师范生认为是教师的教学改革理念与态度,29.4%的师范生认为是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23.8%的师范生认为是学校所提供的信息化教学资源。

x2.2 信息化教学的知识与技能

2.2.1 信息化教学相关理论

高等师范院校已普遍开设信息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等公共必修课程,其中涉及信息化教学的相关理论,如教与学的理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教学设计理论等。但调查表明,只有31.8%的高师实习生觉得自己较好地了解并掌握了信息化教学相关理论。

2.2.2 信息化教学设备的掌握情况

调查中发现多数高师生认为自己已较好地掌握多媒体教学演示系统(包括投影仪、视频展示台)、数码相机、计算机等常用设备的使用方法,而对于数码摄像机、扫描仪、电子白板、语音实验室的使用并不太熟悉。他们认为这主要是与教学实习期操作使用这些教学设备的频率及教学实践环境有关。

2.2.3 信息化教学软件的使用情况

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大多数高师生具备信息检索、文件下载、文字处理和网络通讯工具软件的操作技能;在对图像、音频、视频与动画等多媒体素材采集与处理方面,近50%的高师生并不太熟悉其相关软件的操作使用;在课件开发与制作工具方面,多数调查对象比较熟悉 PowerPoint 的操作使用;在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方面,82.3%的高师生不熟悉其操作使用。endprint

2.3 信息化教学的实施与评价

2.3.1 信息化教学的实践

技术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改变了教育,改变了课堂。我们更需要关注教学中技术的有效运用。调查发现,86.5%的高师生会选择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备课,网络搜索,编辑教案;54.9%的高师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会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授课,课件展示,创设情境。

在信息技术教学的应用层次方面,调查发现,高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主要是将其作为课堂演示工具,而将其作为学生学习资源环境、个别辅导工具、协作学习工具和探索创作工具的应用层面相对较少。可见,高师生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层次比较低,有待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水平。

2.3.2 信息化教学的评价

对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水平进行自我评价方面,48.3%的师范生认为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一般,对自己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实践不太满意,觉得是个人对一些工具软件不熟练所导致。

通过与高师生的实习指导老师交流,我们还了解到不少学生课堂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不够恰当,很少有启发性的问题提出;对课堂环境不太关注,只顾着弯腰操作电脑,对着课件“读”。

3 高师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影响因素

当前高师生信息化教学能力依旧偏低,教育实习期与毕业后无法将先进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理念灵活有效地应用到具体专业学科教学中。分析其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3.1 个人因素

影响高师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个人因素主要包括信息化教学信念与态度、使用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技能、信息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态度决定和指导我们的行为,有什么样的态度,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客观困难的确存在,但重要的是我们要有决心去克服它们,关键是在于我们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它们。目前,高师生普遍认可了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重要价值,更应该具有关注新技术的发展并尝试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的态度,能够理性地批判信息技术的功效。而且,高师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还需要更加侧重于信息化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模仿体验。只有积累了大量的信息化方面的知识并掌握了信息化技能,才能乐于去实践。

有研究表明[4],性别为女性、担任过学生干部的人,他们的教学基本功能力表现明显优于他人。一般女生对教学任务态度认真,课前精心准备,同学之间相互试讲,互提改进意见;担任过学生干部的高师生有组织和管理的经历,对教学流程设计、过程监控等具有一定的经验,领导能力较强,语言表达能力也相对较好。

3.2 教师因素

高等师范院校承担着培养未来教师的重大责任,所以师范院校的教师自身素养将影响学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高校教师若能够不断自我完善,掌握先进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在教学中有效地应用技术,通过技术运用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那么作为未来的教师也会自然地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有效教学活动。

当前,不少师范院校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学软件一带而过,针对不同院系师范生的课程讲授大同小异,没有很强的针对性,无法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使得学生学习起来感觉空洞,难以理解和有效运用;学科课程教学与教法教师则不完全懂得信息技术相关知识,虽说高师生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学习了信息时代下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模式等,但其专业学科的教学技能练习——微格试讲过程中仍采用传统的粉笔、黑板教学手段。这种脱节现象必然将导致高师生无法先进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理念灵活有效地应用到专业学科教学中。只有加强学科教师、教法教师和教育技术教师之间的协同工作,才能将信息化教学的实质内容传授给学生,才可以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将信息化教学思想运用于课堂之中,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提升学生信息化教学能力。

3.3 学校因素

3.3.1 学习资源

构建信息化学习资源是促进高师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基础。高等师范院校若从硬件还是软件方面都不能为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提供一个良好有效的学习交流平台,则高师生便无法充分感受到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无法形成正确地对待信息技术的态度、意识和技能。其次,高师生也将不能及时获得和共享优秀教育资源,无法改变目前存在的课程教学内容孤立、教学手段落后和方法陈旧的现状。

3.3.2 实践环境

高师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要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训练,在具体的信息化教学实践与反思中得以提高。要从根本上解决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问题,应对高师生进行规范教育,加强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实践工作。

目前,部分院校只开设2-3次微格试讲活动,而且由不完全懂得教育技术的专业学科教法教师组织训练,远不能满足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需要。很多学生认为微格教学训练时间过短,流于形式。学生微格试讲中缺少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及良好的教学环境,仍重在黑板与粉笔的演练,即使使用课件也是照着展示的内容“读”。而教师对微格教学的评价又过于简单,使很多学生不能真正认识到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重要性与自身在实践环节中的不足。其次,大多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实习时间为1个月左右,实习期除了听几堂一线教师的授课外,自己能真正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很少。可见,高师生在校期间所学的有关信息化教学方面的知识与技能难以得到实践,也使得其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无法充分体现。

3.3.3 评价体系

学习评价与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密切相关。通过评价学生可以了解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效果和缺陷,教师可以了解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及时改进教学方法,调整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发展。在对高师生的评价体系中,往往是以试卷进行理论评价,忽视对其实践能力的考核。高师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比较偏重于对信息化理论知识的识记。

信息化教学能力评价要着重考察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体现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首先在考核内容上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应用;在考核方式上突破单一化,采用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可采用课堂表现、设计应用、期末试卷的考核形式;在考核内容上突出能力测评。最后学生也可通过这种评价方式反思和调整自己的学习。

参考文献:

[1] 马若明.乡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5.

[2] 王卫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3] 李天龙.大学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途径探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1(12).

[4] 孙众.职前教师的信息化课堂教学基本功能力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7).endprint

猜你喜欢

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现状影响因素
中美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比较研究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校级标准的研究与实践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