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忠恕”与《论语》中的一贯之道
2014-07-28王东岳
摘 要:《论语》全文虽然不长,但是作为一部以语录为主要形式的经典,其内容不可谓不庞杂,全文似乎很难用一条明确主线进行贯穿。然而《论语》是否真的没有一条鲜明主线呢?事实并非如此。孔子在《论语》中有“吾道一以贯之”的说法,曾子解释为“忠恕而已矣”,前人虽然注意过这一问题,但却难以将“忠恕”彻底贯穿《论语》全文:或是将“忠恕”下降一等,视为道德某一方面;或是就“忠恕”自身而论“忠恕”,未做进一步贯通。这都不符合“一以贯之”之旨。“忠恕”简言之就是反身尽己,推己达人,纵观《论语》全文,无论是在为学、为人还是为政方面,几乎都是在讲述这个道理。本文便试图以此为切入点,重新审视“忠恕”在《论语》中一以贯之的地位。
关键词:忠;恕;一贯之道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篇》)
孔子在《论语》中有“吾道一以贯之”的说法,曾子解释为“忠恕而已矣”。 “忠恕”简言之就是反身尽己,推己达人,纵观《论语》全文,几乎都是在讲述这个道理。
一、孔子向曾子点明“吾道一以贯之”的原因
孔子弟子众多,其中不乏贤者,为什么偏偏呼唤年龄较小的曾子 向他点明“吾道一以贯之”。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历来有着不少的争论。
宋代儒者受佛学影响较深,注解经文时常常有佛学的影子,清人洪颐煊在《读书丛录》中指出“宋儒谓一贯为孔门不传之秘,惟曾氏得其真诠,端木氏次之,其余不可得闻。此其说非也。”他的判断是符合道理的。儒家不像佛教那样讲求参悟,更没有所谓的“秘传”,孔子提倡“诲人不倦”(《论语·述而篇》)、“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篇》),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大多给出较为平白的回答,偏偏在于“一贯之道”这个最根本的问题上有所偏袒隐瞒,这是说不通的,因此宋儒所说的“秘传”的解释是错误的。
朱子在《四书章句集注》中的解释是“圣人之心浑然天理,而泛应曲当,用各不同。曾子于其用处盖已随事精察而力行之,但未知其体之一尔。夫子知其真积力久,将有所得,是以呼而告之。曾子果能默契其指,即应之速而无疑也。”相较于他人,朱子的说法虽然要符合情理得多,但是仍然不能令人十分满意。朱子解释此段经文时,大力阐发他的“理一分殊”思想 ,显然是在借题发挥,不符合原文之意。
孔子教诲弟子时,常常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曾子性格笃实敦厚 ,注重修养自己 ,如朱子所言“夫子知其真积力久,将有所得”,因此将其呼唤出来,告诉他“吾道一以贯之”。这样做实际上是为了点明曾子:我的“道”并不是纷冗复杂的,不要过多纠缠于种种繁复细节而失去对于主旨的把握,要明白学问的中心只有一个,把握住这个中心就把握住了学问的要领,履行了这个中心才不至于走上歧途,如此而已。正如《中庸》所说“忠恕违道不远”。
二、关于“忠恕”二字的解释
关于“忠恕”二字的训诂,前人已经做过了十分详尽的论述,在此我便不再赘述,简言之,《说文解字》训“忠”为“敬也”,“恕”为“仁也”。“忠者,情之尽也。恕者,反情以同物者也。” 朱子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解释为“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至于“忠恕”二者之间关系,现代学者虽有分歧,但总体而言认为“‘忠恕是一个统一的概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既是‘恕的实际含义,也是‘忠的具体表现。唯有其‘忠,才有此‘恕;倘无此‘恕,也难见其‘忠。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定义虽然是由‘恕引出来的,但却是冲着‘忠恕二字而发的。” 另外“忠恕”两个概念间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忠”是“恕”的必要心理前提,“恕”则是“忠”的外向性发展。 今人对于“忠恕”关系的论述是与古人的注疏相契合的。历代《论语》注者在解释“忠恕”时,都是将二者统一起来,在“忠”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恕”的含义,如朱子所说“‘忠恕只是一件事情,不可作两个看。”
然而,当今学者在谈论“忠恕”关系时,常常会引入“仁”的概念,或将“忠恕”看做是“仁”的具体行为或下辖概念,或将“忠恕”视为“仁”的积极或消极面。 但是实际上,清代以前的历代《论语》注者在解释此句时,都未曾引入“仁”的概念,而清代全祖望的《经史问答》、顾炎武的《日知录》等书在注解本句时,虽然提到了“仁”字,但也并没有将“忠恕”置于“仁”之下,只是作为解释“忠恕”内涵的引申而言的。 因此“忠恕”与“仁”并无明显的上下级关系,或者至少可以说“忠恕”不是“仁”的消极面。而且根据《说文解字》中对于“恕”的解释可以明显开出来,(至少在东汉之前 )“恕”不仅没有低于“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二者是相通的。
总结来看,“忠”为竭尽己能,“恕”为反身待人,二者统一于待人,用孔子本人的话讲便是“其恕乎” 。在此基础上也就不难发现,在《论语》500余则 的记录中,终归是不离其宗。
参考文献
[1] 《论语》
[2] 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初版(1937年第一版)
[3]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二版
[4]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一版
[5]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第一版
[6] 冯浩菲:《关于孔子忠恕思想的界说问题》,载于《孔子研究》2003年第4期
[7] 卜师霞:《孔子忠恕思想的内涵》,载于《孔子研究》2007年第5期
[8] 黎靖德:《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第一版
[9]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第一版
[10] 刘师培:《经学教科书》,陈居渊注,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一版
作者简介:王东岳,男,吉林省吉林市人,延边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