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分析及“突围”策略

2014-07-28黄石强

博览群书·教育 2014年2期
关键词:突围计算机软件

黄石强

信息技术是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由于信息技术本身发展太快,直接影响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方向和内容的稳定性。长期以来,信息技术课和计算机设备成为给学校开展素质教育装点门面的东西。在广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既是最时髦的学科,也是最受冷落的学科。可以说,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出现了“围城现象”。那么信息技术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我们应该从什么角度来认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呢?作为一个多年从事信息教育教学的老师,我想把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肤浅的认识和体会拿出来和大家交流探讨,以期得到同行仁人的不吝赐教。

一、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典型问题和现象

1.计算机技术“无师自通”论:自从出现Windows操作系统后,软件都有较强的“自述”性和明确的菜单操作,许多软件可以通过“帮助”菜单学习有关知识和技能,因此有的人认为,所有软件都可以“无师自通”。事实上的确出现不少“无师自通”的电脑发烧友,因此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信息技术课程没有开设的必要。

2.设备更新跟不上。现在的计算机设备更新速度快,以前的设备已远远不能适应现在信息技术教学的需要,大部分中小学校没有资金对信息技术设备进行更新,绝大多数中小学都存在着计算机数量少、配置水平低、难以保证学生上机时间等问题。

3.教育观念相对滞后。多数学校将信息技术教育等同于计算机教学,只停留在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计算机上,未能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4.教育资源不能共享。部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尚局限于添置教学设备阶段,设备只是一些独立的个体,电脑和网络未实现完美结合,不能交互,难于实现资源共享。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突围”

面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出现的“围城现象”,我们该怎么“突围”呢?我认为必须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再认识

现在信息技术教学主要以应用软件的学习为主,人们用“工具论”一词来概括其指导思想,于是信息技术教育被视为纯技术性教育,进而与就业技能相联系,甚至一度将它列入“劳动技术”课。可是人们很快发现,把信息技术教育视为劳动技术教育,对于若干年后才就业的中小学生来说,是脱离实际的,是容易受到非难的。无论是学计算机语言还是学应用软件,都将难以摆脱尴尬局面。

在长期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某些软件的熟练工,让他们到社会上去谋生,而是培养和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信息能力的培养体现在驾驭和认识各种不同信息环境和软件的共性上,体现在对未知环境特征、未知功能的探索能力上。信息技术课教学中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具体软件的各种功能都进行一一介绍和列举。应该以具体软件为媒介,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软件的特点,掌握与未知环境打交道的能力才是实现培养信息素养的真正目的。信息技术课中所涉及的具体软件实际上是教学所依托的一种“媒体”。只要我们本着突出共同性、注意发展性,本着把软件的学习作为媒介而不是最终目的的思想,落后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育也能够培养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

再者,对于计算机可以“无师自通”,“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没有必要开设”的观点我们也要做些矫正。

“无师自通说”者认为计算机是一种工具,它将和家用电器一样得到普及,因此也会像家用电器那样十分好学好用,不教自会,他们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将更加“傻瓜”化。因此,计算机可以自学,没有必要为其开设正儿八经的课堂教学。

然而,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和生活实践,我们发现,把计算机视为一种工具并无错误,但是许多人却把这种工具简单化了。他们忽视了计算机信息系统各种工具和应用软件的开放性和极强的可创造性;忽视了“傻瓜化”与“开放性、可创造性”这一对矛盾是难以调和的;忽视了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和文化的深刻影响和改造;忽视了现代信息环境对人类思维方法和工作习惯的影响和改造。

不可否认,的确有不少电脑迷“无师自通”地掌握了计算机。但是也必须看到,他们之所以能够学好电脑,首先是由于他们对电脑的迷恋,因此他们在学习计算机时愿意付出常人难以承担的精力和代价。相反我们也应该看到,不少人对计算机环境的适应力和敏感性很差;花高价买回电脑后,直至淘汰也没有学会使用的人也屡见不鲜。应该注意到,人们在信息环境下的敏感度和适应能力的差异是十分大的。绝大多数的人如果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信息技术,是一定要通过正规的科学培训的。

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以Windows为基础的大量应用软件,虽然“各为其主”,但是它们有许多概念、功能和操作是一致或相似的,而且软件之间的许多信息和资源是可以共享或相通的。建立软件之间共性认识,了解共性关系,掌握共享信息和资源的使用、传递则是现代信息环境下进行超时空思维的基本能力,这才是构成学生信息素养更高层次培养的核心内容。这些技能和思维方法的形成已经超越某个具体软件技能的掌握。它必须由全面了解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教师进行有计划的教学、训练,才能少走弯路,提高效益。所以我们认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开设不是“没必要”,而是很有必要。

(二)把握学科特点,实现教学改革

对于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围城现象”,除了一些客观原因外,我们教学者本身也有一些主观原因。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术,信息技术教学与传统学科在许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却基本在搬用传统学科教学的方法和评价体系。

传统学科教材(如,数、理、化等)是将人类长期总结的、最基础的、比较稳定成熟的知识体系,结合学生认知特点,通过教育专家进行选择、组合、编写形成的。这些教材是专门为教学而设计的,传统的教学方法与这样的教材是基本“默契”的。所以传统教学方法即使不进行改革,已经能够适应一般教学的需要。但是,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则是直接取材于社会生产、活动中正在使用各种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这些软件不是为了开展教学活动设计的,而是面向社会实际需求设计的,其制作的指导思想就是好学、好用,而不是为了“好教”。信息技术学科的所谓“教材”其实就是将软件的功能和相关概念根据读者水平进行选择,按照传统教学的理想方式进行组合,再配上适合读者对象的实例编写而成,这些教材实际上是软件工具书的“生产物”,而我们应该认识到,应用软件教学对教材的依赖性是不大的。

所以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迫切性比其它学科更强,它的改革不能仅仅依赖于一本好的教材,还必须注意学科自身的特点,彻底摆脱传统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方法,改变教师的角色意识,创建适合信息技术特点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

猜你喜欢

突围计算机软件
禅宗软件
计算机操作系统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堵车“突围”记
软件对对碰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稀有气体”刘成城的少年突围
上微突围战
饿了么突围
Fresnel衍射的计算机模拟演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