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行联语 满纸深情
2014-07-28张裕春
◎张裕春
两行联语 满纸深情
◎张裕春
对联又叫对子,雅称“楹联”,是炎黄子孙语言智慧的结晶,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瑰宝。
对联虽简约、小巧,却放射着无比夺目的光彩。在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中,它经久不衰,常盛常新,无论是在繁华熙攘的都市,还是在贫穷落后的乡村,甚至是荒山野岭的寺庙,我们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盛大的节日里,我们利用它渲染喜庆欢乐的氛围;悲伤的祭奠中,我们借助它寄托无限沉痛的哀思。作为世界上绝无仅有、华夏儿女引以为傲的文学体裁,对联或长或短、或工或草、或庄或谐的两行字,蕴含着拳拳期待,饱蘸着汩汩深情,可谓言简意赅、精致至极。
我的太爷爷是位老师,写得一手好字,会对对联,还喜欢讲有趣的对联故事。从太爷爷那里,我见识了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巧作“三强韩魏赵,九章勾股弦”时的博学多才;明白了男儿要有“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宽广胸襟;领会了做事要有“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
在我记忆深处,对联曾经那样近地走进我们的生活。太爷爷在世时,每到除夕,我研墨,姐姐裁纸,妈妈熬糨糊,太爷爷挥毫,和着鞭炮声、笑语声,爸爸将春联贴上门楣。那一幅场景,真是年味儿十足。
如今,这样的情景很难再现了,因为能作对联的人越来越少,浸润墨香的手书对联,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街上小商贩销售的多是批量生产的“机制春联”,虽然看起来印刷精美、富丽堂皇,但似乎已经没有多少文化内涵。有的词句太过雷同,对仗不够工整;有的张贴中还会出现贴反、贴错的笑话。
沧海桑田,时代变迁。从五代时孟昶撰写的最早联语“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至今,对联历经一千多个春秋,源源不断地为中华民族文化这棵参天大树供给养料和水分。传承对联知识,弘扬传统文化,我们责无旁贷。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托起对联之花绽放的明天吧!(本文获得第十一届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我眼中的传统文化”主题征文一等奖;作者为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学生;指导老师:孟岩;发表时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