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与国际组织的关系有啥新特点
2014-07-28谢婷婷
◎谢婷婷
我国与国际组织的关系有啥新特点
◎谢婷婷
2014年11月的“国际会议周”期间,许多国家的领导人都在连续“赶场”参会,比如美国总统奥巴马,先是11日参加在北京举行的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转而奔赴13日在缅甸举行的东亚峰会和东盟领导人会议,15日又出现在了澳大利亚的G20峰会现场……
领导人为何会“赶场”参加这些国际会议?这得先从会议的“源头”——国际组织说起。据统计,目前全球范围内有超过6万个国际组织。国际组织与国家间的各项活动息息相关,可以促进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调节国际争端,缓解国家间的矛盾,维护世界和平。
各类国际组织会定期举办相关的国际会议,成员国派代表参加,一些重要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会议,领导人会亲自参加。如2014年,习近平主席先后出席了亚信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议等。如今,我国已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300多项多边条约。
随着国力的提升,我国对国际组织的态度从最初的旁观者到参与者,又发展到如今的建设者,这使我国与国际组织的关系呈现出新的特点。
互动性增强 近年来,我国通过捐款、派遣专家等方式,不断增强与国际组织的互动性,配合其发展援助工作。《中国的对外援助(2014)》白皮书显示,2010-2012年,我国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机构累计捐款约17.6亿元人民币,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减贫、粮食安全、疾病防控等领域的发展;通过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项目,先后派出235名专家赴蒙古、尼日利亚、乌干达等9个国家,为当地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提供技术援助。
主动性提高 过去,我国在国际组织中是一个耐心的倾听者,如今,中国发出了自己的声音。2014年,我国成功主办两大国际盛会——亚信峰会和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习近平主席在亚信峰会上首次阐述亚洲安全观,在APEC北京峰会上首次阐述亚太梦想,启动亚太自贸区进程,批准《亚太经合组织互联互通蓝图》,2014年被誉为“中国主场外交年”。
影响力增加 2013年,中国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当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主席,这是中国人首次担任联合国专门机构的大会主席。郝平说:“我能当选,背后是祖国的强大。”此前,国际舞台上已活跃了不少“中国面孔”,如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总干事李勇、世贸组织副总干事易小准等。未来,我国将继续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及活动,熟悉其运作规则,提升国际影响力,扩大话语权,在全球事务中发挥更重要作用。(作者为华侨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