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学院:闪亮的“中国名片”
2014-07-28薛京晶
◎薛京晶
孔子学院:闪亮的“中国名片”
◎薛京晶
全世界学习汉语的人数有多少?数据显示,1亿人!而推动这股汉语学习热潮的主力,当属孔子学院。2004年,第一个孔子学院合作协议在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国立东方学院签署;第一块孔子学院铭牌在韩国首尔韩中文化协力研究院挂出;第一所孔子学院在美国马里兰大学正式投入运行,拉开了孔子学院蓬勃发展的大幕。
十年后的今天,作为中国面向海外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孔子学院这个平台,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孔子学院成为一张闪亮的“中国名片”。正如2014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祝贺孔子学院建立十周年暨首个全球“孔子学院日”的贺信中写道:“孔子学院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从3000万到1个亿
2014年12月,第九届孔子学院大会召开。在会上发言的肯尼亚青年茹丝,曾两次登上中国春晚舞台,因演唱中国民歌《茉莉花》而家喻户晓,被誉为“非洲茉莉花”。茹丝说,她出生在肯尼亚的普通家庭,2006年到当地孔子学院学习中文,后来获得奖学金到中国留学,毕业后成为内罗毕大学的教师,这段经历改变了她的人生。
茹丝的故事不是偶然。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汉语热”“中国热”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希望了解中国文化。在这种需求下,十年来,孔子学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推动中国语言和文化走向世界,走到各国人民身边。
除了学习者给予的热情和支持,孔子学院的成长发展,还凝聚着中外各界人士的智慧和心血。这其中有个感人的故事:2006年,波兰雅盖隆大学卡皮舍夫斯基教授,不幸被查出骨癌晚期,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他决心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就是创办波兰第一所孔子学院。他在申请信中写道,波兰文化与中国文化有很多相通之处,希望通过孔子学院这个平台,加强两国人民的沟通交流。这封信深深打动了所有的人,也使孔子学院在波兰成功创办,卡教授实现了生命的最后愿望。
链接 孔子学院得名由来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孔子的名字与其深刻思想及教育理论紧密相连,以孔子命名汉语教学机构是最佳选择。另外,孔子提出的“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具有独特的协调性和包容性。孔子学院以此鲜明地表达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世界的愿望。
如今,遍布全球的孔子学院已成为沟通中国与世界的最好平台之一。我国已在全球127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76所孔子学院,851个中小学孔子课堂,累计注册学员超过340万人,目前仍有70多个国家的200多所大学正在积极申办孔子学院。全球汉语学习者从十年前的不足3000万人,快速攀升至1亿人。
从“走出去”到“走进去”
沈思思是美国堪萨斯州孔子学院的一名汉语志愿者,她与另外4名志愿者一起为该州的公立小学提供汉语教学服务,为实现寓教于乐,她们常常反复推敲每节课的内容。沈思思说:“我的梦想就是让汉语走向世界!”
这个梦想的背后,是孔子学院不断提高的办学质量,从最初单纯的“走出去”,到如今的“走进去”,因地制宜深入到所在国的文化中,为世界还原一个真实、立体、多元的中国。十年来,孔子学院既面向大中小学,也面向社区和企业;既开展汉语教学,也教授京剧、武术、中医、书法、茶艺等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另外,我国还出版了54个语种、1300多套汉语教材,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更令人欣喜的是,学习汉语还成为各国学生提升竞争力的“王牌”。2014年11月,泰国宋卡王子大学普吉孔子学院举行了网络汉语水平考试,一位名叫汉朝伟的考生说:“如果在考试中能取得好成绩,将来就有机会找到更好的工作。”该校校长说:“泰方已经将汉语水平考试成绩作为招生过程中优先考虑的条件,而且通过中高级别考试的毕业生更有竞争力,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从教学平台到文化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掌握一种语言就是掌握了通往一国文化的钥匙。”掌握了汉语这把钥匙,人们就必然要求走进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殿堂。因此,孔子学院还成为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载体。
2014年9月27日,全球同步举办了首个“孔子学院日”,庆祝活动持续36个小时、横跨22个时区,超过1000万人参与,汉语教学公开课、中华文化讲座、中国歌曲比赛、书法比赛……汉语与中国文化,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紧密相连,畅通了中华文化与世界优秀文化互学互鉴的双向通道。十年来,孔子学院共举办文化交流活动近10万场,受众达5000万,120多个国家、14万师生和校长等应邀访华。
在“孔子学院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教学大赛现场,当被问及“你将教汉语作为你的职业,还是事业?”好几位参赛选手表达了这样的共识:“都不是。我将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看作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中华文化是全世界人民的财富。我们要用适合自己民族的方式讲出中国故事。”其实,孔子学院的诞生、发展与壮大,本身就是一部精彩的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