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毯子:一份关于温暖的过去和未来

2014-07-28张懋王佳琪

艺术与设计 2014年6期
关键词:缂丝毯子亲民

张懋+王佳琪

“毯子”,是我们赋予她最温暖平民的称谓;而作为“织毯”,她是西方艺术史中的一个恒久的话题。在人类的记忆长河中,“编织”作为一种传达的符码,比文字的诞生更先。人类以纤维编织的最早记忆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而将“编织”作为“书写”的语言则是从中古开始的。

原始游牧民就已喜用织毯,织毯是他们不可缺少的日常用具。它兼备垫、盖、挂等方面的功能,在游牧生活中占据了每一个角落,和人们有着经常的联系,各式家具承担的功能都集中到了一张织毯上了,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双重需要使得织毯成为了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又经早期贸易,它们被传播到欧洲大陆。因其空间延展形态的不同——平铺与立挂,织毯有着“地毯”与“挂毯”(或称“壁毯”、“壁挂”)之别。

或许因其舶来的稀有属性,织毯在欧洲成为王权与地位的象征,具有神圣的仪式感,成为身份区隔的标志。中世纪至18世纪曾是欧洲织毯的黄金时期,而在东方——在中国,一种与欧洲织毯同样经纬编织的工艺称为“缂丝”。那时,东方的这两种“织毯”不仅是身份和财力的象征,更是一种神谕的载体,一个“礼仪”的容器。对于欧洲来讲,经一段时间的积累,“地毯”开始频繁出现在宗教绘画中,以致成为一种图式,成为一种固定的叙事方式;而这之后,“壁毯”因其视觉观看方式的优势,开始广泛用以宗教叙事,成为绘画的“转译”载体。在东方,“缂丝”开始成为绘画的一种表现形式,与西方织毯一样,成为皇家绘画的转译工具。就这样,源于生活日常功用、亲民又朴实的“毯子”,变成一种“阶级工具”。

当“织毯”再次以亲民的“毯子”形象出现在公众视野,则是西欧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以后的事情了。社会的变革使“公民性”凸显,“织毯”则变得更具“现代性”。艺术的现代主义萌芽则是通过对原始牧民织毯艺术的现代语言的挖掘来实现的。

这里讲述的便是“毯子”从古老手工艺向现代穿越的故事,以及“现代”之后,它在未来生活与艺术表达的无限可能。毯子对于当下都市人生活的记忆,在快节奏的今天,可能渐渐被消除,正如毯子曾经消除了人们步伐中焦虑的声音,都市的焦虑正在把毯子的温暖湮没。是时候停下来,去看看那些曾经的温暖,去听听那些声音,那些它们的对话,去感受过去,看看当下,想想未来。

猜你喜欢

缂丝毯子亲民
最亲民的海王 静态体验玛莎拉蒂Grecale
通经断玮 绘彩织梦
——蔡霞明缂丝作品欣赏
毯子做的
缂丝之美,从皇室走入民间
亲民之官 以廉为基
南通缂丝将经纬织入生活
花毯子
廉价亲民黑鸟单车BB10 GPS码表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