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菜一碟 鲜透百年

2014-07-28刘少才

饮食科学 2014年7期
关键词:什锦虾酱小黄瓜

刘少才

以海味佳品著称的锦州特产“锦州什锦小菜”最早叫虾油小菜,它是伴随着一个古老而优美的故事出现的,而且虾油小菜还与清康熙皇帝有关。什锦小菜创始于清朝康熙年间,距今已有三百年多的历史了,以皇家贡品而闻名于世。乾隆皇帝东巡祭祖途经锦州品尝什锦小菜时赞不绝口,并挥笔写下对联:“名震塞外九百里,味压江南十三楼”,横批:“什锦小菜”。

清康熙初年,离锦州城南渤海湾不远,有个叫硝盐锅的村子,村里住着一户常年累月靠打鱼捕虾为生的李姓人家。村子附近的二界沟,是海水与河水的汇合处,又是一个漫滩,生长着许多乌虾(俗称大麻线)。每年小满前后,那里的乌虾长得皮薄肉厚,肥美新鲜。一到这个时候,李家主人便来到二界沟捕虾。捕完虾后,就挑到锦州城里去卖。有一年虾捕得多,有时卖不完,便把剩下的虾挑回家倒进缸里,撒上盐存起来。日子久了,缸里所存的虾越来越多,经过长时间日晒发酵,虾慢慢变成了黏稠状的虾酱,并散发出阵阵虾香。主人一尝,觉得味道十分鲜美。于是每到吃饭时,便舀出一点虾酱下饭,并经常送与邻里共尝。凡是吃到他的虾酱的人都说味道好。听到人们的赞扬,主人便更加精心了,平时对虾酱多加日晒和搅拌,使之味道更加鲜浓,逐取名卤虾酱,将虾酱挑到锦州城去卖,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

在硝盐锅村附近的二道岭子西北角有个御马庄叫“西金家”,此地方圆百里,养马千匹。清康熙九年(1670年)秋后,庄头进京禀养马之事,特带上李家的卤虾酱一坛,奉献给皇上。说来也巧,那几天,康熙皇帝正感胃口不佳,便留下品尝,顿觉胃口大开,并说味道适口,大加赞扬。从此李家的卤虾酱成了年年进奉皇帝的贡品。进奉皇帝的卤虾酱贡品是用小口泥坛装好,每坛重约五六斤,用猪小肚、粉红纸把口封严扎紧,上面印有“原封贡虾”字样,送往北京。

有一天,李家发现卤虾酱上面汪有一层油,品尝起来,味道比卤虾酱更为鲜美。于是李家就用自家产的小黄瓜、芹菜经过虾油腌渍做起生意来。自家产的小黄瓜不够用,就到附近村屯去收购,买卖越做越大。同时在虾油中又加入细嫩的豇豆和油椒,从而使腌渍的小菜增至四种。当初,这种小菜被称为虾油咸菜。后来这种咸菜逐渐被人认识,并受到人们的欢迎,逐改名叫虾油小菜了。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九月,康熙皇帝到关东祭祖,当行至广宁镇(北镇)中安堡时,锦州府尹准备带些礼品去接驾,带什么好呢?想来想去想到了虾油小菜,便打发侍从专程到硝盐锅村李家取来虾油小菜,送到广宁镇行宫,康熙皇帝品尝后连声称赞。从此,虾油小菜便取代了贡虾酱,成为锦州新的贡品。

同治中期,李氏后人开拓祖业,在锦州城内开了一个专门制作虾油小菜的作坊。为了维护既得声望,对四种小菜的原料都要精心选购,小黄瓜,长寸许,必顶花带刺;芹菜,以秋后产品为宜,色绿,空心;油椒,以“磨盘椒”为宜,肉厚,型扁,放在掌内,力握不变形;豇豆,以清脆、细长为宜。

后来“虾油小菜”又冠以“锦州”二字。由于锦州小菜色鲜味美,逐渐被人们所认可,成为佐食之佳品,一时间锦州小菜名声大振。

责任编辑/刘洋

猜你喜欢

什锦虾酱小黄瓜
微加虾酱发精神
虾酱及其制品的加工方法
虾酱不宜多吃
新媒体背景下我国政治粉丝的话语表达分析——以“什锦八宝饭”和“学习粉丝团”为例
Indian Restaurant Set to BeCome the First in the World to Deliver Ta heaways by Drone
一种越夏小黄瓜防虫的新技术
流浪的泰国虾酱
蔡澜:名流才子的“什锦”人生
蔡澜:名流才子的“什锦”人生
亲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