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阴一阳之谓道”与“富不过三代”
2014-07-27刘余莉
刘余莉
“一阴一阳之谓道”与“富不过三代”
刘余莉
有人说“哲学是万学之母”、“哲学使人智慧”、“哲学给人提供特殊的视角”,这让很多人觉得哲学高深莫测,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离得很远。实际上,生活处处有哲学,中国古代的智者上观天文、下察地理,就已经从中得出不少的哲学感悟,并用它们来指导生活。
阴阳天道就是一例,《易经》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天道不是玄而又玄的,而是有事实依据的,譬如,有日必有夜,有寒必有暑,有春夏就有秋冬,有潮涨就有潮落,这些都是一盈一虚,一消一长。把这个道理推及人和事的变化,也是如此,人世的一盛一衰,人心的一忧一喜等,都体现了“一阴一阳之谓道”,古人常用太极图表现“一阴一阳之谓道”:太极图的半边是黑的(阴),半边是白的(阳),中间还有一个界限。如果过了这个界限,就意味着阴阳失去了平衡,就会引起变化,这叫作“阳极则阴生,阴极则阳生”。换句话说,就是盛极必衰,消极必长,物极必反。
中国古人所说的“富不过三代”正是这个道理的体现:第一代创业者往往是白手起家、兢兢业业,用自己的双手开创了天下;第二代还能耳闻目睹父辈创业的艰难,还懂得克勤克俭、励精图治;但是到了第三代,一出生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不仅不懂得什么是克勤克俭,还学会了铺张浪费、骄奢淫逸,久而久之就把祖辈、父辈辛辛苦苦开创的基业败光了。这些变幻的人和事,有智慧的人自然会留心,明白这与日月起落、寒暑往来的道理是一样的。虽然在当代社会,“富不过三代”变成了“富不过两代”甚至“富不过当代”,但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规律并没有改变。正如李商隐在《咏史》中所总结的:“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曾经写过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北宋名臣范仲淹就深谙“富不过三代”的道理,为了避免“三代而衰”,他虽然一生出将入相几十年,但仍然生活简朴,常把自己的俸禄拿出来,兴办义学、义田,周济他人。结果自己的4个儿子都做了宰相、公卿或侍郎,个个道德高尚,并且能够守住父亲的遗志,舍财救济众人。所以范家的曾孙辈也都非常发达,到清朝时,这个家族已出了70多位高官。直至今天,范家的后代仍非常昌达,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人才。曾国藩也深谙“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道理,他在家书中就告诫子弟:“家败离不开一个‘奢’字,人败离不开一个‘逸’字,讨人厌离不开一个‘骄’字。”
古人云:“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当今的领导干部更需要明白这些道理,主动遵守八项规定等规定和条例,勤俭节约,拒绝奢侈浪费,这样不仅能够让自己的道德水平不断提升,也能够避免身败名裂或“富不过三代”的悲剧。
(作者为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