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就业驱动的计算机类专业培养体系研究

2014-07-27郭红涛

创新科技 2014年10期
关键词:被调查者双师应用型

郭红涛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 郑州 450011)

就业驱动的计算机类专业培养体系研究

郭红涛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 郑州 450011)

大学生就业参加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是大学培养人才的最终目标。就业率高低是对大学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检验标准。随着计算机技术及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应用的普及,计算机类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迅速扩大。然而,人才市场却出现了IT企业需要的人才不能满足招聘需求和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两难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计算机类专业培养体系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本文认真分析了社会对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和计算机类专业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的计算机类专业培养体系的意见。

就业驱动;培养体系;计算机类专业

计算机是一个工具学科,计算机能力是21世纪对于人才的基本要求[1]。计算机科学的大力发展改善了各个行业的办事模式和效率。与计算机发展状况相比,计算机教育却处于滞后状态[2]。

1 社会对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需求

通过研究走访座谈、查阅资料文献、网络搜索等方式,从能力、素质、知识结构、基础课、专业课、实践环节等方面对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需求进行了大量的调研。根据调研的大量数据来分析用人单位在能力、素质、知识等方面对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从而确定就业驱动的计算机类专业培养体系的改革方向。

1.1 对高校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需求的调研

对高校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需求的调研,我们从以下7个方面进行了调查:一是学习成绩;二是实践经历;三是专业知识;四是解决问题的能力[4];五是科研及创新能力[5];六是实干、敬业、团队精神;七是人际沟通协调能力。

一共调查了17 232人次,其中在校大学生3 360人,占19.5%,教师3 687人,占21.4%,工程技术人员5 187人,占30.1%,公务员4 998人,占29%。

根据调查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在调查的人群中,有21.3%选择了学习成绩,即21.3%被调查者把学习成绩作为用人的一个条件。有42.4%被调查者选择了专业知识。这说明招聘录用高校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时,虽然把专业知识作为录用的一个条件,但是并不把专业知识与以分数表现出的成绩等同看待。专业知识可通过考试、面试、交谈、已有的业绩等进行考察。在调查的人群中,有45.8%被调查者要求毕业生有实践经历,有78.1%被调查者要求毕业生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有71.6%被调查者要求毕业生有实干、敬业、团队精神,有36.7%被调查者要求毕业生有科研及创新能力,有23.6%被调查者要求毕业生有人际沟通协调能力。可见,在录用高校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时,重视程度从高到低依次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实干、敬业、团队精神、实践经历、专业知识、科研及创新能力、人际沟通协调能力、学习成绩。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干、敬业、团队精神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尤其IT企业更是如此。因此,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干、敬业、团队精神的培养应该作为高校计算机类专业培养体系的培养目标。

1.2 对计算机类专业现行培养体系中课程设置的调研

我们对计算机类专业现行培养体系中课程设置进行了调研。一共调查了13 528人次,认为需要开设操作系统的66%,认为需要开设程序设计的82%,有73%的被调查者认为需要开设计算机原理,认为需要开设网络工程的80%,认为需要开设软件工程的78%等等。调查结果表明被调查者普遍要求精简理论课时,加强实践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能力。

2 高等计算机类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几乎所有高等院校都有计算机类本科或专科专业,同时大多数高校计算机类专业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使得每年的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人数剧增[3],给这些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虽然有许多应届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脱颖而出,及时找到了理想的工作。但是仍然有不少毕业生未能找到合适的工作,有的甚至未能找到工作。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培养体系不能适应社会需求。

2.1 培养目标模糊,培养体系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对计算机人才的要求是有区别的。从大的方面,可以把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分为两类:研究型的和应用型的。研究型的人才主要从事计算机理论和大型软件硬件的研究,比如一些重点院校、研究所、国家一些信息中心等;应用型的人才主要从事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技术服务、开发和维护等。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是大量的。国家重点院校应培养研究应用型人才,而一般本科院校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可见,由于培养目标和学生层次有所不同,所以,不同层次的高校应该有适应自己学校培养目标和学生层次的培养体系。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培养体系建设较西方国家晚,大多是在20世纪80年代建立并陆续完善起来的。这对于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一流大学来说,这种培养体系还是可以的。然而,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一般本科院校由于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往往不考虑自己的培养目标和学生层次,照搬或移植这些一流大学的培养体系。计算机类专业培养体系单一化,不能满足人才需求多元化的社会需求。结果是IT企业“求才若渴”,却找不到一个合乎企业要求的人才;而每年又有大批的计算机类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计算机类专业培养体系应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2.2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毕业生的能力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重理论,轻实践,培养体系中理论课的数量和学时偏多,实践课程及实践学时偏少;二是实践环节走过场,学生不能独立地按要求完成实践内容,达不到实践预期的目的;三是模拟性的、验证性的多,设计性的、综合性的、创新性的实践少或根本没有。结果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低下,不能满足社会需求。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培养体系不合理;二是考核方式只重视理论知识考核,轻视实践能力考核。大部分课程的考核是以闭卷笔试为主,主要考核理论知识,实践能力考核比重很小。即使有一定的实践能力考核,也不能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考核;三是学生动手能力差,完成实践内容有困难。四是双师型教师匮乏,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双师型教师建设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前提。

3 就业驱动的计算机类专业培养体系

本文主要针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一般本科院校,研究就业驱动的计算机类专业培养体系。培养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除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普通的素质教育外,主要就社会对专业的需求,谈谈就业驱动的计算机类专业培养体系改革的一些想法。

3.1 在计算机类专业培养方案中实施精、宽、练的改革

精就是精简压缩理论课的数量和学时,以够用为标准,加深加宽的、短期不用的理论课内容可不讲或学生自学,对保留的理论课内容要讲透。宽就是要拓宽专业技能、专业技巧、分析能力等,培养学生具有很强的能力。练就是加强学生实践环节,包括课程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参加生产科研项目等,通过练使学生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实现练的目的就要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践学时,改革实验教学。

3.2 计算机类的不同专业的培养体系要有共性和个性

计算机类专业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工程专业、网络工程专业等。这些专业对一些知识、技术要求是相同的,就是说需要开相同的课和相同的开课目的目标,称其为培养体系中的共性。但是,这些专业侧重点不同,培养的方向不同,对某些知识、技术要求又是不相同的,就是说需要开不同的课和不同的开课目的目标,称其为培养体系中的个性。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一般本科院校计算机类的不同专业的课程体系见下图。

3.3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保证

教师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双师即教师和工程师。双师型教师要求教师既有系统厚重的理论知识,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同时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历,具有开发软硬件系统的动手能力。要实现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重要保证。当前不少教师是从学校毕业直接进高校当教师,并且从未参加过较大型软件的开发,缺乏实践经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计算机类专业是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学科,作为教师只能讲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胜任力提升计划、教师参加实践锻炼计划是一脉相承的,是实现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必然要求。计算机类专业要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势在必行。

3.4 改革考核方式是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措施

考核是培养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环节。考核具有检查教学效果、指导以后教学、引导学生的作用。现在不少课程主要是闭卷笔试考核。有些课程虽然有实践环节的考核,但实践环节考核占的比例偏少或者走过场。学生对实践环节考核的内容,解决方案拷贝抄袭严重。因此,要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改革考核方式是重要措施。

4 总结及展望

通过多种渠道的调研,分析了社会对于计算机专业类的毕业生的各类素质的要求及对于毕业生的专业素质的具体要求。结合计算机类专业教育的现状,分析了计算机专业教育中存在的于社会需求脱节问题。针对计算机类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社会的需求,提出了就业驱动的计算机类专业的培养体系。这种教育模式的改变我们已经在通过学校具体教学文件的相应改变在具体的实施,实施后的良好效果正逐步显现出来。教育模式的改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相信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本着服务社会的目的,我们的教育一定会越来越适应社会的需求。

[1]郝志军,田慧生.中国教育实验30年[J].教育研究,2009(2):3-12.

[2]李珂.高校计算机教育的现状与改革探讨[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S2):196-199.

[3]李未.当前形势对计算机本科教育的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07(8):4-5.

[4]蒋宗礼.以能力培养为导向 提高计算学科教育教学水平[J].中国大学教学,2008(8):35-37.

[5]李未.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推进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6(4):23-25.

TP3

A

1671-0037(2014)05-32-2

郭红涛(1979-),男,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计算机软件的教育与科研。

猜你喜欢

被调查者双师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一个可供选择的全随机化模型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农村小规模学校“双师教学”美术教育模式探究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现代学徒制视域下高职院校双师队伍共同体探索研究
00后阅读偏好的三大特点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