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轻灵魔翼 日本中岛Ki—43“隼”式战斗机

2014-07-26阿蒙

现代兵器 2014年6期
关键词:原型机机枪战斗机

阿蒙

再过几分钟,第二次世界大战就要落下帷幕了。此时是1945年8月14日深夜,P-61B驾驶舱中,航空表的指针正轻快地滑向 “12”。这架“暗夜女士”(Lady In The Black)号P-61B隶属于美国陆航第548夜间战斗机中队(548th Night Fighter Squadron),罗伯特·克莱德中尉驾驶“她”从冲绳基地起飞后不久,后座上的雷达操作员布鲁斯·里福得就从雷达屏幕上捕捉到了一个可疑的信号。经过分析,布鲁斯·里福得确认这是一架日军Ki-43“隼”式战斗机,“暗夜女士”号随即对其展开了穷追不舍的猎杀。Ki-43使出浑身解数要逃离P-61的火力范围,但双方的距离还是在一点一点拉近,飞行高度也在朝向深不可测的太平洋逐渐下落。忽然之间,Ki-43被海面上巨浪激起的浪花击中,旋即失去平衡,一头栽进水中。“暗夜女士”号载誉而归,降落在冲绳基地时已经是8月15日零点30分了。对美国人来说,自从珍珠港遭偷袭的耻辱以来,他们就在满怀信心地等待着这一天的到来——日本天皇接受《波茨坦公告》,向全国宣布了投降诏书!战争结束了,第548夜间战斗机中队这个不花费一枪一弹的击落记录便成为美国陆航的最后一次空战胜利。

这场战斗的悲剧角色就是中岛公司的Ki-43“隼”式战斗机。失败者的身份固然耻辱,但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这架战机伴随着日本陆航经历了整个二战过程——从东南亚战区锐不可当的先锋到日本本土防卫战中吃力的守护者角色。有如一名尽职尽责的老兵,“隼”式战斗机就这样站完了战争中自己的最后一班岗,直到无可奈何地被击倒在地。

然而,当战火平息之后,人们只要提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日军战斗机,甚至只要牵涉到日军飞机,头脑中所浮现出来的名词往往只有一个:零式。诚然,作为三菱公司设计师堀越二郎的顶峰力作,零式战斗机以超一流的机动性和航程,配以正确的战术思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横空出世,给盟军带来了史无前例的沉重打击,造成了灾难性的心理恐慌。于是乎,在零式战斗机的光环笼罩之下,人们往往会有意无意地忽略“隼”式战斗机的存在。尽管外形相似,尽管经常被盟军飞行员错误地识别,尽管没有取得零式战斗机那么炫目的战果,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是:在二战中,“隼”式战斗机是日本陆航最重要的制空战斗机。相比几乎被神化的零式,“隼”式战斗机更轻巧、更灵活、是中低空区域更危险的杀手。如果没有“隼”式战斗机,战争初期日本陆军还能展开那番摧枯拉朽的攻势浪潮吗?这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那么,“隼”式战斗机的发展由来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呢?故事是这样开始的……

研发历程

1935年,为日后更大规模侵略战争进行准备的日本陆军向各飞机制造厂商发出招标计划,征求一种新型战斗机。川崎公司和三菱公司分别拿出了Ki-28和Ki-33两款原型机,中岛公司的设计则是出自设计师小山悌之手、采用悬臂式下单翼和固定起落架的全金属单发战斗机Ki-27。三菱公司的Ki-33在速度、爬升率和机动性方面均落后于其他两家公司,因此这场竞争实际上成为了中岛公司Ki-27和川崎公司Ki-28之间的对台戏。

借助于功率大、阻力小的川崎Ha-9-Ⅱ发动机,Ki-28在最大平飞速度和爬升率方面领先于Ki-27。但小山悌的设计则使Ki-27拥有优异的机动性,尤其在转弯性能上的表现分外突出,如表1所示。

“战斗机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能够如飞行员所希望的那样,在近距离缠斗中获胜;机动性毫无疑问是战斗机最重要的性能要求。相比之下,在飞行速度等其他方面可以有所牺牲以保持足够的机动性。”在崇尚进攻的日本海航/陆航队伍中,这样的观点占据了主导地位。因此,中岛公司的Ki-27被日本陆航所采纳,并冲到了日本陆航的最前线,充当侵华战争的急先锋。Ki-27的出现使日本陆航拥有了世界领先水平的先进战斗机,该型号一共制造了4000架之多。这个数字意味着巨大的成功,中岛公司借此机会后来居上,取代川崎公司成为日本陆航的主要战斗机供应商。同时,中岛公司的总设计师——小山悌也因此奠定了日本陆军首席战斗机设计师的地位。

在选择了中岛公司的Ki-27并赋予其97式战斗机的军用编号之后,日本陆军完全不再考虑三菱和川崎公司的设计。对中岛公司来说,这是一个再好不过的消息:它的竞争者已经被拉下一段距离,难以对中岛公司造成实质性威胁了。于是,当日本陆军开始考虑97式战斗机的下一代型号时,中岛公司便成为了唯一的选择。1937年12月,中岛公司接到了来自日本陆军的一纸合同,获准开始秘密研发替代Ki-27的新型战斗机,新机获得了Ki-43的军方编号。

日本陆军将Ki-43定义为拦截/护航战斗机。和Ki-27相比,其规格要求如表2所示。

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日本陆航就要对主力制空战斗机进行一次彻底的更新。这两型战机之间的技术差距超出了当时日本军用航空工业的水平,中岛公司将给世人交出什么样的一份答卷呢?

1938年早期,小山悌召集了一批工程师以及绘图人员,在中岛公司的太田制作所内开始着手Ki-43的初步设计工作。1938年12月12日,第一架Ki-43原型机组装完毕,中岛公司给它的工厂序列号是4301。

设计Ki-43,首要任务是确定动力系统的配备。中岛公司为4301号机选择了自产的Ha-25型十四缸星型气冷发动机。Ha-25的海军型就是荣-12发动机——零式战斗机的心脏。Ha-25直径1150毫米,重量530千克,恒定输出功率950马力(708.4千瓦)。相比其他日本国内发动机来说,Ha-25体积小、重量轻、功率大,作为战斗机的动力系统是再合适不过了。

Ki-43的机体结构大致上沿袭了Ki-27的悬臂式下单翼布局。左右机翼根部和前机身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制造,从而减轻了飞机的结构重量。Ki-43的机翼上反角为6°,具备良好的失速性能,这也是日后演绎高机动性战斗机传奇的一个重要因素。为减轻机翼的结构重量,中岛公司将Ki-43的火力系统安装在机头引擎罩内,机翼内的空间则用于储存燃油,容量为571升。endprint

Ki-43的机翼面积为22平方米,经过努力,太田制作所的工程师们将起飞重量减到1900千克左右。这意味着Ki-43能够达到86.5千克/平方米的极低翼载荷,日后令盟军战斗机飞行员胆寒的轻灵魔翼由此诞生。日本海军的明星——零式战斗机同样拥有极佳的机动性,它的机翼面积达到了22.5平方米左右。为适应在航空母舰上着陆的需求,零式战斗机增加了相关设备以及结构重量。因此,在实战中零式的翼载荷达到了104~125千克/平方米,相比Ki-27稍逊一筹,在水平机动性方面略微居于下风。

在20世纪30年代末的世界局势下,日本陆航对新型战斗机的武器系统没有太多的要求。因此,在Ki-43的原始方案中,火力系统继承了Ki-27的配置,依旧为2挺89式7.7毫米机枪,每挺机枪备弹500发。89式机枪全长1175毫米,重10.2千克。和德国空军普遍采用的MG-17型7.92毫米机枪相比,89式机枪的初速稍低(755米/秒,MG-17为810米/秒),而且750发/分的射速则比前者低了30%。然而,对热衷于近距离缠斗的日本陆航飞行员来说,机枪威力欠缺算不了多大的问题。

关于这2挺89式机枪,Ki-43的驾驶员如何瞄准射击?这是个相当有意思的问题。4301号原型机直接照搬了中岛公司在Ki-27上的望远镜式瞄准具。这个瞄准具的造型有如一根细长的管子,穿过驾驶舱的风挡。为了减少空气阻力以及避免损伤,瞄准具前端有一个锥形整流罩,在平时飞行中将瞄准具的物镜部分进行遮挡。当飞机进入战斗之后,飞行员通过驾驶舱内的开关将整流罩水平拨动至瞄准具一侧,然后再将右眼凑到瞄准具的目镜之前进行观察瞄准。这也意味着在瞄准的时候,驾驶员对周围空域的观察能力下降为零。相比之下,与Ki-43同期发展的海军零式战斗机却采用了更现代化的反射式瞄准具。作为日本陆航的二战主力战斗机,却遗留有老式型号的若干特性,这也许是Ki-43被人称为30年代和40年代战斗机之间过渡型号的原因之一吧。

在瞄准具后部, 4301号原型机采用了和Ki-27类似的水滴式座舱盖。不过,座舱盖的后部为不透明的金属结构,无线电天线杆从座舱盖后部中间穿过。除此之外,4301号原型机的引擎罩内没有散热片,而且螺旋桨前端并未安装毂盖。以上这几点使得这第一架Ki-43和它所有的后续型号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外观区别。

1938年12月12日,由1架Ki-27进行陪伴,中岛公司的飞行员四宫清驾驶着4301号原型机在太田市的尾岛机场进行了首飞。但结果令所有人心灰意冷:原型机性能无法达到陆军的基本要求,Ki-43的设计开始引发质疑。

按照日本陆航的标准流程,一种新型战机在研发初期通常要造出一定数量的原型机以供评测,根据试飞成绩来决定是继续飞机的发展抑或中止项目。根据这个制度,中岛公司在1939年2月交付了4302号原型机,一个月后4303号原型机出厂。日本陆航飞行员来到中岛公司,满怀希望地对这3架原型机进行了全面试飞评测。对于20世纪30年代末期习惯了驾驶轻巧灵活战机的Ki-27飞行员来说,新型Ki-43的表现非常糟糕:动作僵硬死板、对操纵反映缓慢迟钝。除此之外,Ki-43的重量相比其前辈重太多,起落架的收放相当不正常,驾驶舱视野不良的问题也让飞行员感到十分别扭……这些毛病综合在一起,让陆航飞行员对Ki-43的印象一落千丈。让Ki-43项目雪上加霜的是,中岛公司在试飞这3架原型机的同时,在Ki-27的基础上改造了一架代号为Ki-27改的试验机。Ki-27改装备有可收放的起落架,其性能要优于Ki-43采用的型号。

现在,日本陆航的头头脑脑们开始有点犹豫了:既然改装后的Ki-27看起来已经颇有现代化战机的模样,那这个毛病缠身的新型Ki-43还有没有必要再发展呢?聆听试飞员的反映之后,他们的内心更举棋不定:日本陆航飞行员对战斗机的缠斗性能极为看重,他们早已习惯了敏捷灵活的Ki-27以及敞开式驾驶舱的布局,笨重呆滞的Ki-43原型机根本无法被他们所接受!围绕着Ki-27这款令人大跌眼镜的后继型,日本陆航内部展开了激烈的争论,Ki-43项目被推到了悬崖边缘。实际上,日本陆航已经对它不抱什么希望了。

中岛公司不甘心这个失败的结局,他们在Ki-43项目上投入了太多的人力物力。一旦放弃项目,不但意味着严重的损失,还将导致中岛公司日本陆航战斗机主力供应厂商地位的动摇。这一幕是包括小山悌在内的任何一个中岛公司员工都不愿意看到的。为了使Ki-43起死回生,中岛公司没有按照陆航的通知中止项目,而是自发对该机的设计进行了一系列改进。

在4303号机之后,中岛公司继续建造了10架Ki-43原型机,以达到能够满足军方要求的设计。8个月后,这10架原型机中的第一架在1939年11月出厂,中岛公司给予其4304的工厂序列号。最后一架原型机的工厂序列号为4313,于1940年9月建造完毕。这10架原型机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进,它们之间的区别为:

4304、4306至4309号原型机 该型号的动力系统为中岛Ha-25发动机,配备单级机械增压器,驱动1具住友公司生产的固定螺距双叶木质螺旋桨。座舱盖拆除了后部的金属结构,更换为具备全向视野的全新布局,同时将无线电天线杆移动至机头右上方。武器系统保持不变,为2挺安装在机头的89式7.7毫米机枪。加大了垂直尾翼面积,增强了飞机水平面上的机动能力。

4305号原型机 与4304系列原型机相比,该机的区别主要在于动力系统方面,安装有试验型中岛Ha-105发动机,配备二级机械增压器。Ha-105的发展源自Ha-25,其海军型即为荣-21发动机。和前辈相比,Ha-115的重量增加了60千克,输出功率提升了150马力(112千瓦),具备更优秀的性能。Ki-43飞行高度在1450米~2800米时,Ha-105得到一级增压;飞行高度在4300米~5600米之间时,Ha-105得到二级增压。endprint

4310号原型机 与4304系列原型机相比,该机的区别主要在于武器系统方面,2挺Ho-103式12.7毫米机枪取代了原先的89式7.7毫米机枪,威力提升了3倍。由于12.7毫米子弹体积较大,每挺机枪配备的子弹数量从500发下降到250发。

4311号原型机 该机发展自4309号原型机,安装有全新的“蝶形”战斗襟翼。这个新装置是日本航空工业的一大成果,对Ki-43的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蝶形”战斗襟翼呈宽弦造型,在飞行中展开之后,可以明显地提升Ki-43机翼的操纵面面积,不但增强了机翼升力,而且还能使操纵性得到大幅度提高。从而减小转弯半径。战斗襟翼的运用,使得Ki-43一夜之间从丑小鸭变成了天鹅,由此具备令任何同类战机——甚至日本海军零式战斗机飞行员都目瞪口呆的小转弯半径以及灵活性。Ki-43由此成为太平洋战区之中最危险的战斗机之一。对于装备战斗襟翼的4311号原型机,日本陆航飞行员的喜悦心情言于溢表:这才是Ki-27最完美的接班人,傲视天下的制空利器。值得一提的是,在其后的二战进程中,其他国家的战斗机也随之运用了战斗襟翼的设计。

4312号原型机 其机身外壳材料采用经过镀纯铝处理的硬铝合金,发动机增加了散热片,无线电天线杆移动至机头右上方。4312号原型机于1940年秋天进行试飞。在这个阶段,Ki-43的设计已经基本定型,日本陆航也开始重新考虑采用中岛公司的设计。

4313号原型机 该机可谓中岛公司各种改进方案的集大成者:机身外壳材料采用硬铝合金;火力系统为2挺Ho-103式12.7毫米机枪;动力系统为中岛Ha-105发动机,配备二级机械增压器;机翼安装有全新的“蝶形”战斗襟翼;无线电天线杆移动至机头右上方。同时,垂直尾翼经过了重新设计,机翼也更接近于生产型Ki-43的造型。为了减小飞机的气动阻力,中岛公司的工程师费尽心思缩减了机身的横截面尺寸。

日本陆航的梦幻战机终于变成了现实。1941年1月9日,中岛公司获得了军方的正式批准,开始批量生产Ki-43。除了获得“一式战斗机”的日本陆航编号,Ki-43还被赋予一个威猛的名字——“隼”。在未来的战斗中,Ki-43以其优异的表现,证明了“隼”的称号并非浪得虚名。

型号演变

Ki-43一型系列 1941年4月,中岛公司开始在太田的工厂批量建造Ki-43第一个生产型——Ki-43一型甲。该型机的动力系统最终确定为Ha-25十四缸星型气冷发动机,输出功率698千瓦,驱动住友公司生产的固定螺距双叶木质螺旋桨。

Ki-43一型甲的武器系统并没有采用最后一架4313号原型机的布局,而是沿袭了原设计中的2挺89式7.7毫米机枪。机枪被安装在引擎罩上方,弹道穿过螺旋桨。机翼下有2个挂架,各自安装在下部机身连接处的后方内侧,这使得K-43一型甲可额外挂载承载2枚15千克航空炸弹或者200升副油箱。相对同时期美国陆航战斗机动辄数百千克重量的挂弹重量,Ki-43一型甲挂的这2枚小炸弹只能让对手笑掉大牙。要知道,洛克希德公司P-38“闪电”战斗机最多可以挂载1816千克以上的炸弹起飞作战——刚好相当于1架“隼”式战斗机的重量!不过,对地支援攻击任务并非Ki-43系列的主要职责,因此外挂能力的不足倒也无伤大雅。

Ki-43一型甲的生产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实际上,这个型号只是作为Ki-43预生产型被军方所接纳的。对中岛公司来说,Ki-43一型甲是过渡到大规模生产Ki-43的一个必备中间阶段。在这个时间段内,中岛公司将建立起一整套Ki-43的生产线。同时,在Ki-43一型甲出厂的过程中规范生产结构找出不合理的部分加以改进。到1941年6月,中岛公司一共生产了35架Ki-43一型甲,随即在7月转产新型号:Ki-43一型乙。

和Ki-43的第一个生产型相比,Ki-43一型乙将机头的1挺7.7毫米机枪升级为Ho-103式12.7毫米机枪,从而增强了火力,驾驶员也可以在战斗中进行更灵活的选择,自行决定使用发射频率较快、火力偏弱的7.7毫米机枪或者发射频率较慢、火力强大的12.7毫米机枪。在两个月时间内,中岛公司向军方交付了45架Ki-43一型乙,随之在1941年9月再次调整生产线,开始交付下一个亚型:Ki-43一型丙。

在经历了两个过渡阶段的亚型之后,“隼”式战斗机家族终于迎来了第一个大规模生产的成员——Ki-43一型丙。该型号的火力系统再次得到升级,变成2挺12.7毫米机枪。相比同时期的盟军对手——美国陆航P-40和英国皇家空军布鲁斯特“水牛”战斗机,Ki-43一型丙的2挺12.7毫米机枪火力才算勉强跟上了时代。否则,让日本陆航飞行员们扛着2挺7.7毫米机枪和盟军的强火力重装甲战斗机周旋,即便“隼”式战斗机的机动性再强也无济于事。同时,Ki-43一型丙的挂架得到了一定加强,可承载15~30千克的炸弹,或者2具200升可投掷副油箱。

到1943年2月,Ki-43一型丙的交付数量在600架以上,加上早期的13架原型机以及Ki-43一型甲/乙,中岛公司一共生产了716架Ki-43一型系列。

早期出厂的Ki-43一型甲和一型乙大部分被分配到日本陆军航空兵高等学府——明野陆军飞行学校,用作训练日本陆航的新飞行员。除此之外,有少量一型甲和一型乙进入各个测试中心,用于研究“隼”式战斗机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与此同时,拥有更强火力、具备更优秀作战能力的Ki-43一型丙开始稳定地提供给日本陆航的各个航空战队。由于Ki-43一型丙的投产日期距离日本全面升级太平洋战争——偷袭珍珠港的时间相差仅仅3个月,在1941年12月7日,只有第59和第64战队装备了40架Ki-43一型丙。

美国被拖入二战泥潭,末日之门打开了。在日本陆军尚未遭遇强敌、整个太平洋西岸展开势如破竹的攻势浪潮中,这40架Ki-43一型丙活跃在第一线战场的上空。它们的第一场战斗是掩护日本陆航97式重型轰炸机(三菱Ki-21)对中国香港和缅甸的战略目标进行攻击,以切断中国大陆与南亚的联系。Ki-43一型丙的第一批对手是“飞虎队”的P-40以及英国皇家空军第67战斗机大队的布鲁斯特“水牛”战斗机。一向轻视日本陆航的西方人被“隼”式战斗机打了个措手不及。在日本陆航的对手们看来,日本战斗机数量太多、飞行员士气高昂,而最关键的一条就是战斗机的性能差距。这些直接决定了二战初期的这场空中战争必然是一边倒的结果。endprint

灾难远远没有结束,随着中岛公司生产能力的增强,盟军飞行员很快就会恐慌地看到,这种闻所未闻的日本陆航战斗机展开了它轻巧敏捷的翅膀,牢牢地占据东南亚的天空。更糟糕的是,它们的数量越来越多……

Ki-43二型系列 在二战岁月中,受到来自前线的及时反馈以及迫切需求,战机的改进发展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在持续进行中。当一架战机的机轮刚刚离开制造厂跑道、飞向前线时,生产线上的后续批次就已经在进行逐步改进了。只要战机经由优良的设计而来,就能够在机体基础上进行尽可能多的改进以满足各种任务需求。对日本陆航来说,Ki-43“隼”式战斗机就属于那种最优秀的、具备多样化改进潜力的机型。

在Ki-43一型丙投入部队使用、飞临东南亚上空无情屠戮英国皇家空军老旧战机的同时,中岛公司开始对“隼”式战斗机进行各种试验,力求在原有机体上发挥出更优秀的性能。努力很快得出了成效:1942年2月,中岛公司的太田改装车间内,5架Ki-43二型试验机组装完毕,信心满满地等待试飞员的检阅。

“隼”式战斗机的性能由此又上了一个台阶,在二型试验机上,动力系统升级为823千瓦中岛Ha-115发动机——Ha-25的改进版,驱动一具三叶金属定距螺旋桨。Ki-43二型机的引擎罩也进行了相应扩容,以容纳Ha-115的二级机械增压器。火力系统保持Ki-43一型丙的2挺12.7毫米机枪不变,不过更先进的反射式瞄准具替换了原先的望远镜式瞄准具,隼式战斗机这次终于赶上了世界潮流。从此,Ki-43的驾驶舱前方再也看不到穿越风挡的瞄准具了,这也是分辨Ki-43一型和后续型号的最佳方式。

驾驶舱后方加装了13毫米厚的渗碳钢板装甲以保护飞行员的头部以及背部,日本陆航飞行员的生命第一次得到了额外保障。这倒没有给该机性能带来多少影响,因为装甲的总重量只有区区48千克而已。新飞机的翼尖部分进行了重新设计,翼展缩短了60厘米,这使Ki-43在中低空飞行的最大速度得到了提升。缩短翼展带来的一个副作用是机翼面积从22平方米下降到21.4平方米,Ki-43的翼载荷有所提高。从Ki-43二型系列开始,汽化器进气口的安装位置从引擎罩下方移动到了上方,这也是从外观上区分Ki-43一型和后期型的重要特征之一。

1942年2月至3月,围绕着这5架Ki-43二型试验机展开了一系列的试飞和评估。新机的初步表现令人振奋,没等测试结果正式公布,迫不及待的日本陆航便要求中岛公司开始将太田工厂内的Ki-43生产线改造成Ki-43二型,用以生产下一个亚型——Ki-43二型甲。

Ki-43二型甲的设计得以迅速定型。从这一型号开始,2挺Ho-103机枪成为“隼”式战斗机的标准配置。机翼结构也得到加强,2个挂架可挂载30千克炸弹起飞作战,而在特殊条件下更可以挂载250千克炸弹!500千克的总载弹量超过了原设计数值的8倍之多,再对比一下“隼”式战斗机不到两吨的纤巧体格,由此可见中岛公司的这次改进非同小可。换装了更重的发动机、增加了装甲、加强了火力系统之后,Ki-43二型系列比一型的重量提升了400千克左右。得益于更强劲的发动机,新飞机的机动性能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战争的进一步扩大,更多更先进的盟军战斗机投入了战场,“隼”式战斗机2挺12.7毫米机枪的火力配置逐渐落后了,这个问题直到Ki-43的最后一个亚型才得到明显改观。

凭借着中岛公司良好的生产调配能力,太田工厂的生产线迅速改装完毕。到1942年11月,Ki-43二型甲开始批量生产。在交付了60架之后,Ki-43二型甲的生产率迅速地赶上并超越了Ki-43一型丙,成为中岛公司的拳头产品。中岛公司交付的Ki-43二型甲大部分为标准型号。根据日本陆航在东南亚战场的使用反馈,一部分Ki-43二型甲加装了空气滤清系统,作为热带型号交付部队。

中岛公司的Ki-43二型甲生产线一直运转了22个月,直到1944年9月Ki-84“疾风”战斗机投产。而一旦将Ki-43确定为进行未来空中战争的主力战机,日本陆航即希望尽可能快地获得大量新战机以替换老旧的Ki-27,其需求远非中岛公司一个企业能够承担。为了加快Ki-43装备部队的速度,陆军第一航空工厂和立川公司先后加入到生产“隼”式战斗机的行列中来。1942年10月,陆军第一航空工厂开始生产Ki-43二型甲,而此时的立川公司则在调整生产线,为“隼”式战斗机下一个亚型的大规模生产进行准备。

事实证明,陆军第一航空工厂的生产线运转情况不尽如人意——生产设备不合规范,工人也缺乏足够的训练。到1942年年底,陆军第一航空工厂一共制造出7架Ki-43二型甲,这个数字仅仅是中岛公司产量的一个零头而已。更糟糕的是,这7架Ki-43二型甲中只有4架的质量合格,能够满足交付军方使用的条件!时间进入1943年,第一航空工厂的状况依然没有明显的起色,在11个月的时间里,Ki-43二型甲的出厂数量为令人啼笑皆非的49架。不得已,军方只得停止了陆军第一航空工厂的“隼”式战斗机生产线。

1943年春天,中岛公司的生产顺利展开,开始向日本陆航交付Ki-43二型甲以及Ki-43二型甲热带型。前线的第1、第13、第24、第26、第33战队均换装了Ki-43二型甲。在这样的形势下,先前入役的Ki-43一型丙则被迅速淘汰至二线部队,例如泰国政府投靠到轴心国阵营之后,被日军所操控的傀儡泰国皇家空军便获得了相当数量的Ki-43一型丙。

但此时战局和一年之前已经完全截然相反了,日军从战略攻势转向了战略守势。美国陆航自从装备P-38“闪电”战斗机之后,双方空中力量的对比就开始发生了改变。日军战机再也不可能象1942年春天那样不可一世了,“隼“式战斗机开始落后于时代。尤其在火力系统方面,2挺12.7毫米机枪在美国陆航战机面前简直有如儿戏。如果加装威力更强大的机炮,虽然能够使“隼”式战斗机拥有适应时代潮流的火力,但这样必然会使飞机的结构重量大幅度跃升,从而带来机动性下降的恶果——这是以近距离缠斗为第一天职的日军陆航飞行员最不愿意看到的。endprint

时间进入到1942年下半年,从战斗中,日本陆航飞行员逐渐感受到:虽然“隼”式战斗机系列还能够继续进行分阶段改进,但是这个步伐已经落后于他们的盟军对手了。尽管如此,在1942年6月,Ki-43二型甲的生产线尚未完全准备完毕,中岛公司便开始试验下一个亚型的“隼”式战斗机。8月下旬,3架试验机制造完成,这就是Ki-43二型乙的原型。

Ki-43二型乙的翼尖缩短了300毫米,更重要的改进则是在动力系统方面:Ha-115发动机的废气排放管经过了改进,向后喷出的废气能够给飞机提供额外推力。这个改动看似无足轻重,但却使“隼”式战斗机家族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获得了一位更轻巧迅捷的新成员——Ki-43二型乙,其最大平飞速度因此提升了接近40千米/时!

中岛公司技术人员的努力为立川公司的生产铺平了道路,后者的生产线已经准备就绪,等待着Ki-43二型乙定型开工了。1943年5月,立川公司开始批量生产Ki-43二型乙,它将成为“隼”式战斗机家族中产量最大的一个型号。当年初秋时节,日本陆航所有的前线战队开始接收Ki-43二型乙。

在生产过程中,立川公司根据前线飞行员的反馈对Ki-43二型乙进行了略微改进,主要更动为将Ha-115发动机的单个大型废气排放管道改为多个独立的小型管道集合。经过了改进的Ki-43二型乙被称为Ki-43二型改。

Ki-43三型系列 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到后期,中岛公司开始制造下一代战斗机Ki-84“疾风”,Ki-43系列的工作重点逐渐转移到立川公司。尽管如此,中岛公司的工程师们依旧研制了3架Ki-43三型试验机,并于1944年5月进行了试飞。新机的改进重点是动力系统方面,换装的Ha-115-Ⅱ型引擎能够输出875千瓦的功率,推动“隼”式战斗机在6100米的高度达到555千米/时的最大平飞速度。

立川公司很快进行了生产线的调整,当年10月即开始按照中岛公司的设计生产新型号——Ki-43三型甲。由于准备充分,生产线的调整只给立川公司当时正在进行的Ki-43二型乙生产带来略微的影响。立川公司只花了30天时间,就把出厂数量上的缺额追了回来。

Ki-43三型甲也是“隼”式战斗机家族中最后一个批量生产的亚型,立川公司一共交付了1098架,成为日本陆航计划中本土防御计划的主力型号之一。

通过长期给中岛公司打下手,立川公司的工程师们积累了相当的经验,他们最后拿出了一款“隼”式战斗机的终极改型:Ki-43三型乙,尽管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要落下帷幕了。对于日本陆航飞行员来说,Ki-43三型乙毫无疑问是梦幻中的终极战斗机:火力强劲,机头装备2门20毫米Ho-5机炮,密集猛烈的火力足以摧毁任何一架盟军战机;动力充沛,三菱公司的Ha-112-Ⅱ型引擎输出功率达948千瓦;缠斗性能出色,这正是“隼”式战斗机家族最引以为傲的亮点。如果能在1941年年底,开着1架Ki-43三型乙尽情屠戮盟军的老旧战机,那日本陆航的风头绝对要盖过海军的那些“零”式飞行员。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当中岛公司在1945年6月造出2架Ki-43三型乙时,太平洋对岸的阿拉莫杜沙漠中,人类第一枚原子弹正有如一头未知的猛兽,静静地沉睡在铁笼中。日本帝国的末日祭奠即将拉开帷幕……

即便立川公司全体员工有天神相佑,一夜之间向日本陆航交付成千上万架Ki-43三型乙,它们在美国陆航的最新战机——P-38L、P-47N和P-51D面前,也只能象野鸭一样被美国大兵嚼着口香糖漫不经心地一一击落。回顾过去的4年时间,日本航空业甚至整个日本军事工业经过30年代的精心谋划以及苦心经营后,固然可以在使日军在战争初期取得一定优势。但是,只要美国这个地球上最为强大的工业国家将战争机器开启,日军战无不胜的神话就有如泡沫一样随风而去了。

(编辑/一翔)endprint

猜你喜欢

原型机机枪战斗机
EF2000台风战斗机
FN公司展出6.5mmn径机枪
霸气的机枪
神威E级超算原型机启用
中国运—20运输机可能将于2016年开始服役
德国MG5通用机枪因技术问题推迟交付
比利时FN公司MAG机枪
联合攻击战斗机(JSF)
国产FBC-1战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