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型民族器乐品种的发展迫在眉捷
2014-07-26于庆新
个多世纪以来,现代大型民族管弦乐队在克服了各种困难并摆脱了种种非议和责难后获得了蓬勃的发展,这本无可非议。然而,随着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日渐式微,加之现代大型民族管弦乐队的强势发展,作为我国音乐文化传统中宝贵遗产的中小型民族器乐品种的发展空间却日趋狭小,其中,传统的地方乐种在逐渐消亡,新创之作虽时有问世,但得以流传的成功之作却微乎其微。在专业音乐教育中,无论是作曲还是演奏专业,忽视民族民间中小型地方乐种的倾向,多年来未得到彻底改观。在全国仅存的几个大型民族乐团的节目单上,中小型品种的曲目也寥寥无几。再看那些被以“改革”名义推向市场而自谋生路的省市民族乐队,“多样并存、繁荣发展”更是难以企及的奢望……然而,远在南洋的新加坡华乐同仁,此刻却向我们展示出别样的景象,令人刮目相看——
2012年6月2日—3日,由新加坡华族室内乐团“鼎艺团”主办的“2012 新加坡国际华乐室内乐作曲比赛”在新加坡艺术学校隆重举行。主办方指出,此次作曲比赛的宗旨在于“提升和陶冶国人对华族室内乐的欣赏与认识。通过融合传统和现代的华乐曲风,创新打造独特的新加坡华族室内乐品牌,并通过卓越的演艺向世界展示新加坡多元文化元素”。主办方诚邀一切有志于华乐室内乐创作的作曲家参与比赛,不分国籍和年龄。应征的作品按乐队编制和乐曲时限分为A、B两组: A组8—10分钟,现鼎艺团编制(19人);B组 5—8分钟,4—8人。作品征集自2011年8月至2012 年4月1日截止,共收到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中国(含内地及香港、台湾地区)的37部作品。评审委员会由新加坡本地及海外作曲家、指挥家组成,其中有:周龙教授(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大学)、唐建平教授(中国中央音乐学院)、王建民教授(中国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何志光副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杨秀桃音乐学院)、钟启荣先生(马来西亚作曲家)、Mr.Eric Watson(英籍,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高级讲师)、郑朝吉博士(指挥家,新加坡华乐协会会长,鼎艺团音乐总监)及郭勇德先生(新加坡华乐团副指挥,鼎艺团指挥),郑朝吉任评委会主席。由于参赛作品质量普遍较高,经评委会初审决定,突破了原计划(6部),评出9部作品进入最后决赛。比赛分别在A组和B组评出前三名,另外,还设立了“观众票选奖”以及“新加坡青年作曲家奖”。“观众票选奖”将让观众在音乐会现场为心仪的作品投票,决定花落谁家。“新加坡青年作曲家奖”则适于参加这次比赛的21岁以下本地作曲家,以鼓励更多年轻作曲家为华乐室内乐进行创作。获奖者将获得不同等次的奖金(200至2000新加坡元)、奖杯和证书。
最后的决赛,在规定的时限内,以公开排练的方式进行,指挥、演奏员和评委都可以对作曲家现场提问,作曲家也可以对指挥家、演奏员提出要求,最后由每位评委进行点评。作曲家现场与指挥、队员的沟通能力等现场表现将作为审核、评比内容。这种在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之间相互对话、沟通的方式,在目前各类作曲比赛中恐怕绝无仅有。
经过两天的现场角逐,A组中,赵俊毅(马来西亚)的《甘榜音画》获得冠军,张媛(中国)的《清墨图》获得亚军,彭慧怡(新加坡)的《抒情曲》获“新加坡青年作曲家奖”。在B组中,刘畅(中国)的《瓷咏》获冠军,林兰芝(中国香港)的《云·雾》获亚军,代博(中国)的《梦幽山》和赵俊彦(马来西亚)的《宁II》并列季军,柳琳(中国)的《树的画像》、李家汉(新加坡)的《目开在秋时》和洪铭健(中国香港)的《大千世界》获“荣誉奖”。
6月3日晚,获奖作品音乐会及颁奖仪式在新加坡艺术学校音乐厅隆重举行。新加坡新闻、通讯及艺术部兼环境发展及水源部高级政务部长傅海燕 ,南洋艺术学院院长、 鼎艺团董事朱添寿及评委、嘉宾出席了音乐会。鼎艺团年轻的演奏家们在郭勇德的指挥下,以娴熟的技艺向观众展示了9部获奖作品。随后,热情洋溢的七百余名观众亲自参与投票,结果,刘畅(中国)的《瓷咏》以绝对的优势脱颖而出,荣获“观众票选奖”。傅海燕女士、朱添寿先生代表主办单位向获奖的年轻作曲家们颁发了奖杯及证书。
比赛期间,分别举办了两场座谈会。出席座谈会的除上述评审委员之外,还邀请了海外及本地嘉宾,如香港作曲家协会主席、香港大学音乐系陈锦标副教授,新加坡作曲家何仲实博士,新加坡作曲家许美端博士,新加坡作曲家吴多才博士,台湾高雄市国乐团指挥郭哲诚以及中国音乐家协会《人民音乐》杂志编委、原副主编于庆新编审等。本地在校师生及其他华乐界人士出席了会议。会议围绕华乐室内乐创作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如何在华乐室内乐的创作中把握继承传统与创新的关系,是大家热议的话题。
王建民指出,要重视对传统的学习,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十分重视民族室内乐的发展,重视对江南丝竹的学习。郭哲诚介绍说,台湾每年都要搞一次丝竹室内乐比赛。许美端指出,学习传统不能只学皮毛,开始可以从模仿做起。周龙谈到,自己对民族音乐的重视是从进入音乐学院学习民歌才开始的,后来逐渐尝到了甜头,感到对我一生的创作受益无穷。年轻人学习传统音乐,先从模仿做起,没有这个起步,日后的创新也无从谈起。这次的获奖作品中,听出了年轻作曲家们对传统因素的追求和运用,令人欣慰!唐建平认为,作曲家要把握大乐队与室内乐在创作上的不同,大乐队具有宏大的气势,而室内乐擅长表现细腻的情感。现代音乐创作不能单纯追求新技法,而应该从现代技法的压力下解脱出来,不能当“技法”的英雄,而应做真正“音乐”的英雄!何仲实认为,音乐创作是为了表现人的情感,音乐不能离开“人”。郑朝吉指出,现在缺少像顾冠仁的弹拨乐合奏、胡登跳的丝弦五重奏那样的优秀之作。2003年起举办的“天华杯”民族室内乐比赛中,至今优秀的作品也不多。用现代音乐手法写的室内乐数量不少,但好听、流传的微乎其微。作曲家别忘了,作品要让人家喜欢,不要让人听了感到一头雾水。一些年轻作曲家一味追求西方音乐的音色,反而忽视了对华乐音色的开发。于庆新认为,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是作曲家在创作中面对的永恒课题,尤其对“现代音乐”、“新潮音乐”,国内已经争论了几十年。他历来主张:第一,对年轻人勇于探索的精神一定要鼓励和保护,因为没有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艺术创新就无从谈起;第二,年轻人在学习过程中,首先要打好传统音乐、传统技法的基础,要做到继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第三,不断总结,突破自我。有的作曲系教师不让学生学习旋律写作,在他们眼里,旋律、调性、民族或地域风格似乎是“僵化”、“保守”的同义语而成了写作的禁区。他们盲目追求新技法,作品毫无情感表达而只是纯理性的音符堆砌,标题也常是词不达意、莫名其妙,岂不知这些人已进入了一个误区,这些盲目性成了束缚他们创作的一种新的僵化和保守。陈锦标则坦言,自己喜欢有调性的音乐!endprint
如何把握华乐室内乐以及鼎艺团今后的发展方向?
鼎艺团经理黄德励先生首先向大家介绍了鼎艺团的情况。鼎艺团成立于2007年,现有演奏员近二十名,均来自艺术院校毕业生。鼎艺团有幸得到新加坡国家艺术理事会、私人机构与赞助人,以及本区域华乐界许多前辈的大力支持。鼎艺团通过创新展现多样化的音乐,从中国传统音乐至现代跨流派作品。自成立以来,鼎艺团荣幸得到了音乐总监、新加坡国家艺术理事会文化奖得主、本地华乐开拓者郑朝吉博士的热情支持。鼎艺团也在本地杰出青年指挥家郭勇德先生的指挥下,呈现了场场优质的音乐会。鼎艺团在2008年新加坡艺术理事会主办的全国华乐比赛中,夺得合奏小组冠军;2009 年荣获英国威尔士的兰戈伦国际诗人与音乐家节的器乐小组冠军;2011 年在第28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海内外“江南丝竹”邀请赛荣获银奖。至今,与鼎艺团合作过的音乐家有:古琴演奏家龚一、陈雷激,笛子泰斗陆春龄,二胡演奏家王国潼、闵惠芬,月琴演奏家冯少先, 琵琶演奏家王梓静,管子演奏家胡志厚,笛子演奏家詹永明,笙演奏家徐超铭,唢呐演奏家侯彦秋,施坦威钢琴家黄旭洋等等。除了常规演出,鼎艺团也不遗余力地推动大众教育,每年参与滨海艺术中心“美丽星期天”音乐会、“中国民歌知多少 ”音乐会和“滋养你的想象——华乐入门”系列活动。
对于鼎艺团今后的发展,郑朝吉指出,第一是作品,华乐室内乐有了作品才能发展。鼎艺团这次举办国际华乐室内乐作品比赛,希望能抛砖引玉,让更多的作曲家重视华乐室内乐的创作。第二是乐队的训练。室内乐需要娴熟的演奏功力和高度的默契配合,不能依赖指挥,这方面的训练,乐团还要加强。陈锦标说,华乐今后的发展要注意两个关键的问题,一是音色的融合,二是音响的平衡。于庆新认为,鼎艺团作为新加坡优秀的华乐室内乐团,其发展需要得到政府及社会进一步的大力扶持。现代大型民族管弦乐队存在及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合理性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民族器乐大、中、小模式要多元并存,大型乐队的发展不能以牺牲中小型乐种的发展甚至生存为代价。
对鼎艺团这个年轻室内乐团的艺术水准和实力,大家都给予了高度评价。唐建平指出,这样的一个年轻的乐团,不仅乐团组建时间短,而且每个人都很年轻,就好像新加坡这个国家本身就很年轻,它的一切都处于朝气蓬勃的发展状态。王建民指出,这个比赛是很好的一个活动,其意义有这几个方面:第一,鼎艺团作为新加坡的半职业室内乐团,团龄不长,需要有各种各样的活动来提升自己在新加坡以及海外的影响和形象。第二,现在室内乐作品不多。乐团不能等米下锅,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为本团积累作品。第三,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大大促进乐团演奏技能的提高和演奏风格的拓展。在短时间内视奏技术较难的新作品,对你们就是一个挑战,就是一个提高。
对于作曲家参与指挥家、演奏家公开排练的审核评比方式,几位评委众口一词,赞不绝口。大家一致认为,这不仅有助于艺术上的相互提高,也有利于评委更准确、公正地评判,这一独出心裁的安排,体现出主办方的智慧。
唐建平说,这种方式我过去没见过,这比单纯的比赛更有意义,对作曲家、演奏家在艺术上都有提高,它提升、扩大了比赛的意义。陈锦标认为,这种做法很难得,是个很好的经验。艺术上不但对作曲家有很大的帮助,而且从比赛的角度来说,也很公平,很公开。周龙说,在排练过程中与作曲家互动,评委也在现场当面对作曲家提出一些意见。这对年轻作曲家的帮助很大。这是一个很少有,也很特别的一种比赛方式,我也是第一次见到。这次比赛是以中国传统乐器为基础的,而且是国际性的,总体来讲,我觉得质量非常高。郭勇德认为,这次比赛是鼎艺团主办的第一届新加坡国际华乐室内乐作品比赛,深获各界好评和鼓励。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功效,带动华乐室内乐的创作和演奏。鼎艺团从组织、排练和演出都证明了它是新加坡华乐界的佼佼者。
首届新加坡国际华乐室内乐作曲比赛圆满落下了帷幕。短短两天的比赛及座谈,令人感触良多。首先,活动的成功举办,彰显出这个年轻乐团正确的艺术理念与非凡的活力。其次,比赛的成功举办进一步有力地说明,作品是一个乐团的立团之本,期盼鼎艺团能以这次比赛为开端,有计划地通过定期比赛为本团积累优秀作品,这是一种比“委约”更便于操作的捷径。再次,观众的需求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普及、推广是乐团生存和发展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除了新作品,民族民间传统乐种的推广、普及不可轻视。新加坡有70%的华人,多数是中国南方地区的后裔,所以,像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福建南音、潮州弦诗等等地方乐种应该有很大的推广空间,鼎艺团可以有步骤地逐一普及、推广。前不久,笔者有幸参观了上海崇明市的“阳刚民间音乐馆”,它是痴迷于民族音乐的民营企业家杨刚先生投资兴办的。近日,他还投资举办了“新江南丝竹”的创作活动,向几十位作曲家委约新作。我想,只要这些有志于发展中华民族中小型民族器乐品种(或称“华乐室内乐”)的有识之士加强交流,精诚合作,民族器乐大、中、小品种“多元发展,共同繁荣”的可喜局面将指日可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