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域浩然正气歌

2014-07-26吴军陈平

人民音乐 2014年5期
关键词:戍边音乐史西域

吴军++陈平

14年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六十周年。《新疆兵团音乐史》作为庆典作品隆重出版,可喜可贺,可传世,可激励,可资政育人,可为西域屯垦青史生辉。

作为兵团史学工作者和音乐工作者,又是兵团近六十年历史的亲历者,读着这本史书,我们心潮澎湃,思绪湍飞,眼前浮现出一个个难忘的瞬间:

1949年冬进疆女兵六十年后聚会时,这批白发皤然的老奶奶齐唱:“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当年穿越“死亡之海”解放和田的老战士,五十多年后穿着没有领章帽徽的黄军装,第一次走出大漠来到石河子,向王震铜像行军礼并合唱:“走走走,跟着毛泽东走……”;一位九二五起义的黄埔军人,临终之前叫孙儿把他一生最喜欢唱的歌录音,有《大刀进行曲》、《戈壁滩上盖花园》;一位三五九旅老战士给我展示他的珍贵宝藏,一本陈迹斑驳的笔记本,翻开是他进疆后学会的歌词,刚参加了识字扫盲,笔画生硬,但非常虔诚;还有,农一师的前身是三五九旅旅部和718团,1985年阿拉尔电视台建成后,发动群众投票选定开播曲,几乎所有投票者选择《南泥湾》……

一种音乐,一种文化,对一个人、一支队伍、一项事业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巨大、强烈、穿越时空的深远影响?

我们由此想到了中华民族的西域屯垦史,看到了两千多年来古西域屯垦的三次高潮,听到了两千多年来在这块土地上气势磅礴的正气歌……

我们把古西域的屯垦戍边史比作一曲雄浑壮丽的交响乐,可分为前奏、高潮、尾声。

中华民族西域经营史开端于西汉,此为西域正气歌的前奏曲。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华民族向西拓展的伟大通道。前101年,汉朝在西域屯垦。前60年,汉设“西域都护府”,标志了中原王朝在西域行使国家主权。《史记》、《汉书》记载了一系列英雄豪杰:卫青、李广、霍去病、窦固、班超等,同时记载了以开拓疆土、英勇奋斗、不畏牺牲为主旋律的西域文化。“犯我大汉,虽远必诛”,“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豪迈英武的语言是中华民族大无畏精神的生动写照。《汉书武帝纪》载:“太和四年初,贰师将军李广利,斩大宛首级,获汗血马来,作《西极天马之歌》。”这首歌是胜利之师的凯旋曲。

古西域屯垦戍边正气歌的高潮是唐朝。唐太宗灭东突厥汗国,西突厥汗国西迁离散。唐朝在西域设著名的“安西四镇”,在天山南部大力推行屯垦,保证了丝路通畅,商业繁荣。唐朝的影响远达欧洲,今天欧洲人称华人为“唐人”。东西方文化交流碰撞,激发了唐文化的极大活力。尤其是龟兹乐和佛教音乐传入,使大唐音乐艺术焕然一新,朝气蓬勃。唐太宗根据《龟兹乐》创作《破阵乐》,作为战斗凯旋曲。唐太宗甚至亲自执槌击鼓演奏《破阵乐》,抒发胜利豪情。

清朝是古西域屯垦正气歌的尾声。清历代皇帝征战准噶尔汗国七十余年,终于收复西域,设伊犁将军,行使国家主权。清朝大力推行屯垦,重点是北疆。乾隆撰写了著名的《格登碑》,写了一系列歌颂收复西域征战的诗歌。土尔扈特部东归受到乾隆的高度评价,特命著名大学者纪昀赋诗记载这一爱国壮举。清朝后期逐渐走向衰败,但面临外敌入侵也有衰败中的奋起抗争。左宗棠击败阿古伯侵略者,再次收复新疆,留下千古绝唱“大将筹边人未还,湖湘子弟遍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正是因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对古西域的执着的坚持不懈的开拓经营,我们才有了今天的广阔的生存空间——大西北。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今天,新中国创造了两千多年来古西域屯垦戍边事业的新的辉煌,新疆兵团承担的屯垦戍边使命是两千多年古西域屯垦事业的光荣延续。兵团人唱响了新中国屯垦戍边的正气歌。《新疆兵团音乐史》记载了兵团人的正气歌,主旋律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

从历史学的观点分析《兵团音乐史》,该史书有以下特点:

《新疆兵团音乐史》的第一个特点:

史料丰富,观点正确;重点突出,特色鲜明

该书名为音乐史,实为兵团文化艺术史。兵团人来自五湖四海,兵团文化体现了五湖四海的文化元素。作者收集的史料丰富,时间跨度大,内容广泛,涉及思想政治工作、电影、文学、美术、群众文化、戏剧等。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把新疆13个原住民中的12个少数民族的音乐艺术收入研究范围,增加了史料的厚重、坚实。对涉及的人物尤其是逝世人物,做了大量的艰苦的史料征集、考证、整理工作,抢救了一大批珍贵资料。

正确观点是一部史书成功的关键。贯穿该书的一条线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兵团精神。屯垦戍边是爱国主义的载体,爱国主义是屯垦戍边的灵魂,也是古西域正气歌的高亢旋律。作者准确把握了不同时代的不同旋律。1962年“伊塔事件”发生,中央命令兵团赴边“三代”,就地组建边境农场。兵团音乐艺术出现两个新词《国土在我心中》、《永不移动的有生命的界碑》。《新疆兵团音乐史》浓墨重彩地记载了兵团人为国守边,在所谓“争议区”流血牺牲坚守国土的历史。1966年“文革”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内乱,兵团事业遭受严重挫折,被诬为“十七年黑线专政”“国民党改造了共产党”,1975年被撤销。对此,该书从文学艺术的角度真实记录了“左”的错误造成的巨大创伤,艺术被严重扭曲致使荒诞不经;特别记载了“红卫兵歌谣”、“知青歌”,珍贵史料,事实真实,公正客观,批判严肃,观点正确。

在不同历史时期,兵团的音乐艺术发挥了不同作用。部队进疆初期,音乐艺术在改造起义部队和大生产运动中起了突出作用。先说改造起义部队。1949年12月,原国民党新疆起义部队七万余官兵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2兵团。进疆部队给22兵团派去了政工干部。在改造起义部队时,先发动底层士兵开展讨论“为谁扛枪为谁打仗”,让大家明白解放军是人民的子弟兵;接着开展诉苦运动,“倒苦水、挖穷根”,再看歌剧《白毛女》、《血泪仇》,士兵的阶级觉悟迅速提高,很快转变立场,坚决跟共产党干革命,唱《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一位老干部回忆说,转变一个底层士兵的阶级立场有一个星期时间就够了。先进文化有巨大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塑造新人的能力,今天的石河子、奎屯就是起义部队改编的22兵团创建的。endprint

再看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当时条件非常艰苦,一诗一词为证:“半个百姓半个兵,半碗黄沙半碗风。多少将士思乡梦,尽在万古荒原中。”“谁言大漠不荒凉,地窝子,没门窗。一日三餐,玉米间高粱。一阵号声天未晓,寻火种,去烧荒。最难夜夜梦家乡,想爹娘,泪汪汪。遥望天山,默默祝安康。既是此身许塞外,宜红柳,似胡杨。”一些老干部回忆说,那时的兵最难带,人心思乡,思想不一。如果不是南泥湾精神和部队铁的纪律,没有人能在那种严酷的环境下生存下去,更不用说开荒生产了。共产党人代表的先进文化起了巨大的鼓励作用。音乐艺术是先进文化最大众化最朴实的表现形式。唱着《戈壁滩上盖花园》,战士拉开军垦第一犁;唱着《新疆好》,战士们在露天举行集体婚礼,以地窝子当新房;唱着《志愿军战歌》,战士们在万古荒原创造了一个个开荒造田的惊人记录……。1952年4月,毛泽东在《关于西藏工作的指示》中说:“我王震部入疆,尚且首先用全力注意精打细算,自力更生,生产自给,现在他们已经站稳脚跟,取得了少数民族的热烈拥护。”

1954年至“文革”的12年,兵团屯垦戍边事业创造了历史的辉煌。《新疆兵团音乐史》展示了兵团文化艺术事业的辉煌成果。其一,百花齐放,春色满园。兵团成立了京剧、豫剧、秦腔、歌舞、话剧、杂技等十个艺术团体,各献其艺,争芳斗艳,生气勃勃。加之各师的专业和业余文艺团体,兵团处处洋溢着浓烈的文化气氛,处处体现了兵团领导张仲瀚的“建设文化兵团”的战略思想。其二,名家荟萃,名剧叠出,明星灿烂,名气远播。几乎每个剧种都有在全国有名气的演员,每个剧种在全国的各次重大文艺会演中都获奖项,每个剧种都推出“高、难、新”的剧作。当时有人评价兵团的文化艺术水平“全国领先、西北第一”。其三,兵团文化产生了巨大感召力凝聚力。1963年,兵团党委派“一员一片”到上海动员青年支边。一员即政治委员张仲瀚,一片即艺术纪录片《军垦战歌》。许多上海青年就是听了张政委的动员报告,看了《军垦战歌》,立即报名进疆。有的因身体弱没有被批准的女青年,写血书誓言进疆。至1966年,有9.7万上海知青进疆,汇入兵团屯垦戍边的队伍,最小年龄15岁。今天,当年的风华少年已成白发老年,聚会时仍然怀念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仍然激情澎湃地唱《边疆处处赛江南》、《送你一束沙枣花》。

《新疆兵团音乐史》突出了1982年兵团恢复后,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大力普及,提高创新。首先,这一阶段兵团党委提出“奋起二次创业,再造兵团辉煌”,宣传提倡鼓励兵团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兵团精神在文化艺术中充分体现出来。换言之,流传两千多年的西域正气歌唱得更响亮了。以《国土在我心中》为主旋律的《兵团组歌》成为这个时代的代表作品。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无论社会上的文化潮流有多少“多样化”,我们的音乐艺术始终坚守着兵团人的精神家园。第二,随着电视的快速普及,文化实现了大众化、群众化,“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同时进入老百姓家庭,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兵团音乐的风格和内容也随之多样化,推陈出新,丰富多彩。第三,戏剧、杂技、歌舞、话剧、音乐等各个艺术门类精品不断涌现,新的明星升起,年青艺术家焕发出强烈的艺术活力,越来越多的文化艺术作品获兵团、自治区、全国的“五个一工程奖”,越来越多的演员和作品走向全国,走上中央电视台。十省市支援兵团是资金项目,兵团人回报援疆省市的是兵团艺术为载体的兵团精神。第四,民间文艺复兴,百花齐放,异彩纷呈,非物质文化得到大力抢救、挖掘、整理、保护和发展。

《新疆兵团音乐史》的第二个特点:

脉络清晰,体例规范;以事系人,细节生动

该书以时间为序,以音乐艺术为主线,涉及戏剧、杂技、话剧等艺术领域,分类清晰,逻辑合理,内容不蔓不枝,文字流畅精炼而且富有感情。尤其是书中收入的几篇研究论文很有水平,有理论价值。

该书体例规范符合史书的要求,章节逻辑关系清晰合理,章前有总序,章后有小结,各节内容紧凑,衔接有序。

特别应当指出的是,该书以事为主,见事见人,传承了《史记》的优良传统,注重人物的活动纪实。例一,张仲瀚与《军队的女儿》,张仲瀚对邓普说“我把《军队的女儿》看成我的女儿,你可一定把她写好,有困难找我张仲瀚”。例二,1958年,安静深入南疆巴楚胡杨林中体验少数民族生活,发现一个荒废的村庄,于是根据民间传说创作了《无人村》。1964年在新疆戏剧观摩演出大会引起轰动并得奖。例三,1955年1月,28团演出队百余人乘四辆卡车去可可托海矿区演出,路遇暴风雪,雪厚一米,车困雪中,粮食断绝。矿区急忙派大型推土机援救脱险。例四,音乐人物于吉海记述进疆路途的艰难,吃“汽油面”,与妻子陈珍的爱情等细节生动感人。从史志角度讲,是一篇很好的人物传记。

石河子大学王欣欣、刘希里两位教授为这部专著付出许多心血智慧。刘希里1983年毕业于河南大学音乐学院,长期从事音乐教学与研究,成果丰硕,2001年从广东到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任教,现任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王欣欣1981年至1997年先在新疆师大音乐系专科毕业,后赴中国音乐学院攻读本科。2001年与丈夫刘希里一起回石河子大学任教。夫妇俩用4年时间,在以兵团音乐家协会主席吴军等团队课题组成员大力相助下,共同收集资料,克服种种困难,终于完成了《新疆兵团音乐史》的写作。

《新疆兵团音乐史》向历史表明:兵团人无愧于汉朝开拓西域豪情满怀的《天马歌》,无愧于大唐的气韵生动慷慨豪迈的边塞诗《破阵乐》无愧于清末威退沙俄、索还伊犁、扫平叛军的湖湘精英。我们的屯垦戍边事业比古人更伟大、更辉煌。以爱国主义为灵魂,以屯垦戍边为载体的西域正气歌唱了两千多年,我们唱出了最强音!

吴军 新疆兵团音乐家协会主席

陈平 新疆兵团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责任编辑 金兆钧)endprint

猜你喜欢

戍边音乐史西域
给戍边烈士的一封信
班超出使西域
戍边壮士歌
符号学家重返音乐史
《西域图志》纂修略论
戍边追梦
中国近现代当代音乐史的研究使命
浅析音乐考古学在音乐史研究的作用
毛泽东屯垦戍边思想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建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