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视唱练耳课教学法的问题三则
2014-07-26姜夔
一、关于构唱两个音距离较远的
音程的练习方法问题
在练习这类音程的时候,有的教师常常建议学生采用“搭桥”的办法来找音,比如构唱小六度可以通过用小三度加纯四度或纯四度加小三度来完成,构唱大六度可以通过用大三度加纯四度或纯四度加大三度来完成。还有一种办法是先顺着要构成的音程的方向往前多走一点,到一个八度音,然后按相反的方向构成一个转位音程以到达所要的音。这些办法都可以用,但不敢说一定是好办法,因为都没有要求学生练习怎样直接找到要找的音。尤其是第二种办法会使学生只能掌握二度或三度的音程,稍微大一点的音程都不能掌握;而要能够准确、熟练地直接想象出较宽的音程(也包括一些复音程)的声音并唱出来,倒本来就是学习音乐的学生都应该能够做到的。用“搭桥”的方法练习,虽然最后也可能达到“直接接通”的目的,但毕竟不如能够直接做到的好。因此我更倾向于要训练学生不用“搭桥”就直接找到距离较远的音,正像不需要通过用小二度加增一度或增一度加小二度的办法来练习构成大二度一样。怎么做?我建议让学生先建立好对要练习的音程的听觉表象然后再唱。举例来说,譬如要学生练习构唱大六度,办法是在学生知道什么是大六度以后,先让他弹这两个音构成的旋律音程,仔细听,把声音和音程名称捆绑在一起反复记忆,直到学生能够很容易地、清晰地回想起它们的时候才要他唱,并且唱的时候要根据记忆表象随时调节音高,使音高关系尽可能准确。方法很简单,只要坚持做下去,问题不难解决。
二、关于借用所谓“等音程”来构唱
增、减音程的问题
当学生们在练习构唱某些增、减音程遇到困难的时候,有的教师会建议他们找半音数相同的自然音程来帮忙。例如,当学生唱不好增六度的时候,有的教师会建议学生先想象一个小七度,然后把唱名换一下,唱出来;又比如当学生唱不好减四度的时候,有的教师会要他在心里用大三度来代替。这样做的根据是建立在十二平均律理论上的:“增六度和小七度是等音程”,“减四度和大三度是等音程”。如果单从十二平均律的角度看,这似乎没有什么不妥,但是十二平均律只是为了转调方便才被人为地设计出来的一套代用品,“它永远没有资格充当调式结构的根本依据”①。“等音”不等,“等音程”也不等,用“等音程”代替增、减音程的办法唱出来的东西是赝品。用这样的办法训练学生,会使学生有“把三个半音的音程不写成小三度而写成‘增二度只不过是个‘名称和‘写法的不同而已”等错误观念,因而永远无法认识减音程,也会无法真正认识包括自然音程在内的“有生命的调式中的各种音程”②。这样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所以这类所谓的“窍门儿”决不是好办法,而是饮鸩止渴的坏办法,对它不但不应该提倡,而且要反对。
三、关于学生在听写课上哼唱的问题
在练习听写的课上,常常会出现这样的场面:学生们在听的时候一边听一边哼唱,写的时候一边想一边哼唱,教室里嗡嗡地响成一片,每个人都在受着别人的干扰同时又在干扰着别人。学生们也很无奈,他们抓不住也记不住听到的声音,听的时候就不得不试图用嗓子发出点响声,来帮助自己抓住听到的声音,写的时候不得不哼出声音来帮助自己弄清听到的是些什么音,好写下来。然而这只是外面表现出来的“症状”,内在的原因则是内心听觉能力发展得不够。听写的时候离不开哼唱会影响教学效果,当然已经不好,但是还有更令人忧心的情况,就是会使学生的音乐记忆力和音乐想象力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严重的损害,甚至会使这些能力的形成成为不可能。如果没有高度发展的音乐记忆力和音乐想象力,要成为一位音乐家乃是不可想象的事。要解决这个问题,有各种办法。这里针对听写课上哼唱的问题,提一个很简单的解决办法,就是在要学生们听的时候,绝对不要容许他们哼唱——只许听,在心里反复记忆听到的材料,不许出声音,一点儿声音也不许出。一开始学生们会觉得很别扭,总想哼唱,这时候教师就得下点儿狠心,坚决制止,防微杜渐。不要“惯孩子”,只要能真正坚持做下去,情况一定会改变,学生们的音乐记忆力和音乐想象力也一定会发展得很好。
①②赵宋光《赵宋光文集》第2卷,广州:花城出版社2001年版,第344—345页。
姜夔 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
(责任编辑 刘晓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