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术欣赏课教学现状分析与策略改进

2014-07-26谢微

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2014年6期
关键词:欣赏课美术教学策略

谢微

摘 要:农村美术教师缺乏对欣赏课的正确认识,从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欣赏教学。鉴于此,笔者提出了改进欣赏课的教学方法等教学方略,以期提高美术欣赏课堂教学的效度与深度。

关键词:美术 欣赏课 教学策略

一、现状直击:美术欣赏课教学存在的误区

美术欣赏课怎么上,重点在哪里?欣赏什么,怎么欣赏?反观我们的日常教学欣赏课中,发现很多的时候欣赏课都是成闲置状态即使有也是走马观花问题多多、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现象一:美术课堂欣赏主题不明确

欣赏什么,怎么欣赏,欣赏主题很少能在美术欣赏课中体现出来,教师把欣赏课上的像流水账,以叙述性的演讲上课,而且重视对美的表现力创造力的培养,在农村学校如果是兼职教师的欣赏课基本处于闲置状态,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美术理论知识,在美术课中,都是以绘画表现力和创造力的课堂为主,淡化了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和鉴赏力。

现象二:教师处于讲解状态学生处于静止状态

因为欣赏课都是以图片为主,在欣赏课中教师不可能再去找大量的资料去设计问题,只能以书本的图片为主,而且农村小学的学生因为各方面知识面的欠缺,对于欣赏性的图片解析思维也很狭窄,因此很多的时候欣赏课堂都是以教师的独角性戏为主,学生不是厌烦就是出于静止状态一问三不知。

现象三:学生缺少实践体验欣赏停留在眼睛和纸上

欣赏课都是以眼睛的欣赏为主,很少有设计到学生实践体会,如第8册《秦始皇兵马俑》这一课,基本都是以欣赏书本图片文字为主,学生只能用眼睛欣赏,而不能用心去欣赏。

现象四:教师欣赏知识缺乏欣赏课内容不充实

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长流水,在上欣赏课的时候因为设计到的知识面很多,教师就要把这样东西的历史背景链接知识都要提前掌握,但是除非是公开课,在一般的欣赏课中,都是以书本的图片为主,知识面也就止步于书本的文字材料。

二、策略改进:美术欣赏课堂教学的优化

《美术课程标准》把欣赏教学提到了重要位置,要求不仅“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的美术教师改变过去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鉴于此,笔者从提出了为什么欣赏——欣赏的背景意义,欣赏什么——明确欣赏定位、怎么欣赏——“体验”如何落实“图式”如何解构多方位尝试改变等教学策略。

(一)明确美术欣赏课的作用及意义

为什么欣赏,欣赏的时候不仅仅只是欣赏一个图片一段文字,而是要培养学生审美的眼光,试想一个班级里面能有几个以后是学画画的,所以让学生学会审美的眼光是非常重要的,那么作为老师我们应该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欣赏。

1、欣赏的背景意义

有时候出示一副名画的时候,老师会说这幅画怎么怎么的著名,怎么怎么的美,学生就一直被灌输著名的名画这些词语,但是缺少美术审美能力的学生有时候也会不禁问起老师,为什么在我们眼中看起来不美的东西会是那么的成名呢?

2、欣赏的作用意义

每一次的欣赏不仅仅只是停留在视觉上的欣赏,欣赏带给我们的价值作用往往是从书本上得不到的。欣赏美术作品除了从题材内容本身可以得到形象知识以外,还可以从作品中感受到当时社会和画家的精神内涵。

(二)规范美术欣赏课的一般步骤

对于一般人来说,他们的欣赏步骤是:画的是什么?画得像不像?画家画这种形象的寓意是什么?如果都回答出来了,便认为是看懂了,如果回答不出来,便认为是看不懂,这种方法就是一种传统的讲“故事”的方法。

(三)改进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方法

当一幅美术作品放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该怎样去欣赏它呢?

1、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欣赏体验

(1)改变独角戏的唱法、增强学生的实践心里欣赏体验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的讲解是必需的,但教师的讲解并不等于学生的欣赏,不能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应该赋予学生自己消化、感受、体验的机会,重视学生对美术欣赏活动的主动参与和投入,以及欣赏后的积极反馈。

(2)创设良好教学情境,内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分为四个阶段:视觉感受、意象感受、审美心理及心境共鸣。而审美的视象、意象感受的外在因素就是情境,要使学生产生审美感受,使之内化,就应该重视情境的创设。因为中国古诗词、中国画、中国的古典音乐三者都善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学生在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里通过情感联想理解中国画色彩淡雅的艺术特色。

2、多个层次引导学生解构画面

(1)感受画面“你看到了什么?”;

在感受画面的时候,我们要通过对画面总体形式的观察,并结合对生活和艺术的经验,从中获得一个新鲜的印象。如每一个看到梵高《向日葵》的观赏者首先看到的应该是画面强烈视觉效果和向日葵表现出来的旺盛的生命力,让我们分析作品的色彩。

(2)分析画面 “怎样组织画面?”;

《向日葵》的构图属于“对称式”和“放射式”的组合样式,这种样式给人以庄重和扩散的力量。画中有两种形式的葵花组成,一种是饱满的相互重叠或隔开的圆形;另一种则成了画面不稳定的因素花是相互分离朝向不一。葵花的两种形态的强烈对比,使画面产生了巨大的张力。

(3)作者意图“为什么这样表现?”。

作者意图,也就是我们要寻找和发现作者是利用什么方法实现他的目的的,是哪些因素让我们产生共鸣的。如《向日葵》“对称式”和“放射式”的组合样式,就给人具有庄重和扩散作用和力量。用黄色表现对生命的渴望和对崇高理想的追求,画中的蓝色,则表现了画家对自己、对社会的怀疑和失望。

3、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改变方法

(1)学生自主学习为主endprint

以《十二生肖》为例,教师课前让学生收集大量十二生肖有关的材料,并要求学生对自己收集的进行了解。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各种动物,同时让学生可分组讨论相互提问,相互解答,探究生肖图形设计的意图和设计特点,通过讨论探究全面了解达到取长补短教学相长。较之以往的单一的接受式欣赏教学这样的课堂教学则更注重互动自主的过程,通过激发学生的亲身体验,改变他们静止、被动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2)倡导探究学习方式

在具体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有序地探究,完善各自的审美观点,我们不妨把探究活动分为: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四个步骤。

(3)尝试写作小短文

传统的美术欣赏教学都是以口头语言表达为主,一幅作品通常由几个学生从各方面相互补充,就算完成了欣赏教学。我们可适当采用写作小短文的形式,以课后为主延续美术欣赏教学的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作品的内容、色彩、、作家的要传达的思想等方面,叫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写出自己的感性认识和理性分析。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好的去理解分析思考,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也可得以加强。

4、多个角度引导学生表达感受

(1)作品给了你什么感觉?

当我们面对一件作品时我们可以首先要求学生用一个词汇来表达对作品的直观感觉,如:欢快、神秘、幽默等等,这样经常性的锻炼,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直观判断能力。

(2)作者是怎样使你产生这种感觉的?

我们可让学生从艺术语言展开研究如画面上的点、线、色、肌理等,深入体会画面中对比、节奏、虚实等构成关系的运用方法,教师也可从人物的动作、装束、表情等因素引导学生入手,进一步体会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3)作者想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每一样作品的背后总是深藏着作者的某种思想和情感,而这也如同语文的中心思想一样对学生而言概括还是有点困难,这时教师就要适时的引导学生并向学生介绍一些与作品有关联的知识链接,如时代背景、作者的个性、阅历等,以引导学生更快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4)问“你喜欢这件作品吗?”

学生对美术作品都会有自己的鉴赏判断。当然,这种判断是建立在学生自己的认识基础上的,教师可以进行必要的引导,但决不能将自己对作品的认识和判断强加于学生,这样才有利于使学生形成自己的美术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滕守尧 《艺术与创生》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1月第1版

[2]罗恩菲尔德 著 王德育 译 《创造与心智的成长》 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3年5月出版

(杭州市余杭区五杭小学 浙江杭州)endprint

猜你喜欢

欣赏课美术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创意美术
解开美术欣赏课的绳索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高职院校音乐欣赏课之我见
上好高中音乐欣赏课的几点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