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iPad,数学不再难
2014-07-26郑雪飞
郑雪飞
让课前学习更加轻松有效
让预习更加充分有效。课前我将本节课补充的相关知识放入学生的学习资料包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进行学习;我还结合本节课的知识点,设计检测题,让学生了解自己的预习情况,从而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听讲的效果,还提升了自身的学习能力。
在教学《年月日》这一课时,我将近10年的年历放在学生学习资料包中,供学生使用,让学生自主发现、学习新知。通过课前调研,我了解到学生想知道的相关知识特别多,比如,是谁发明了年月日?为什么每个月的天数不一样?什么是季度、世纪?古代人怎样记时间等。课前我把这些资料也同时放入学生的资料包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有选择地进行知识的扩充。
(上图为《年月日》教学课前自主学习中扩展资料包的内容截图。)
节省了大量准备学具的时间。以往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每次都有看图写小数的环节,通常都是教师把图全部打印出来后学生有选择地做,体现了自主但是浪费了纸张;或者用课件出示图让学生来写,学生每道题都要写一遍,这样又缺少了自主的环节。现在我只需要把这些图制成课件,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就可以了。
在教学《长正方形面积计算》时,推导面积公式时要用到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以往都是学生自己剪出20个左右的小正方形备用。由于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太小了,不好剪也不好摆。所以,学生在拼摆时不但不容易操作,还造成了拼摆时的误差。现在学生在iPad上可以利用拖拽的功能随意地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想用多少个就用多少个,方便摆放。这样不但节省了学生课前准备的时间,也节省了课上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
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
自主、互助成为现实。在学习《年月日》时,课前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进行预习,我考虑到所有学生的情况,设置了必会知识的预习,还有较难知识的预习,基础薄弱的学生完成前面知识的预习就可以了,基础较好或者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完成后面的预习,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课上,在预习反馈后,学生结合自己的情况再次进入自主探究学习的环节,并且在自己探究的基础之上,和有相同问题的同学组成小组共同继续探究,在相互启发、思维碰撞之下掌握知识。
“微视频”打破常规。“微视频”就是教师事先将重点或难点知识录成视频,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选择观看。在教学《长正方形面积计算》时,在探究为什么长乘宽等于面积这个难点时,我通过录制“微视频”来帮助学生理解。因为课的开始有动手探究的环节,有些学生已经理解了,然而有的学生探究后还是没有明白为什么,可根据自身的需要通过看“微视频”帮助理解。“微视频”打破了教学的常规,也解放了教师,不需要像以往一样一遍又一遍地反复讲解。
让分层作业更具实效
如在学完《分数的比较大小》并利用iPad反馈统计后,我发现有的学生在比较分子相同分母不同的分数的大小时存在问题,他们就需要进行这部分相应的练习。有部分学生在综合运用时容易混淆,那么这部分学生就需要进行综合性题目的练习。
iPad的进入,让学生作业分层成为了可能,这样可以及时地查缺补漏,也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有了ipad后,教师的统一讲解变成了根据学生和小组学习的需求进行适时的指导、解疑。学生习题的反馈统计更加及时和准确,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课堂作业反馈的情况,及时地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