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师的舞台”到“学生的沃土”
2014-07-26王倩
王倩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在先,“学”在后。而在现今的自主课堂中,学生为主体,“学”是课堂的核心。为了让学生“学”得有效、“学”得深入、“学”得全面,我们依据“预后思,思而学”的教学策略,探索“学”在先,以“教”助“学”的模式。在引入iPad之后,有效地实现了课堂中的分享、测试、统计、监控、交流等,使得课堂转型得以有效实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前测分析明认知
课前,我们给学生布置了预习问题:1.你对年月日有哪些了解?2.你对这部分知识有哪些疑惑?还想知道些什么?并要求学生填写纸质材料,利用iPad拍照上传至平台中的“消息”组件。
(图为学生预习成果上传至“消息组件”的截图)
通过这样的前测,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学生也可以梳理相关知识,思考希望学习的内容。通过iPad拍照上传至平台中的“消息”组件以后,就可以实现班级共享,学生可以浏览他人的前测结果,了解他人的原认识或疑问,增强了生生之间的交互,让学生在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
课前自学我质疑
我在iPad上准备了2005—2014年10年的年历等学习材料,学生在iPad上查阅预习材料,完成预学单。上课前,学生在iPad上完成检测题。
这样的教学设计,充分发挥了iPad的作用,使课前自主预习呈现的内容形式多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能结合检测了解预习效果,并针对预习结果进行自我反思,实现了课堂转型,让“课堂翻转起来”。
课中自学促提升
第一环节,用iPad呈现预习反馈单。此环节引导学生针对反馈单表现出的情况进行梳理,有问题的思考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检测效果好的学生提出还想了解哪些内容。然后引导学生看电子书中预习部分的视频,自行解决疑问。学习过程中,老师在关键环节用iPad显示自学提示。学生针对预习测试中反思后的问题,进行课上自学,结合全班普遍问题指向本课重难点,引导学生明确重难点知识,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自学。自学实现分层,依据个人预习情况可以有选择地预习相关知识,或直接跳过预习完成课堂检测。
第二环节,课上自学。学生针对预习检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课堂二次自学,引入iPad检测组件实现课堂检测,让教师实时掌握自主学习的情况,通过题目录制视频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渗透学习方法;通过组间巡视,刷屏显示课堂测验实时统计结果,帮助有疑问的学生;针对课堂检测反馈分析数据,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引导和提升。
第三环节,课内扩展。课堂检测中全部通过的学生可以进行知识扩展。学生自主选择内容实现扩展,促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总结梳理比收获
通过课前预习和课上自学,大家都在各自的基础有了提升,这时就要比比谁的收获多。
这个环节再次梳理本节课重难点知识,了解掌握情况,提出在课堂自学后依然留存的问题,鼓励学生回家自学。要求学生上网查找资料,目的是让iPad技术深入到课后学习的领域,利用这一有效手段将课前、课中、课后串联,让自主学习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同时关注课后总结的广泛性,除了回顾知识之外,课中还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回顾,说一说:谁的汇报对自己的启发和帮助最大?还有哪些新发现和新问题?通过回顾逐步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
“课堂转型”是落实新课程理念的必经之路,基于“预后思,思而学”的教学策略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基础,结合iPad教学技术有效利用多种资源,实现了课前预习、课中自学、及时检测、实时反馈、分层学习,使数学课堂由“教师的舞台”走向“学生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