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息化助推区域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2014-07-26廖明江
廖明江
近年来,南宁市通过开展城乡校际远程协作学习项目和城乡学校共同体远程协作教学研究,探索以信息化助推区域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迪。
一、南宁市结合教育信息化研究开展城乡初中共同体建设的实践探索
2008年以来,南宁市以参与实施中外合作远程协作学习项目和开展城乡初中共同体建设为契机,组织开展区域城乡学校校际远程协作教研及教学实践,取得显著成效。
(一)实施中外合作远程协作学习项目的成功实践
南宁市参与实施的中外合作远程协作学习项目包括“中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远程协作学习项目”和“教育部—微软携手助学VCT应用实验项目”,分别于2008年4月和2010年3月启动,每个项目都是以3年为一个实施周期,旨在通过互联网技术使城乡小学建立起手拉手合作关系,开展基于项目的远程协作学习,加强城乡学校间的对话与交流,深化城乡学校的课程改革,提高城乡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城乡学校师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缩小城乡学校的数字化鸿沟和教育差距。
在实施以上两个项目的过程中,南宁市共选取了53所城乡学校,结成了24个学习共同体,在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等多门课程中开展了基于项目的区域校际远程协作学习实践活动。5年来,53所城乡学校的24个项目学习团队,采用基于项目的远程协作学习模式,通过项目专题网、QQ、UC聊天室、博客、微博、微信、Moodle、面对面等非实时和实时的交流和协作方式,先后完成了“鸡宝宝孵出来啦!”“香蕉成熟的探究”“校门口交通拥堵现象的探究”等84个课题的学习任务,并编写出了这些课题的学习成果报告,制作出相关的VCT作品。这些学习成果不仅得到了中央电教馆和项目专家组的肯定,还获得了多项全国大奖。其中,2009年、2010年获得全国一等奖的两个课题VCT作品“鸡宝宝孵出来啦!”“校门口交通拥堵现象的探究”还分别代表中国参加了2009年、2010年微软全球创新教师大赛。
参与项目教研的农村学校教师,通过与城市优秀教师同题(课)异构、网络研讨、合作备课,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2009—2013年南宁市以及全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优质课大赛活动中,该市农村项目学校的教师成长显著:参加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优质课大赛,6人获得一等奖,18人获得二等奖;期间有3人成功竞聘为学校副校长,4人获南宁市学科带头人称号,2人被评为南宁市优秀教师,1人获南宁市“我最喜爱的老师”称号。因为开展远程协作学习项目活动成效显著,南宁市作为广西唯一的市级代表,获得了在2012年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上作典型经验交流的机会。
(二)区域城乡学校共同体依托信息化网络教研的成功实践
南宁市教育局在2012年2月启动区域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通过城乡学校结对方式,在城乡共同体学校之间开展了一体化教学、一体化教研、一体化活动和一体化管理,有效地促进了共同体中的结对双方在教育教学及学校管理等方面的共同发展。一些结对学校依托网络教研交流平台,利用在线实时交流工具(QQ群、微信、UC聊天室、视频会议系统),采取专题研讨、叙事研究、网络协作备课、网上相互听评课、网上一体化教研和教师培训、网上共办学生活动、网上教师业务实时交流等方式,辅以必要的面对面教研交流、教师授课交流、学生异校课堂实践等,有效地推动了城乡共同体学校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教师培养培训等方面的共建共享、互学互长。南宁市第四中学应用视频会议系统、QQ群、博客、微信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远程辅导其协作学校——南宁市马山县林圩镇一中和百色市田东县上法镇初中的4名教师参加第十届全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使这些协作学校取得了3个全国一等奖、1个全国二等奖的优异成绩;帮助马山县林圩镇一中开展教学研讨,使该校的教学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因为开展远程协作教研活动成效显著,2012年11月,南宁市第四中学、武鸣县双桥中心校成为教育部“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并于2013年4月成功举办了一次全市性的城乡学校远程协作教研成果展示会。
二、南宁市依托城乡校际远程协作和共同体建设,着力推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
南宁市开展城乡校际远程协作项目学习和城乡初中共同体远程协作教研的实践经验证明,以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化,是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近年来,南宁市教育系统按照“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思路,以建设好“三通两平台”为抓手,大力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着力推动全市中小学实现教育信息宽带网络全覆盖、教育教学资源全覆盖、教育信息技术应用全覆盖,实现教育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化、资源数字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有效地促进了信息技术在教育管理和教学中的应用及其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并在通过信息化手段普及优质教育资源、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完成了南宁教育城域网一期工程建设,初步建成了基于教育城域网的“市级基础教育中心资源库”和教育业务信息管理与应用系统,实现了该市区域性宽带教育资源共享、网上办公、网上管理、网上教研、网上交流和远程教育。
二是累计投入2.72亿元,为中小学配备信息化设备,使全市大部分城乡中小学配备了校园网、计算机网络教室、教师电子备课室、学生电子阅览室及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并通过宽带光纤接入互联网,实现了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和优质资源“班班通”、多媒体堂堂用。
三是在南宁教育信息网整合、构建南宁教育网站群,实现了“一站式”查阅全市各级各类教育网站资源。如:开通了南宁教育网络电视,可以在网站上及时发布全市教育信息和资源视频,为学校师生、社会公众随时随地了解南宁教育信息、共享教育教学资源等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全新窗口和平台;初步建立起全市电子办公和公共政务、师生信息管理、高中招生录取、无纸化阅卷评价、教师远程培训、网络教研、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基础教育、学前教育、德育教育、校园安全监控等信息化应用平台,实现了该市教育管理、科研和公共服务的信息化。
四是数字化校园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市已有171所中小学建成了数字化校园网,实现了教育管理和教学信息化、网络化。
三、依托信息化推动区域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经验与反思
区域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课题。摸准差距所在,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行动研究,需要我们做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一)城乡学校的差距所在及解决策略
城乡学校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教育理念的差距,二是教育管理和科研水平的差距,三是教师水平的差距,四是学校文化的差异,五是教学设施的差距。其中,教学设施的差距是硬实力差距,可以通过推进城乡学校一体化发展和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来缩小;而教育理念、教育管理和科研水平、教师水平、学校文化的差距是软实力差距,可以通过城乡校际校长、教学人员的交流和互换,城市优秀学校校长、教师定期下乡支教帮扶和开展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等方式来缩小。
从各地的教育实践来看,南宁市所开展的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方式,是目前促进农村学校提升软实力、缩小城乡学校软实力差距的一种较为现实、可行和可持续的方式,以信息化手段助力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更是目前最经济、可持续、便捷高效的途径。
(二)如何应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区域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
根据南宁市开展城乡学校共同体远程协作教研5年多的实践,笔者总结出以下几方面应用经验:
1.网络交流。利用论坛、QQ、博客、微博、微信、UC聊天室、Moodle、Wiki、电子邮箱、视频会议系统等实时和非实时网络交流工具,加强共同体学校之间的交流互动,提高信息交流的效率。比如:结对学校校长可以研讨交流各自学校在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发展规划、工作计划、工作思路、重要举措、重大活动等方面的经验与做法,城市学校校长要帮助农村学校校长解决办学和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分管校领导可根据各自分管的工作,对口结对,着重就分管范围内的工作展开城乡学校的校际交流研讨;结对学校教务、科研部门可以研讨交流各自在教学管理、教育科研方面的工作,促进农村学校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流程,提升农村学校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城市学校骨干教师则可以通过与农村教师进行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反思、教学心得等方面的交流,帮助农村学校教师制定个人专业成长计划,加快农村学校教师专业成长的速度。
2.网络教研。依托城市学校网站、市级网络教研平台、市级教师研修网、云服务公共平台,建立共同体学校网络教研平台,依托该平台并辅以在线实时交流工具(QQ群、UC聊天室、视频会议系统),开展共同体学校网络教研活动,如开展同课异构、教学诊断和教学反思交流等,促进城乡共同体学校实现一体化教学、一体化教研、一体化活动和一体化管理。
3.资源共享。依托城市学校网站、云服务公共平台,建立共同体学校资源共享专题网站,设立学校发展规划、工作计划、教学课件、教学设计、课例视频、试题习题交流共享区和在线备课区等,让共同体内的校长、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共享各类教育资源,实现共同体学校教育资源在共同体内的充分共享。
4.教师培训。利用远程视频会议系统、视频点播系统、远程培训系统等,由共同体城市学校优秀教师为农村学校教师开展培训活动,为农村学校教师研修提供网络学习课程、网上辅导、学习效果测评服务。
5.共建管理。依托城市学校网站、云服务公共平台,推动共同体学校共建信息管理网络平台,促进城乡共同体学校考评工作信息化,随时监控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在校长结对、部门结对、年级组结对、教研组结对、教师结对、班主任结对、学生结对等方面的进展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整改,确保共同体建设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并取得预期的成效。着力推动城乡共同体学校在学校行政管理、教务管理、科研管理、学生学籍管理、教师人事管理、考试评价与教学质量监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校产设备管理、图书借阅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化,全面提高共同体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作者系南宁市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主任,信息化教学教研员,广西教育学会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责编 白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