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据”随身
2014-07-26黄春凤
黄春凤
“老师,老师,我有意见,陈锐同学读错了,‘似乎的‘似读平舌,不能读成‘翘舌。”罗宾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说。
还没等我开口,下面就有同学为陈锐打抱不平了:“不对,是‘翘舌。”
“不对,是读‘平舌音的。”
教室里忽然像炸开了锅,有的学生在大声地喊“平舌”,有的在喊“翘舌”。一时间,“平舌”“翘舌”在教室里久久回荡。
也有些学生一脸茫然地看着我,似乎在请求我尽快裁决,来平息这场遽然而来的“舌”战。
我本想马上告诉学生答案,可转而一想:今天我可以告诉他们答案,明天他们忘了,我还得告诉他们答案。晚上做作业,老师能跟他们回家吗?老师能跟随学生一辈子吗?于是,我做出一个暂停的手势,看一些学生还想争论,便说:“有理不在声高,拿出证据来吧!”
学生听我说完,个个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老师,怎么拿出证据呀?”一个学生提问道。
教室里静悄悄的。我没有回答,等待着。
“我有办法!”班上的“小博士”林艺举起了字典,高兴地说。
“聪明,字典就是小老师,它可以帮我们作证!”我赞叹道。
“老师,老师,我也带了字典。”
“我也带来了!”
教室里再度热闹起来,不少学生纷纷起身,围到了有字典的同学的周围,认真查起来。
“老师,我们查到了,‘似乎的‘似读平舌,不是‘翘舌。”
“老师,我们也查到了,‘似乎的‘似,也可以读成‘翘舌音。”
是呀,怎样选择准确的读音呢?对学生们来说,“选择”准确读音,这又是一个难点。
我提醒:“要想知道准确的读音,得看看读音下的解释,再看看课文中它所在的句子。”
“老师,我们明白了,字典中平舌音‘似的解释里有‘似乎这个词组。”
“我来补充!在字典第二种解释中,‘副词好像表示不确定。课文《爬天都峰》中的石级,不是‘真的从天上掉下来,而是‘好像从天上掉下来。所以,‘似乎应该读‘平舌音。”
“为什么不读‘翘舌音呢?刚才选读翘舌音的同学说说理由吧。”
“老师,是不应该读‘翘舌音,刚才我们没看解释,认真看过之后才知道它(‘翘舌音)表示跟某种事物相似,可以组词‘似的。而课文中表达的不是这个意思。”
……
下课的时间到了,学生们如此总结了这节课的收获:
“我知道了课文的大概内容。”
“我把生字读准了。”
“我知道了对于没有把握读准的字要动手查字典。”
“字的读音要根据解释和课文来确定。不能别人怎么说就跟着人家说。”
听着学生的总结,我在黑板上写下了这样一行字:读准字音、理解字词的意义,方法有:1.常查字典;2.联系上下文。
然后告诉学生们:“今天,我们要感谢这几位带了字典来的小朋友!”我一边说着,一边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红苹果”奖励给了这几位带字典的学生,并告诉全班学生,“因为他们常带字典,自觉养成查字典的习惯,让我们掌握了一些学习的窍门。”
从那以后,在我的课堂上,经常有“我们找证据吧”这样的“查字典比赛”活动。每每这个时候,学生们总是兴趣盎然。带字典的学生越来越多,不少学生慢慢养成了自觉查字典的习惯。
(责编 白聪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