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王》导学过程描述

2014-07-26师丽萍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4年7期
关键词:干校钱钟书杨绛

关于《老王》的导学,我确定了这样几个目标:1.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认识到在平凡人身上所具有的高尚品格,感受他们朴实的外表下美好的内心世界。2.领会文章浓厚的人文关怀,培养善良的人性和对人们不幸遭遇的深切的同情心。3.体会文章朴实自然、充满感情的语言特色。导学的重点:准确地概括故事情节。导学的难点:理解作者在对老王的回忆中所蕴含的情感。课时安排为两节课。

课前导学

一.作者简介

杨绛,钱钟书夫人,本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7月17日,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杨绛女士是著名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主要文学作品有《洗澡》《干校六记》,另有《堂吉诃德》等译著。2003年出版回忆一家三口数十年风雨生活的《我们仨》,96岁成书《走到人生边上》。

(钱钟书(1910—1998),江苏无锡人,原名仰先,字哲良、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著有小说《围城》和学术著作《谈艺录》《管锥编》等。曾为《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翻译小组成员。晚年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任副院长。)

二.推荐阅读

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周奶奶早已因病回家。钟书于一九九四年夏住进医院。我每天去看他,为他送饭,送菜,送汤汤水水。阿瑗于一九九五年冬住进医院,在西山脚下。我每晚和她通电话,每星期去看她。但医院相见,只能匆匆一面。三人分居三处,我还能做一个联络员,经常传递消息。

一九九七年,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未,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杨绛《我们仨》

三.朗读课文

(一)在课本上圈点勾画重点字词,要求掌握以下词语:惶恐、荒僻、取缔、凑合、镶嵌、骷髅、包裹、攥着、滞笨、愧怍等。

(二)结合具体内容说一说作者一家人是怎样善待老王的?

明确: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回答。

1.作者总是照顾他的生意,坐他的车;2.作者的女儿知道老王有夜盲症,送给他大瓶鱼肝油;3.老王再客气,作者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4.关心老王生活,三轮改成平板三轮,生意不好做,作者关切地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5.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作者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

(三)想一想,文中哪一句是揭示主旨的文眼?

明确:“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结合全文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能让学生更好地领会文章浓厚的人文关怀,培养善良的人性和对人们不幸遭遇的深切的同情心。

课堂导学

一.检查学生对课前导学中所涉及内容的掌握程度,教师作适当评价。

二.初读文章,了解内容

(一)学生读1—4段,说一说对老王有哪些基本认识?

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回答。

1.职业:靠蹬一辆破旧三轮维持生活,是单干户。2.生活: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3.身体:有一只眼睛是瞎的。4.居所:一个荒僻的小胡同里,几间塌败的小屋。

(二)课文第3自然段除了写老王的生理残疾,还介绍了人们对老王的态度。别人怎么对待老王呢?

明确:别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

(三)别人是这样对待老王,我们一家怎么对待老王呢?老王怎么对待我们一家呢?

明确:我们一家善待老王,这一问题的具体分析见课前导学;老王更是关心我们一家,具体见以下分析。设置这一问题可自然引导学生来关注文中围绕老王所写的几件事情,从这些事中来分析老王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对老王的情感。

三.再读课文,讨论探究

(一)课文写了老王的哪几件事?

1.学生自己思考,小组讨论。2.展示在对第五段的概括上学生出现的几种答案,学生评价,指出在概括故事情节上需要注意的问题。

①送冰。②夏天,老王送冰。③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④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冰又大一倍。

明确:①②③三种概括要点不全,不能完整地概括第五段的主要内容。④要点全面,概括准确。

3.其他段落中还写了老王的哪几件事?以对第五段的概括为示例来概括。

方法指导:先分析示例,再找到每一件事所对应的段落及要点,并进行概括。教师根据学生回答作适当指导,以下回答可为参考。

①“文革”期间,老王送钱先生去医院,不肯收钱。(第六段)

②载客三轮取缔后,老王欣然在三轮平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保护乘客安全。(第七段)

③重病时,老王送香油和鸡蛋到我家。(第八至十六段)

4.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老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老王是一个孤苦伶仃、老实厚道、淳朴善良、关心他人、重感情、讲仁义、知恩必报的人。

(二)如何理解“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的含义?

引导学生分析:“愧怍”的含义是惭愧,“幸运的人”在这里是指“我”,“不幸者”在这里是指老王。我为什么对老王惭愧呢?以下回答可为参考。

1.我关心、担心老王的生活,同情老王的不幸生活,感谢老王对我家的照顾,对老王这样的不幸者心怀愧疚。

2.对老王的死,我深表同情,并为自己对老王的关爱不够和自己无力真正改善老王的境遇而感到惭愧,呼吁关爱不幸人。

3.与老王相比,我付出的比老王少,但我从这个世界上获得的要比老王多得多,这是作者从自我反省的层面表达对老王的惭愧、歉疚之情。这句话是我对人性、对命运的深度思考,也是一个善良的知识分子复杂、丰富的内心世界的展现。

教师小结:在这篇散文里,杨绛先生回忆老王、怀念老王、感激老王、并对老王心存愧怍。文章感情真挚、深沉,语言朴实、自然。

四.品析语言,体会情感

1.后来我在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明确:老王为什么没有说那里是他的家,而是回答“住那儿多年了”?老王的这个回答暗含着丰富的潜台词:家是一家人在一起,是温暖,是亲情,而那只是我的住处,落脚点。仔细揣摩,看似平淡的语言,细细品读之下,让人心酸。

2.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明确:“镶嵌”一词指一物嵌入另一物里,老王像嵌进门框里,突出老王病入膏肓时瘦弱无力,行动不灵活,僵直的状态,没有一丝活气,也写出“我”见到老王时的诧异和同情。“直僵僵”在全文中出现3次,他的动作是僵直、艰难的,两手却拿着珍贵、易碎的香油和鸡蛋!他这一路该是如何走来?在作者的描写中,读者仿佛亲眼看到一个垂死的病人憔悴的面容、枯瘦的身躯和僵直的动作,从而产生对老王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怜悯。

除了以上两句之外,还可以让学生朗读、品析自己感受较深的句子。

教师小结:文学艺术的感染力,它的审美价值是一种情感价值,这种价值直接讲出来,不如留在字面之下。本文正是如此,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繁琐的形容,把感情放在语言以下,文字以下,自然、感人。

五.学生总结学习收获

课后导学

一.看一看:《干校六记》简介

《干校六记》收《下放记别》《凿井记劳》《学圃记闲》《“小趋”记情》《冒险记幸》《误传记妄》六篇。从衣食住行、同志之谊、夫妻之情等琐事中反映知识分子于“文化大革命”中在干校的劳动生活。钱钟书在书前小引说:“‘记劳,‘记闲,记这,记那,那不过是这个大背景的小点缀,大故事的小穿插。”值得注意的是,该书如何以小点缀反映大背景,以小穿插说出大故事,这也是阅读该书的趣味所在。文革是该书的大背景,在文革这场运动中,人性的尊严不但尽失,也受到了极大的扭曲。但我们读《干校六记》,却读不到对这种不合理现象的强烈控诉和谴责,字里行间只是平和的语调,或顶多是一点点淡淡的无奈和婉转的讽刺,具有“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格调。

二.读一读:品读文段,品味语言

默存(钱钟书)走到车门口,叫我们回去吧,别等了。彼此遥遥相望,也无话可说。我想,让他看我们回去还有三人,可以放心释念,免得火车驰走时,他看到我们眼里,都在不放心他一人离去。我们遵照他的意思不等车开,先自走了。几次回头望望,车还不动,车下还挤满了人。我们默默回家,阿圆(女儿)和得一(女婿)也各回工厂。他们同在一校而不同系,不在同一工厂劳动。

明确:这一段写文革期间,作者送钱钟书到外省的干校去。“临别时的感情,老夫妻分离的感情,都没有写。走了以后,‘回头望望,车还不动,车下还挤满了人。他们有多少话都说不出来,都在叙述以下。回去以后,就更寂寞了,女儿不能跟她一起回家,要去工厂劳动,她的女儿和女婿又不在同一个工厂,整个家四个人分在四个地方,不能互相安慰。”(见孙绍振《文学性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3页。)语言简洁,没有形容和渲染,但细细品读,却能在字里行间品读到隐含的深沉的情感。

三.背一背:读杨绛作品,选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给学生一周的时间,课外阅读杨绛作品,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在课堂上进行背诵比赛。

师丽萍,语文教师,现居湖北武汉。责任编校:蔡三林

猜你喜欢

干校钱钟书杨绛
选择
西华“五七”干校遗留档案文献的保护修复技术探析
最短的情书
最短的情书
最短的情书
杨绛守诺
一次“遗忘”
欠一杯不醉
中国作家协会“文革”记趣(续二)
钱钟书三不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