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对作文教学的影响研究
2014-07-26郭秋洁
21世纪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富于创造力和创新意识的课堂,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也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引发了教育界的思考与探索。桑新民教授认为,在印刷时代,阅读、写作和计算被公认为文化之鼎,也被视为传统教学的三大基石。当代信息技术正是在传统文化教学的三大基础中引发了一场巨大的裂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环境,或者说网络文化的复杂化,对作文教学既带来了正面、积极的影响,也有负面、消极的作用。网络语言正是复杂的网络文化给作文教学带来的既有积极一方又有消极一面的产物。如何看待网络语言对作文教学的影响,如何恰当地利用这一语言进行作文教学,是当今教育界探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本文将从网络学习环境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出发,分析网络语言可能存在的冲击,并针对这一问题对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应持的态度进行探究和讨论。
一.网络文化与学习环境
网络文化虽没有统一、规范的定义,但有两点是得到认可的,首先网络文化是一种信息文化,其次网络文化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相融合的网络技术基础之上的。
对网络文化的特征,许多学者进行了探讨,认为它具有:①虚拟性;②开放性和交互性;③便捷性;④多元性;⑤内容的广泛性;⑥创造性。
从这些特征看出,网络文化对传统课堂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引发了一场重大的变革。桑新民教授认为网络文化主要从三方面对传统教学进行变革,它们分别是阅读方式的变革、写作方式的变革、计算方式的变革。
在网络文化背景下,教学呈现出一些新的走向。从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出发,引发了学者对网络学习环境的研究。将传统学习与网络学习进行比较(见表1),可以归纳出网络学习环境的特性,即虚拟性、开放性、技术性、资源丰富性四大特征。
正是由于这些特征,网络学习环境的负面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它主要体现在生理、心理、智力、道德四方面,特别是对学生道德方面的影响。网络资源良莠不齐,对于缺乏自控力的学生来说很容易受其精神污染。暴力的、恐怖的、色情的、极度虚幻和歪曲的信息内容很容易使好奇的中小学生受到危害,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网络语言便是网络学习中备受争议的一个问题。
表1—传统学习与网络学习的比较
二.网络语言及特征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网民群落逐渐创造和形成了有多种形式的中国网络语言,这种网络语言已经蔓延于一些学生的相互交往用语和作文中,对中小学生使用汉语言交际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网络语言,这种语言现象的出现历时虽短,却呈现出一种迅猛发展的态势。
1.口语特征
网络人际传播目前仍然主要以文字为中介,许多平时在口头交流时很少用到的书面语言,甚至文言文都会在网络聊天中出现。但是,与传统语言相比,网络语言主要是一种通过文字进行口语式沟通的工具,保留了人际传播口语化的许多特点。比如,人们口语表达比较随意,不像写文章那样注意语法、逻辑关系,甚至字斟句酌。不少网络语言也频繁运用倒装、省略等形式,只要清楚表达意思,不讲求规范规则。再如,在网络语言中谐音词特别多,这也符合口语传播重发音、不重文字的规律。此外,口语中常用的象声词、方言等,在网络语言中也被大量应用。如:后后(模拟笑声)、偶灰常灰常生气乐(模拟福建话发音)、就酱紫(就这样子,台湾话发音)。网络语言的口语特征营造了一种轻松、随意的交流氛围,这也是它受到网民们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
2.便捷特征
于根元主编的《中国网络语言词典》指出:“大部分‘网语是网民为提高输入速度,对一些汉语和英语词汇进行改造,对文字、图片、符号等随意链接和镶嵌。”在网上聊天打字速度越快越好,根据便捷原则,创造出许多网络缩略语。一种是汉语拼音字头的简写,如PPMM(漂亮美眉或婆婆妈妈)、PMP(拍马屁)、GX(恭喜);一种是英语字头的简写,如BF(Boy friend,男朋友)、FT(faint,晕);另一种是英文谐音,如CU(See you,再见)、3Q(thank you,谢谢);还有一种是数字谐音,如7456(气死我了)、9494(就是就是)、8错(不错)、1314520(一生一世我爱你)。
3.凸显个性
没有了声音、语调、笔迹的区别,网络很大程度上抹煞了受众的个性。因此,网络使用者必须依靠自身的语言风格等因素来张扬自己的个性,以引起别人的重视、取得一定范围的身份认同。即使个体在现实中相貌平庸、沉默寡言,却毫不影响其在网络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丰富多彩的网络语言为网民提供了展示个性的平台,网民展示个性的文字又丰富了网络语言的空间。
看得出,网络语言新奇怪异对中小学生颇有诱惑力。而且,中小学生追求猎奇、讲求快捷、刻意创新、张扬个性的心理,令他们觉得网络语言具有非常大的魅力。需要强调的是,网络语言的语体中用错字、病句、数字、符号、拼音、汉字、英文字母杂糅表达式成了正宗语言,成为网民的习惯用法,而规范汉语却变成另类表达,这的确给汉语言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网络语言与作文教学
新课标中对语文课程资源的阐释明确指出网络亦是资源之一。教师应主动认识和了解网络语言,正确看待学生喜用网络语言的现象,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进行作文教学。
1.客观看待网络语言的发展
新课标提出“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从中看出,当前教育界鼓励把计算机网络作为“第四教育媒体”,同时肯定了网络学习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学生接触网络,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客观看待网络语言的迅猛传播及使用。
2.正确认识和了解网络语言
很多人已经认识到网络语言具有简略、概括性强、立体化、个性化强的特点,它们既是网络语言的优点,也是广大中小学生喜欢使用此类语言的原因所在。教师应正确认识和了解网络语言,从而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其中积极向上、富有创造力、形象生动的语言进行作文教学,这样既使学生容易接受也使学生乐于接受新知识,更能为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和使用网络语言起到榜样示范作用。
3.宽容学生不代表放任学生
李镇西老师认为,“语言是用来交际的,特定的环境下使用特定的语义符号,只要不影响思想交流,就应该予以宽容。如果这些‘文字妨碍了交流,自然会被淘汰。”有远见的教师认为,过分斥责学生喜用网络语言难以引导学生走出误区。反之,教师若对此持宽容态度,学生也就乐意接受教师的引导,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然而,宽容不等于放任。宽容是有原则地允许,而放任却是无条件地纵容。教师不应提倡学生频用网络语言,尽管它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不规范、不文明的网络语言不能成为学生学习和使用的普通语言成分,因为这只能导致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思想道德素质低下。换言之,中小学生学习和使用的只能是通用于一般社会生活的规范的现代汉语,包括优美的文学语言。教师应宽容学生喜用网络语言的现象,更应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网络语言、慎用网络语言。
语言文字是人们表达思想、交流思想的工具,而工具的选用对人们素质的体现也是最为明显的。教师应明确,我们培养的是“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先进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的新世纪人才,正确看待网络文化的积极与消极影响,恰当引导学生运用网络语言进行写作,让学生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仍然爱好用文字讲述,这本身就是铭记汉语言最好的方式。
参考文献:
[1]桑新民.探索网络文化视野中的教育新天地。
[2]桑新民.步入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与实践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
[3]李镇西.我看网络与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2002(04)。
[4]汪红光:《中高考作文与网络语言》。
[5]秦德福:《网络语言与中小学作文》。
郭秋洁,语文教师,现居重庆万州。责任编校:郑利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