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言文教学应引导学生解读课文

2014-07-26刘婷婷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实词文言宾语

刘婷婷

文言文学习历来就是语文教学的难题。如何走出文言文教学的困境?《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做了这样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我认为,“读懂”就是读明白,多读是必要的、唯一的有效途径,多读多接触才能培养语感,积累词汇;而“举一反三”,则是考量学生的迁移能力,体现在面对一篇陌生的文言文时,能够新旧“关联”,有效地调动平时的积累。针对课标的这些要求,教学中我做了深入的思考与实践。

调整顺序,积极引导

首先,调整教材学习顺序。京版必修一的文言文《游侠列传》《勾践灭吴》《洛阳牡丹记》都是十段以上的“长篇”,学生读起来很有难度,容易遇难而退。为此,我先放下必修一,而将选修一的史传文学提前至高一初始来学习。其中包括四篇先秦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烛之武退秦师》《崤之战》《冯谖客孟尝君》,皆短小易读。教学时,我以读懂为要旨,有意识地将实词积累放在首要位置,而暂时忽略文言虚词的学习和特殊句式的辨别,并辅以短小精悍的文言文小故事,让学生将积累的实词调动起来,学有所用。这样就降低了难度,呵护了高一新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其次,调整课文文段学习顺序。以往的教学顺序一般为:作者背景介绍、全文领读、逐句对译,强调文言文重点知识,强化记忆、背诵,费时而无效。在新课改精神的指引下,我尝试改变了这种教学方式,大胆打乱课文顺序,设置引领性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例如,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时,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我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作战的是哪几方?”“跟楚国有什么关系?”“郑国当时的情况如何?”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开头,在文中寻找答案,积累了“贰、军”等实词,解决了“无礼于晋”“贰于楚”两个状语后置句。然后,我再发问:“郑国形势如此危急,结果怎么样?”引导学生阅读最后一段,寻找晋国“吾其还也”“亦去之”的结局。再通过分析“亦”的意义,引导学生阅读第3段结尾,找到秦国先“悦”再“盟”竟“戍”终“还”的结局。这节课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了解了故事的梗概,积累了第1段、第3段、第4段的部分实词,也为第二课时精读第2段做了铺垫。

联系实际,巧妙铺垫

文言文之所以被学生称为第二外语,是因为它缺少使用环境。长期以来,教师多是从“应试”角度出发,将文言文肢解为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一板一眼地拆分这些知识点,哪怕是举例子也是要求“死记和硬背”,如此强硬的灌输式教学法,自然会让学生望“文言”生恨了。鉴于此,我认为,文言文教学当务之急,就是引导学生缩短文言文与现代生活的距离,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使动”是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翻译为“使……”;“意动”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如果教师采用这样绕口的讲法,语法基础差的学生必然还是不理解。对此,我联系实际,设置问题:“假如一个男孩喜欢一个女孩,‘使她成为你的女朋友和‘把她当做你的女朋友,有何不同?”学生听闻哈哈大笑,积极讨论。紧接着,我再将它们进行对比阐释:“使动”是客观事实,“意动”是主观想象;“使动”翻译为“使……”,“意动”翻译为“认为……”。听完我的讲解,学生们频频颔首,以示明了。

我认为,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重在“引导学生解读文章”。课堂上,教师就是引导者,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意在强调教师既要上手,又要放手,要进行课改,教师应对自己的身份进行准确定位。

编辑 吴君

猜你喜欢

实词文言宾语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宾语从句及练习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的基本策略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中考试题中的宾语从句
例说文言实词解题误区及对策
谁来管管“吃”的宾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