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博物馆主题课的实践探索

2014-07-26李颖杜丽鸿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展馆博物馆探究

李颖++杜丽鸿

课程开设的背景与目标

我校作为实验二小教育集团的成员校,在学习实验二小主题研究课理念的基础上,从2012年开始,以走进博物馆课程为切入点,逐步实施了主题研究活动课程。最初,我们将课程目标定位在学生的成长,即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并通过活动提升学生的观察研究、合作探究、组织规划等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随着课程的实践和推进,我们发现学生的成长必须依托于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故“双主体”育人理念指导下的“师生共成长”才是主题研究活动的根本目的所在。

于是,我们将课程目标调整为:通过课程,形成具有凝聚力的主题研究教师团队(导师团);教师以团队主题研修的形式,带动学生的团队成长和个性发展,促使学生开拓视野、丰富知识,提升团队合作、个性探究、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

课程实施过程

学期初,我校成立了“主题研究课”领导小组和主题研究课导师团,综合考虑全校各年级学生的特点、教师结构及课程设置等诸多因素,以五年级为试点,以点带面地以“走进自然博物馆”为载体,逐步开展主题研究课的校本化实践。

导师团由五年级全体任课教师(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美术、科学等)构成,参与活动过程的设计、组织、指导等。操作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团队作用,通过“导师协作”的方式,加强教师团队研修,共同设定、完善、改进活动全过程;通过“主题研究小组实践”的方式,促进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把主题课的实施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走进前”“走进时”“走近后”。

走进前:成立主题研究“导师团”,确定要研究的主题范围;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自主选题、定题、前参、制定任务单等;导师团带着预设问题走进博物馆,并进行第一次反思、总结,为活动提出建议。

走进时:师生共同走进博物馆(解决问题或提出新问题)。

走进后:师生共同解决问题、总结交流、展示汇报;教师开展第二次交流总结,反思活动全程,为后续活动提出建议。

1.走进前

首先,教师通过浏览自然博物馆网站寻找研究点,从动物、植物两类展览内容中确定了高年级学生更感兴趣的内容——动物,并以展厅的名称“动物——人类的朋友”为研究活动主题。

为了准确了解学情,我们设计了3个前测问题,目的是帮助学生有意识地从不同学科角度去思考同一问题,以引发其探究的兴趣。问题是:看到这个主题,你想到曾在哪些学科学习过这方面的知识?你还通过哪些渠道学习过这方面的知识?关于这个主题,你还想了解或研究哪些具体的问题?

根据统计,学生提出的问题大致分为两类:其一,单纯涉及动物知识,问题大多是“是什么”“为什么”;其二,人与动物关系的方面,涉及保护动物、保护环境方面的知识。其中有些问题是在展馆的参观中直接可以获取的,有些问题可以通过网络搜索、查阅书籍得出答案。而课程所需要的具备开放性、可研究性的研究主题还不多见。

第一轮的前测,既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又加深了教师对学生认知水平的了解。如何把这些问题汇总后再聚焦,成为了摆在导师团面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品社学科教师提出“动物——人类的朋友”这个主题会不会限制住学生的思考,而且在“走进”时会不会限制在单一展厅,无法满足学生更广泛的兴趣;语文教师建议再次查询博物馆网站,聚焦合适的主题词;科学学科教师提出教师应该带着学生的问题去博物馆亲自探究一番。

为此,我们安排了以下环节,为师生共同确立研究主题奠定了基础:先借助思维导图工具梳理确定研究范围,再通过网站查询聚焦研究主题,然后安排教师走进博物馆(教师走进环节,要完成活动记录与思考表格,见表1),建立起学生所提问题与展馆展品之间的联系,最后根据确定的研究主题设计任务单,即《学生实践小帮手》。

表1

核心组教师“走进自然博物馆”活动记录与思考

时间: 教师姓名: 任教学科:

1.走进前——任务预设

请您结合自己任教学科及教育教学特点,预设本次走进自然博物馆的重点任务。

2.走进时——活动记录

3.走进后——带学生“走进时”的活动方案预设

活动方案没有规定格式,建议可从路线规划、学生研究问题及分组、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导、对于学校组织活动的建议、“走进”活动带给您的启示等诸多方面进行预设。

2.走进时

学生带着《学生实践小帮手》任务单,走进博物馆,开展研究。任务单包括四部分内容:小组研究主题、小组成员及分工、活动步骤及用时、展示方式及分工。该任务单由师生共同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在实践前设计好“走进前”“走进时”“走进后”的相应任务,并做好分组、分工等准备工作。

学生按照以下流程开展主题学习活动。

第一,了解概况——学生随讲解员参观展馆。(约40分钟)

由于在教师走进展馆期间已经与自然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进行了针对研究主题的有效交流,因此,讲解员的介绍词中基本解答了学生前期提出的问题。期间,学生能针对重点问题向讲解员提问,双方能比较融洽地进行交流。

第二,聚焦主题——学生小组根据研究专题自主探究。(约20分钟)

以“恐龙”小组为例,该组参观的场地面积比较大,涉及古爬行动物、恐龙公园两个展厅,在讲解员讲解之后,学生初识了恐龙骨架,了解了不同种类恐龙的体长、外形特点、食性等知识,最后,讲解员把该小组带入了课程设定的“自主探究区”,即“恐龙灭绝的假说”展厅,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教师观察到: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围绕“恐龙灭绝的原因”开展了分工探究,有的学生边读展板上的文字边记录要点;有的学生拍摄下自己感兴趣的假说介绍;有的学生观看展馆录像,了解恐龙灭绝的原因;还有的学生边看边向讲解员或教师提出自己的问题。

在学生基本了解了十几种假说之后,教师开始着手了解学生已经获得的知识、新产生的问题。结合学生的现场议论交流,导师团的教师适时地再次强调了预设的探究问题——“哪种假说更让你信服,为什么”。教师们观察到:有的学生引经据典地用自己曾经看过的一本书上写过的内容证明某一个假说,有的学生描述了电视节目里曾经播放过一个恐龙生活场景的动画以证明自己的观点…… 这些真实的“课堂生成”为学生走出展馆后的总结汇报和教师反思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第三,参观其他自己感兴趣的展馆。(约20分钟)

由于前测中,学生还提到了自己感兴趣的其他与动物有关的问题,因此,当主题探究活动结束后,我们特意给学生留出了自主参观探究的时间,让他们带着自己的问题与兴趣点走进其他展馆探究学习。

3.走进后

回校后,导师团引导学生按以下步骤开展总结和交流。

第一,学生补充完善任务单,在小组内交流参观收获,并将各种素材(笔记、照片、摄像等)在小组内进行展示。

第二,围绕确定的主题准备汇报。小组根据成员特长进行分工→各自收集素材→撰写并制作汇报文稿→汇报演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围绕一个论点,分头从场馆内、场馆外两方面找到充足的论据说明自己的观点。

第三,通过图片、文字等专栏展示,交流活动成果。

第四,教师总结、反思。

教师在亲历了整个过程后,有如下反思:

首先,“走进前”,以多学科教师团队研修的形式充分预设,“思维导图”“教师走进”“多学科研讨”“设计任务单”等都是前期准备的有效方法。

其次,“走进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观察和指导,要明确教师的分工,将观察和指导重点放在“自主探究区”,及时与学生交流预设问题,记录“课堂生成”,发掘“延展问题”。此外,还可调整参观步骤,在听讲解员进行讲解前,可以安排10分钟左右让学生熟悉参观环境。

第三,“走进后”,教师和学生都需要进行总结,学生围绕论点找论据谈收获,教师要总结活动过程中的得失,为后续活动提出建议。

课程实施后的收获

走进博物馆课程带来了师生角色的几个变化:教师参与,变“教师单一学科教学”为“多学科教师立体指导”;教师角色,由“单纯教授”转换为“多角度融入(双重身份实践、指导、陪伴)”;学生参与,变“班级活动”为“因题就组”,变“分散主题”为“聚焦主题”;学生角色,变“完成任务”为“主动研究”。

实践证明,博物馆课程的“大主题”“大课堂”“大视野”拓宽了教师的思路,教师在参与过程中,能够把主题研究的全过程作为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个体的立体课程去看待,学科优势、教师专长被有效地激发出来,教师在不断完善自身学科教学能力的同时,能够多视角、多维度、系统地去思考问题。

编辑 王宇华

猜你喜欢

展馆博物馆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创意展馆
创意展馆
创意展馆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博物馆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露天博物馆